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還有人看綜藝嗎?
1
最近有個事情很有意思,國內的“歪嘴龍王”集體出海,在歐美視頻網站中大殺四方,把好萊塢和奈飛直接掀翻。
讓他們感受到了一點點中式文化的震撼。
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完全沒有任何水土不服,超越了語言與文化的障礙。
人人都愛看樂子,人人都是樂子人。
之前有無數人給我講短劇這種東西在海外連三天都活不過。
好萊塢多強balabalabala,奈飛多牛x,外國人多喜歡在地鐵里看書等等。
現在一看,大型回旋鏢現場。
還不是普通的回旋鏢,而是那種帶著紅外激光精準制導外加衛星輔助定位和修仙級靈魂綁定的那種回旋。
打的科普小哥們一口一個不吱聲。
講真的,外國人也是人嘛。
誰能拒絕拿著手機躺在床上看爽劇呢?
很多人都以為是內容變了,所以消費者的平臺變了。
其實是反過來的,是因為手機普及了,相比電腦電視大熒幕,手機太方便了,于是內容才變了。
是載體改變了媒體,不是媒體改變了載體。
媒體又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習慣。
過去我們習以為常的電視劇、電影都會被影響。
包括綜藝也不可能獨善其身。
是的,即使是高度娛樂化的綜藝,也會被影響。
不是說過去的東西做得不夠好。
而是觀眾現在能選的太多了。
是不是以為我要說短視頻殺死了綜藝?
NONONO!
恰恰相反,我反而覺得短視頻的出現,給綜藝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2
拿我自己舉例子,在短視頻出現之前,我其實很少看綜藝節目。
男孩子么,年輕的時候不是看球就是打游戲,真正喜歡看綜藝的人不多,看也是看電競。
但自從能在手機里刷到綜藝片段后,講真的,我上頭了。
之前我的下飯劇不是甄嬛傳就是瑯琊榜,要么就是武林外傳和周星馳的老電影。
而且一定要大陸配音的,越浮夸越下飯。
而最近我吃飯改成看綜藝節目了。
于是我發現一個讓我很震驚的事實:
我不是不愛看綜藝,而是短視頻出現之前,我壓根沒啥看綜藝的機會。
我讀書的時候,打打球看看書一天就過去了。
碎片化的時間全用來和同學商量放學去哪個網吧,打什么游戲。
那個時候電視被我爸媽把持,我看過最多的綜藝就是天氣預報。
因為不怎么準,所以顯得很搞笑。
反倒是因為短視頻,綜藝才有被我看到的可能。
不得不說,有點魔幻。
3
更魔幻的是,這些綜藝切片火得非常離譜。
有很多梗,如果不是我老婆和我科普,我都不知道他們竟然是某個綜藝里搞出來的。
相當于你在網上看鬼畜,所有的梗你都懂,李云龍一出來你就知道接下來是意大利炮了。
諸葛亮一出來你就知道王司徒要被戰爭踐踏了。
于是亮劍和三國演義的電視劇播放量也是年年上榜。
綜藝在短視頻里也是這樣的一個狀態。
火,非常火,能讓正片一起火。
論造梗,沈騰和賈玲的互動我能看一上午。
這倆人化身我的電子寵物,唯一不同的就是別的寵物都是看它們吃飯。
他們倆是我吃飯看著。
但你讓我打開電視去看,對不起,太麻煩了。
我一頓飯就吃二十分鐘,九十分鐘的綜藝就跟3A游戲一樣,得沐浴更衣焚香打坐才能看。
不然沉浸不下去。
況且戰場還要從床上餐桌上挪到沙發上。
咋說呢,電視打開的一刻,我覺得心理負擔有點重。
這么大的電視,不播點國際上根本解決不了的新聞,感覺都對不上它的大尺寸。
正式,且嚴肅。
但是刷短視頻看綜藝就沒任何心理負擔。
刷到啥我就看啥。
上小學的我看電視劇里的清朝公子哥斗蛐蛐,大罵這幫人真是廢物。
現在的我看互聯網斗蛐蛐不亦樂乎,打游戲還得分個上下左右。
短視頻不用,簡單的操作就能收獲濃縮的快樂。
一幫電子人在里面陪我吃飯,陪我健身,陪我開會的時候出小差就夠了。
4
很多人說綜藝已死,大家不愛看了,我覺得是扯淡。
從這些綜藝梗的火爆程度就知道,大家還是愛看綜藝的,只不過從電視電腦到手機里看罷了。
是的,這些年的確沒有出現像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那種現象級的綜藝了。
確實沒有。
而且很多人都不知道有的ip竟然都續了六七季了。
并且從數據上看,播放量啥的也都開始萎了。
但這不是綜藝的錯,現在這個時候,沒有什么平臺能一統觀眾的時間。
流量下降,不代表東西本身沒價值。
但很多收視一般的綜藝,被搬到短視頻平臺上流量就杠杠頂。
甚至都不用二創,直接拿來用就是爆火。
很多人甚至會去翻出來原片看,而這樣做的人,很有可能數量比直接在長視頻平臺看片的人還要多。
說明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同樣的內容,換個舞臺,流量飛起。
有些短視頻平臺的原生綜藝效果和口碑也都非常好。
