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活過,但不是所有人都生活過
1
前段時間在朋友圈刷到一個視頻,快手拍的。
內容很簡單,講的是兩兄弟在同一天晚上18點后的不同生活軌跡。
故事里哥哥是哈爾濱一所大學的老師,弟弟是北京某大廠的員工。
在某個瞬間兩人同框,畫面中間一條線,如利刃般割開兩個世界的分野。
畫外音女聲溫柔,問出的問題卻直扣靈魂:
此刻的你,已經走上回家的路,還是仍然在趕路?
這里的【此刻】,指的便是晚上18點。
這個時間節點,非常非常微妙。
在此之前兩人都需要上班,狀態其實大同小異。
但18點后哥哥下班弟弟留下,故事忽然就分出了兩條支線——
一邊是暖色調的回家之旅,一邊是冷色調的公司加班。
哥哥回家見老婆孩子的時候,弟弟還在公司寫方案。
哥哥在家里陪家人吃飯,弟弟為了省時間吃泡面,還沒嘬上一口就被同事叫走。
兩兄弟的一天如此,一生也是如此。
許多年前他們都還是孩子的時候,是在同一個城市同一個家庭大概率也是同一所學校里長大的,那時候每天的生活大概不會有太大區別。
直到彼此十八歲那年他們考上了不同的大學,畢業后選擇了不同的城市,找了不同的工作。
于是種子在不同土壤里生根發芽,開出了兩樣的花。
生活的區別看似在晚上18點才出現,命運支流的分岔口卻藏于許多年前。
這個視頻真挺有意思的,看似在講兩兄弟,其實是講兩種選擇對應的兩種人生。
你很難說哪一種選擇更好。
弟弟享受了大城市的繁華和便利,同樣也需要承擔競爭的壓力和工作對生活的擠壓;
哥哥的收入自然很難與弟弟相比,但卻有了更多時間經營自己的小家,陪伴妻女和爸媽。
人生的有趣之處正在于此——
無論選了哪一條路都可能遇到坎坷,但每一條路也都有自己獨有的、他人體驗不到的景色。
看完視頻,我想起來上初中時學過的一篇課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未選擇的路》。
詩人寫道:
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選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當時語文老師說這反映了詩人的勇敢和不流于世俗,那天回家后我把詩背給我爸聽,我說所以我也應該走別人不愿走的路嗎?
我爸笑著說不用啊,你這么懶肯定哪條路都不想走,只想在路邊支個攤子賣涼粉。但是沒關系,人多有人多的好,人少有人少的好,賣涼粉也有賣涼粉的好。
這個視頻的名字,叫《18點的好生活》。
快手定義中的好生活,不是哥哥或弟弟所獨有,也絕非大城市或小地方的專享。
人人一天都是24小時,晚上18點以后怎么過、把時間用在哪里,是自己選的。
只需要記住一點:
無論哪一種生活,都是當事人自己的選擇。
也都有資格,成為【好生活】。
2
大家都知道我是個老卷王,以前上班的時候就卷,等到自個兒開小作坊了更是卷成麻花。
每次卷麻了以后,我都要花上一兩個小時在快手上看看別人的生活回血。
看著他們在視頻里笑,我也就跟著開心了起來。
我是快手的老用戶了,以前就寫過很多在快手上看到的故事,老讀者應該看到過不少:
趕海的、做手工的、打鐵花的、學戲曲的、傳承皮影的,甚至就是每天記錄一下家里做了什么菜今天吃什么的。
但我寫下來的東西,其實只是我看到的里面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而我能看到的,又只是快手的滄海一粟。
根據快手公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業績,
它的月活用戶已經達到了6.85億。
這是一個極為夸張的數字,不管把人類分成多少種性格圖譜,又或者是在前面加上一二三四五線城市或是縣城鄉鎮農村之類的限定詞,都很難超出這6.85億的范疇。
理論上,你可以在這個平臺上找到你能想象出的幾乎所有類型的生活:
特殊的和普通的,美好的和平凡的,卷的和不卷的,大城市的和小城市的,快樂的和不那么快樂的,全都有。
人間百態,盡在于此。
每一個賬號背后,都是一種不同的選擇和不同的人生。
有時候我甚至會覺得我每天不是在刷快手,而是快手在帶著我【見世面】。
所謂世面,就是世界的每一面。
3
和外界對快手上全是東北老鐵的刻板印象不同,快手上其實存在大量生活在一線和新一線的年輕用戶。
但想看前者的生活似乎用不著打開快手,下樓轉一圈就可以了。
我在快手上關注的,更多還是那些不在大城市的用戶。
他們身上,往往有著一種我在周遭很難找到的松弛感。
有個約摸二十多歲的長春姑娘,經常在快手上發自己記錄生活的短視頻。
說實話,從純粹的技術角度看,她發的那些視頻都是零分。
沒有緊抓熱點的噱頭,沒有戲劇性的矛盾沖突,很多視頻真的就是隨手一拍,甚至連BGM都并非每個都配上了。
她也不是什么網紅,我是在平臺推薦里偶然刷到她的視頻的。
沒什么人點贊,拍的是她在家里找自己剛買的口紅,一邊找一邊喊:
媽,我口紅呢?
