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簡稱 AR),是一種實時地計算攝影機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應圖像的技術,這種技術的目標是在屏幕上把虛擬世界套在現實世界并進行互動。這種技術估計由1990年提出。隨著隨身電子產品運算能力的提升,預期增強現實的用途將會越來越廣。
《東之伊甸》
看過這部動畫片的童鞋們肯定對平澤他們社團開發(fā)的 “東之伊甸”軟件印象深刻,這種攝像頭指著某人/物體屏幕上就會自動加載該物體具體信息的軟件在當時想必是很多人見所未見的。雖然這款軟件在動畫中只是用做一個交換二手物品的平臺,但是現實證明神山監(jiān)督還是挺有預見性的。就在動畫片上映的同年(2008年),斯坦福的大大們發(fā)表了一篇名為《Outdoors Augmented Reality on Mobile Phone using Loxel-Based Visual Feature Organization》 (戶外增強現實技術在基于Loxel系統(tǒng)的移動電話平臺上的應用)的論文,這一年Iphone 3GS開賣,Yelp發(fā)布了其AR客戶端并且名聲大振。
之后一年的六月,當時還默默無聞的Layar的創(chuàng)始人們在apple store發(fā)布了第一個版本的Layar。
Layar
其實AR在非民用領域的應用已經起步幾十年了,不過基本上局限在工業(yè)國防等方面。在各種行當里廣泛使用的人臉識別就是AR的一部分,米帝國主義戰(zhàn)斗機飛行員的HMD成像系統(tǒng)可謂是在非民用領域把AR運用到了極致。
(士官長美軍戰(zhàn)斗機飛行員佩戴HMD系統(tǒng))
就移動設備而言,早期智能手機上 GPS和指南針的搭配已經可以初步實現增強現實——發(fā)現附近的餐館、地鐵入口、位置信息等功能,例如Google Map和Nokia Ovi。但是隨著移動終端的多樣化(平板電腦的大規(guī)模普及)、手機硬件性能的飛速發(fā)展(都望著四核+獨立GPU跑了)和操作系統(tǒng)的規(guī)范化,結合攝像頭、LBS服務、SNS的新社交網絡AR服務開始蔓延——從Yelp開始,到LayAR大紅大紫。
然后我們有LayAR了
關于Layar是什么Damndigital以前做過介紹,這里就不再贅述了(點我:Layar, AR(增強現實)應用的開放平臺(附演示視頻))。
相對于早期的一些支持攝像頭實時AR的應用來說,LayAR的優(yōu)勢在于它不再像Yelp一樣局限于店鋪推介和評論,或者像Sekai Camera那樣專注于AR游戲平臺,Layar什么都有,從Wiki百科到天氣查詢再到打發(fā)時間的蛋疼小游戲,Layar 只是一個瀏覽器,扮演著一個中立的技術平臺,第三方開發(fā)者需要遵守的僅僅開發(fā)協(xié)議,而不必像在Yelp那樣因為平臺本身的業(yè)務傾向性只好圍繞著一個特定的主題發(fā)揮才智。并且所有的AR應用都做到了谷歌街景(Google Street View)一直想做的事,卻不會有那樣的侵犯隱私問題。
再然后呢?
這里有一段來自Articulated Naturality Web的視頻,描繪了在未來AR技術達到成熟之后的景象:
誠如視頻的介紹所言,移動設備上AR應用的未來絕不會被技術問題絆住,然而硅谷的Geeker們說沒問題,不代表真的沒問題:
基礎設施建設。這是所有互聯(lián)網的移動應用所要面對的共同問題。顯而易見的是移動設備軟硬件的發(fā)展進度甩開國內基站投資與建設幾條街。目前國內一線城市免費WiFi數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計;3G網絡實用性仍然不足——移動TD先天發(fā)育不良,聯(lián)通非iphone套餐價格太高,電信更是基站少到影響基本通話質量;仍然存在進入室內接收不到GPS信號的盲區(qū)。這些都將嚴重影響用戶體驗,很難想象一個找了半天GPS定位信號再要耐心等待GSM小貓拉大車般加載數據的用戶會愛上使用AR,要知道2G時代的替代品多的是,比如google map。
電池續(xù)航。智能移動終端最大的軟肋,一塊電池頂一天算靠譜,能頂兩天就能拿來當賣點美其名曰“超長待機”。然而AR技術需要更頻繁的使用CPU,耗電大戶攝像頭更是需要常年開啟,在弱光環(huán)境下要開閃光燈那就更雪上加霜了。在這個智能手機續(xù)航除了iphone勉強合格其他完全不能打的時代,AR愛好者想必得隨身揣他個5塊10塊電池。
夜間識別。對現在的手機制造商而言,攝像頭和闌尾區(qū)別不大。800萬像素加光學變焦加萊卡認證的噱頭遠古時代的諾基亞就玩過了,以拍照為賣點的手機更是沒有一個有好下場(沒錯就是諾基亞),當下的智能手機攝像頭一般配置為500萬(中端/商務)/800萬(旗艦)的數碼變焦攝像頭——夠用就成,而且普遍得上了夜盲癥——暗處無法對焦,噪點極多,寬容度極差。想象一下晚上才逛街的上班族掏出手機打開某AR瀏覽器結果因為CCD光敏度不足無法識別的窘狀吧,我想一種必須提供良好照明才能順利使用的應用,其用戶體驗絕對不會好。
創(chuàng)新。社交網站已經有了各自不同的分工,twitter強調傳播鏈;facebook側重把現實人際關系搬上網絡;linked用來跳槽,等等等等。然而技術的google想把AR加入街景(他們已經開始這么干了)易如反掌,Yelp想鋪開戰(zhàn)線也未嘗不可能,LayAR隨時都會面臨被同質化的危險。不同于“相對”成熟的社交網絡,增強現實領域的產品并沒有哪一款的特點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排他性。我們所期待的AR產品,絕不僅僅只是打開一個攝像頭,融入LBS功能,再追加一些位置信息,偶爾還能玩?zhèn)€游戲。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guī)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