新火種AI|OpenAI首次開發者大會落幕,它的下一個“野心”是手機?
作者:一號
OpenAI一場發布會,讓一眾創業公司哭慘了。
OpenAI首次開發者大會
開發者大會講了啥?
本周,OpenAI首次開發者大會剛剛落幕,就在互聯網上引爆了輿論。在本次發布會上,Sam Altman雖然只講了45分鐘,但卻信息量爆炸,帶來了多項王炸技術和更新。
首先是GPT-4升級為GPT-4 Turbo,訓練數據從一直被詬病的2021年9月,更新到了2023年4月。這意味著GPT現在幾乎已經學完了人類現有全部的知識。而且上下文也從之前的32k上升到了128k,相當于大約10萬個單詞,而且價格也是大降了2/3。
同時OpenAI將推出GPTs,允許任何人通過跟GPT聊天來創作專屬GPT,解決針對性的問題,例如寵物咨詢等等。而且創建及其簡單,Altman在會上,只用3句話就創建了一個創業導師應用,這個導師還會給他發短信。
這些個人創建的GPTs,在通過審核后,還可以上架GPT Store——這個OpenAI開放給開發者的應用商店,相當于蘋果的AppStore,OpenAI將根據使用量給開發者發錢。
另外,上個月才剛剛推出的GPT-4V還有那個會氣泡音的Whisper也將和GPT4一樣,開放API,將AI能夠識圖和聽說的基礎能力開放給大眾。
就在發布會結束之后不到24小時,網上就已經出現了眾多創新應用,有利用GPT識圖能力和TTS來給足球比賽、LOL還有漫畫解說的,也有利用GPT來創建網站的,還有利用GPT來生成教學視頻的,可以說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GPT做不到的。以后解說、安保各種職業以及各種公司,都可能消失,難怪會引起互聯網上一片哀嚎。
從OpenAI此次動作可以看出,簡單的做一個提供AI軟件服務的公司,明顯不是終點,它的“野心”比這更大。而要想知道OpenAI的接下來的“野心”是什么,我們可以先來回顧一下OpenAI今年的一系列動作。
OpenAI這一年
這個11月,OpenAI即將顛覆創業市場。而同樣是11月,去年OpenAI發布了最具代表性的產品ChatGPT,僅僅兩個月后,月活用戶就突破了1億,而大家耳熟能詳的TikTok,則花了9個月,足以證明ChatGPT的火爆。
在今年3月14日發布GPT-4之后,更是掀起了全年的AI浪潮,無數追隨者開始進行對標開發。而OpenAI的創始人之一馬斯克卻在3月29日,和其他人一起簽署了公開信,呼吁至少在6個月內暫停開發比GPT-4更先進的AI。
在那之后,OpenAI也確實少了很多新的技術和消息,至于是“聽勸”,還是難言之隱,我們不得而知。
只知道,在這半年時間里,江湖里雖不見ChatGPT,但處處有它的名字。
3月份,百度發布了文心一言,對標GPT3.5;
5月份,谷歌發布了PaLM2對標GPT-4,Anthropic發布了Claude 100k版本;
7月份,Anthropic發布了Claude v2,對標GPT-4,Meta則開源了Llama2,對標GPT-3.5。
要說這其中對OpenAI沖擊最大的,可能是Meta的Llama2了,畢竟它開源,而且不收費,比OpenAI在這之前開放的API還香。一時間,關于ChatGPT的負面消息不斷出現,先是用戶基數下降,7月份時就從原本的17億下跌到了15億。還有GPT“變笨”的研究報告,大家就都推測這是因為OpenAI算力資源不夠,無法維持服務質量。
實際上,光是ChatGPT,OpenAI每天就要燒掉70萬美元。而截止6月19日,ChatGPT iOS端的總收入也才100萬美元,兩三天就花完了,你想想這缺口有多大,也難怪在7月份,OpenAI被一家名為Analytics India Magazine的媒體傳出即將破產的消息。
然而修整半年,王者歸來依然是王者。
9月份,OpenAI先是推出AI繪畫大模型DaLL·E3,支持使用自然語言生成圖像,并且還能帶上文字,把在AI繪畫領域叱咤半年的Midjourney給嚇了一跳;然后又緊接著恢復了GPT的聯網能力,可以直接獲取互聯網資訊,讓一眾無法聯網的大模型黯然失色;再接著就推出了GPT-4V和Whisper,氣泡音的ChatGPT一時間刷屏互聯網;
OpenAI成為了估值900億美元的全球第三大獨角獸,僅次于TikTok還有馬斯克的Space X,徹底打破破產傳言。
然后就是11月這次的王炸更新,讓多種能力可以隨意調用,從而大大提升GPT的可用性,為未來打造以GPT為基礎的新生態創造條件,并且還大降價,就差直接吆喝大家快來用了。
說到這里,你有沒有一種熟悉感?如果我們把GPT比作是蘋果的ios系統,把GPT Store比作是APP Store,那么“蘋果手機”對于OpenAI來說,將會是什么呢?
OpenAI的下一個“野心”
上文我們已經說過,OpenAI每天光是在ChatGPT上就要燒掉近70萬美元,盡管估值不少,也有微軟這個大金主,但這么燒下去誰也吃不消。而對于AI公司來說,最燒錢的一定是算力,因為三要素中的另外兩個——算法和數據,并不會持續消耗money。
現在制約AI公司發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算力資源的稀缺,因為只要英偉達的產能提不上去,全球眾多的AI都可能止步不前。
正因如此,和其他大多數公司一樣,OpenAI也被曝出即將自研AI芯片,并且已經在評估潛在的收購目標了。
自己研發AI芯片只是解決算力資源短缺的一個方式,而另一種方式,OpenAI可能也正在探索。
9月份,根據The Information報道,有兩位知情人士透露,OpenAI的CEO,Sam Altman一直在與前iPhone著名設計師Jony Ive聯系,討論開發一種新的AI硬件設備,而且軟銀CEO孫正義也與他們兩人交談過。
這不由得讓人遐想,難道OpenAI下一個“野心”,是想革手機的“命”?我們姑且將這種還未誕生的硬件設備成為“AI機”,而它將成為解決算力資源短缺的另一個方式。
“AI機”將作為移動端算力資源,分擔用戶使用GPT時所需要使用的算力。目前,大家使用GPT時,使用的還是OpenAI在云端部署的算力資源,這種算力成本是直接由OpenAI承擔的,并且隨著用戶數量的上漲,GPT的服務質量將會下降。OpenAI顯然不想看到這種情況。因此讓用戶在使用GPT時,消耗自己手持設備的算力資源,將是更好的解決方案。
因為當用戶購買“AI機”時,就已經幫OpenAI承擔了一部分算力成本。而在使用時,GPT也將優先使用“AI機”的算力資源,提供更快更及時的響應,個人的數據也將留在本地,從而更好的確保用戶的隱私安全。
而加上現在OpenAI推出的GPTs新生態,用戶將能更加自由地使用設備,App將不復存在,用戶通過調用GPT賦予的聽說讀寫等的基礎能力,就能實現更多個性化的操作。
而且因為有GPTs,OpenAI將無需面對推行新系統時所會遇到的生態問題,畢竟自己的金主微軟,就曾遇到過這樣的問題。而APP的不復存在,將會使未來眾多的互聯網服務提供商被徹底顛覆。
不過至于這種“AI機”將在何時出現,還是一個未知的問題。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