一開始媽媽沒入鏡,只有一個掃地機器人在滿地亂竄。
她嚷嚷半天,媽媽從廚房走出來掃了一眼,笑著說:
不就在那兒么,它都看見你了。
姑娘說哪兒啊沒有啊,媽媽嘆口氣:
這樣吧,找不到你喊喊它,興許能給它喊出來。
視頻到這兒沒了,評論區寥寥幾條評論解了惑,應該是她媽媽留的。
原來口紅被掃地機器人頂到了沙發底下,就在姑娘腳跟那兒。
說來也挺好玩的,快手被這個用戶玩成了朋友圈,卻被我這個外人偶然涉足。
隨手點了關注,我就經常刷到她發的視頻了。
都是每天的日常,沒什么主題,但全都透著一股【不著急】。
口紅丟了就慢慢找,找不到了就問媽媽,媽媽看見了還能逗逗她,最后甚至是在快手評論區告訴了她到底在哪兒。
我一開始其實是有點接受不了的,我代入想想覺得如果是自己肯定要炸,我東西丟了你還不趕緊告訴我,還在那兒跟我玩鬧。
但這個長春姑娘沒有炸,在下一個視頻里她已經化好了全妝在逛新天地了。
商場里有一條環商場的人工河,她嘻嘻哈哈在河里劃著船,鏡頭亂飛看不清楚周圍環境,只能聽到她的放聲大笑。
我眉頭又是一皺,為什么不坐電動的?
劃船在我看來也是浪費時間。
可是啊,可是。
她笑得那么開心,而我已經有多久沒有這么笑過了?
我忽然有點膽戰心驚,我意識到我已經被大城市的快節奏思維馴化了,即使只是看到別人稍微舒緩一點也會覺得不習慣。
出問題的不是她,是我。
我還刷到過一個在沈陽送外賣的騎手小哥,他發視頻是為了記錄自己每天的接單情況。
這個小哥其實也挺努力的,這么說吧,我只需要關注他就能知道沈陽的所有天氣變化,因為無論刮風下雨還是雪雨冰雹他都在接單。
但他只在白天接單,晚上一回家就和女朋友一起玩兒【塞爾達傳說 王國之淚】。
他的快手賬號上一半是送外賣,另一半是兩個人玩兒游戲機。
我不知道他住的房子是買的還是租的,我只知道我親眼看到了一個玩兒塞爾達很爽的大屏智能電視和一個能放得下這么大電視的大客廳。
講道理,我真有點羨慕他了。
我這輩子一共就兩個愛好,看小說和打游戲。
但刷到那個小哥的時候,我已經快一個月沒打開看書的APP了,而我買的好幾盤卡帶更是到現在都還沒拆過封。
還有個也是在長春的男孩子,年紀同樣是二十多,我刷到他是因為一個給家里買電視的視頻。
他說他爸媽都喜歡看電視,但家里的老電視已經用了十幾年了,他就用第一個月工資在快手上給爸媽買了一臺大屏電視。
我打開他主頁往前翻,這哥們家里是開服裝店的,他大學畢業后就回老家了,一邊幫家里看店一邊慢慢找工作,一個月前剛好發了一個慶祝找到工作的視頻。
再往后翻,已經是全家人喜滋滋坐沙發上一起追劇了。
你知道么?
因為這個賬號,我有點想家了。
我記得我很小的時候也喜歡和爸媽坐一起看電視,那個時候我爸喜歡看《國寶檔案》,我就跟著他一起看,每天幻想在老家的田里挖出一個【馬踏飛燕】。
我媽喜歡看《春天后母心》,我也跟著一起看,看完就說這個后媽真好啊,要不媽你也當我后媽吧。
那一天,我的慘叫很有節奏。
我還刷到過一個賬號,看主頁是在北方某個小縣城里。
拍視頻的是個年輕女孩,家里裝修挺破舊的,明顯是棟老房子了。
她發的視頻全是在客廳里展示自己剛從快手商城里買回來的新漢服,她不會跳舞,甚至不會跟著BGM扭腰,每次都是簡單地旋轉一圈又一圈。
但她笑得那么燦爛美得那么驚人,評論區全是在跟姐妹要鏈接。
固然一個人只能走一條路,命運不能回檔,人生也無法重來。
但快手的存在,讓我有幸見到了千千萬萬種不同的路。
每一條路,都可以通往好生活。
4
我在快手上,還關注了很多生活在成都、重慶的素人賬號。
這些人出去玩兒的時候偶爾會發個快手,于是我就跟著看到了川渝地區的市井風光。
他們也生活在城市里,但城市和城市之間亦有不同。
他們的城市沒那么卷,沒那么忙碌。
晚上18點后的時間,也沒有被廉價出售給老板和甲方。
這是一種和我過去所熟悉的完全不同的生活,街道兩邊都是麻將桌和小板凳,街坊鄰居打麻將的打麻將,搖扇子的搖扇子。
BGM太吵鬧,我聽不清小板凳上跟老頭兒聊天的小年輕在說些什么,但我能看見他們臉上的笑容真實無虛。
偶爾他們也會拍一下家里的環境,老實講我覺得比絕大多數在大城市花幾千塊租隔斷的年輕人要住得好太多了。
不管是裝修還是各種家具家電,甚至是智能家居都弄得很好。
我還看到過一個抱怨老婆在快手買了太多東西天天要拆快遞的,剛說到一半就被一句【勞資蜀道山】打斷了施法。
接下來是一個半拉耳朵在鏡頭外的男人誠懇表態老婆眼光挺好,買回來的東西都很有用,沒用的也隨時可以退,拆快遞很有意思,最喜歡拆快遞了。
女人的手驚鴻瞥過,手腕纖細,美甲精致。
我真的很喜歡很喜歡這些快手用戶,他們沒有任何盈利目的,也不在意能不能漲粉。
他們拍的不是段子,不考慮起承轉合劇情邏輯,也不管刷到的人能不能看懂誰是誰非。
所以他們發出來的東西,也是最真實和不矯飾的。
笑就笑得大大咧咧露出牙花,幸福就幸福得徹徹底底肆無忌憚。
你覺得這些快手用戶過得好不好?
你說他們每天是快樂還是不快樂?
你覺得你的生活,和他們比起來,又如何?
每個人心里,應該都有一份答案。
在我看來,即使不在大城市的最中央,他們的生活也并不匱乏。
從精神到物質,都是同樣豐富且美好。
看著看著我就會想,假如我沒來這個城市,沒做自媒體也沒習慣當卷王,而是回了老家陪著爸媽,現在大概也會過著他們那樣的生活吧。
好像,也挺不錯的?
即使是寫下《未選擇的路》的弗羅斯特,同樣想象過另一條路會是什么樣子,也曾經遺憾于自己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當然也不會例外。
這并不是后悔自己的選擇,而是一種非常純粹且自然的好奇——
好奇另一個平行時空里做出了不同選擇的自己,正在過著什么樣的日子。
我不知道屏幕前的你又是如何度過晚上18點后的生活,是否也曾像我一樣幻想過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我只希望,不管你做出了什么樣的選擇,都能像這些快手用戶一樣認真對待每一天。
在每一個無法重來的日子里,好好生活。
5
快手那個視頻里,結尾說的是【好的生活,可以不貴】。
而在這種不貴的好生活里,其實有著快手的一份功勞。
快手不但向世界呈現了好生活的另一面,它的電商業務也是這種好生活的支撐之一。
從長春姑娘的口紅到掃地機器人,從沈陽小哥的游戲機到大屏電視,或許都是在快手電商上買到的。
這些好物成為了孩子送爸媽的禮物,成為了女孩青春里的一抹亮色,也成為了豐富妻子生活的調劑。
如果是在幾十年前,大城市和小城市在生活質量上就是有【壁壘】的,很多東西就是大城市才買得到,小地方連見都見不著,就算能買也貴得離譜。
但以現在物流的牛叉程度,絕大部分商品早就打破了城市的限制。
在快手商城的【大牌大補】頻道里,快手電商還為用戶提供了大量大牌正品和低價好物,每天晚上18點還有低價搶購活動。
用戶們在快手商城上能買到的商品種類之繁多,絕不比大城市要少上幾分,價格通常也能負擔得起。
就像我前面看到的那些賬號一樣,成千上萬的快手用戶每天都在快手上記錄日常生活,某種意義上他們是在把快手當成一種內容更豐富的【朋友圈】在發。
因為足夠熟悉和親近,所以他們信任這個平臺,也就會信任平臺上的商家以及商品。
在快手上買東西不像是在【購物】,倒像是從老朋友家捎帶拿點特產,給的也都是【友情價】。
這種感覺,很舒服,也很踏實。
很多東西反正都是要買的,為什么不在自己喜歡且信任的平臺買?
更何況,快手電商還足夠有性價比。
現代工業已經把商品成本壓得很低了,再加上快手電商的補貼,很多東西本身真沒有那么昂貴。
真正貴的,反而是它們的【擁有成本】。
很多年輕人缺的不是買這些東西的錢,而是一個能放得下它們的屬于自己的家。
switch真正貴的是買它的那幾千塊嗎?
不,是你首先得有一個能放得下電視的客廳。
穿著漢服在家里旋轉,考驗的也并不是錢包鼓不鼓,而是有沒有足夠的閑暇和余裕。
在互聯網和電商的支撐下,大城市的豐富商品在小城市同樣能享受到。
而小城市較低的房價和生活成本、較大的生活空間和較多的自我時間,卻是在大城市很難得到的奢侈品。
小城雖小,但容得下漸漸老去的父母,也容得下思念家鄉的年輕人。
更容得下,千千萬萬快手用戶的好生活。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