也說明觀眾還是喜歡看這些優質內容的。
真應該給綜藝頒發一個好人獎,因為大家都說它好。
所以說不是綜藝本身要死了,它能被營銷號拿來做流量,恰恰說明了,綜藝是不會死的。
因為真正會死的東西,壓根就沒任何流量。
真正死的東西,是連討論的價值都沒有,直接被遺忘和拋棄的。
這才是要死的。
5
我知道很多人會反駁我,我這是在給綜藝找最后的顏面。
從內容的角度來說,綜藝節目其實挺好看的。
唯一的變化,是觀眾接受信息的渠道變了。
渠道變了,習慣也就變了。
就像我上面寫的,小時候家里只有一臺電視的時候,我家只能電視劇和綜藝二選一。
準確說,因為電視被我爹媽把持,我其實只能電視劇和寫作業二選一。
反而是短視頻普及了,我才有機會看到綜藝內容。
所以咱們得明確一個觀點,綜藝萎了不是因為不夠好,相反,我是覺得他們太好了。
有些綜藝的豪華程度都堪比看電影了。
我覺得我這雙眼睛和我中午點的預制菜外賣,配不上這么豪華的綜藝。
同樣,綜藝公司也覺得自己拿了黃金時段的播出,上星衛視的機會,以及好幾個億的投資,不整點大活對不起觀眾。
于是他們在音樂節目里搞訪談,在訪談節目里搞游戲,在游戲節目里搞小品,在小品節目里搞音樂,然后還要pk出一個名次。
這些東西放在2005-2010年,的確是很新穎的,無論是《超級女聲》還是13年的《我是歌手》,的確產生了降維打擊。
而后借助互聯網造勢,搞網絡投票,拉贊助,插廣告。
可以說,綜藝節目把能干的全干了。
非常完美。
唯一可惜的是,時代變了。
這些內容放在幾年前完全沒問題,可以說非常極致。
但放在2023年,觀眾開始習慣看短視頻內容的今天,確實顯得有些尷尬。
首先是內容太長了。
不是說觀眾看不了太長的東西。
而是綜藝的內容太臃腫了。
經過一輪又一輪的內容廝殺,觀眾變得越來越挑剔。
他們更想直接就能看到優質的內容,而不是無數冗余的鏡頭和噱頭。
更對幕后發生了什么,嘉賓的家常里短不感興趣。
除非你這個節目本身就是拍明星八卦的。
音綜就好好唱歌,搞笑的就別搞煽情,明星在一起做游戲就別想著教育觀眾。
觀眾只想聽明星好好唱歌看看誰當第一,你給觀眾憋了一盤大的,恨不得把攝像機素材全剪出來,但其實觀眾并不感興趣。
聚焦內容本身,才是關鍵。
過去的模式在上一個版本中堪稱完美,但是這個版本不行,這個版本觀眾有得選了。
觀眾可以把自己當傻子,看一些很傻很搞笑很雞湯的內容。
但是你不能把觀眾當傻子,立什么學霸人設聰明人社給觀眾。
十幾年前的觀眾可能還是一群初高中生,如今大學錄取率都這么高了。
你臺上這幫明星什么智力水平學習成績,觀眾清楚得很。
你玩一些弱智小游戲還要吹捧,觀眾一看我還不如去短視頻里找真學霸看看人家是如何生活的。
內容精品化,最好是可以持續播出,是當前觀眾最期待看到的。
也是傳統綜藝最難提供給觀眾的。
6
綜藝本質上也是一種商業,除了搞內容,也要搞錢。
十年前的綜藝就像投互聯網,投什么火什么。
因為那個時候移動互聯網還沒興起,傳統媒體還把持著流量的入口。
大家還在探討網劇和院線哪個能勝出。
所以那個時候,掏幾千萬冠名一個小綜藝,它火了,那就是大賺。
即使第一季沒冠上,再掏出幾個億冠第二季,也是特賺。
而如今綜藝的冠名費用已經高到讓我看了心痛。
但綜藝能火的概率就跟我能當上世界首富的概率差不多。
不是沒有,但很少。
白花花銀子砸進去,水花到底有多少還不可知。
尤其是綜藝投資大戶快消品,沖的就是一個知名,就是大家都買。
現在綜藝本身都很難火的情況下,冠名的品牌就更沒人知道了。
而對于綜藝制作本身,更是難受。
觀眾跑了,錢跑了,要么就是抱著傳統ip,按著老粉絲可勁薅羊毛。
要么就繼續提高價格,找大明星,搭大景,買ip。
這在市場增量階段是沒問題的。
但上面寫過了,綜藝發展到一定水平后會進入極限。
觀眾和甲方是必然會流失的。
搞綜藝又不是永動機,觀眾數量和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發展也是有極限的。
而且傳統綜藝還有個大bug,就是缺乏后期變現的能力。
電影還能賣賣周邊,電視劇還能指望復播。
綜藝不可能,播完就播完了。
哪怕團隊全去敬酒了,拉來了贊助。
但節目播完就是播完了,后續一分錢也甭想弄到手里。
而動輒幾十幾百萬請來的明星,跟隱形眼鏡一樣用完就拋。
不是綜藝節目不想繼續賺錢,而是現實情況不允許它有后續動作。
和內容越來越重一樣,綜藝發展到最后也會是越來越費錢的。
看看隔壁的電影市場就知道了。
十幾年前一部電影票房上億就算成功,成本幾千萬就是大制作了。
現在幾千萬的成本連個網大都hold不住,票房上億都不好意思說。
當綜藝發展到極限狀態之后,甲方爸爸的投資就會變得很謹慎。
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虧成孫子。
但是缺了錢,又很難支撐做出好內容。
左右為難。
7
想象一下,在沒有短視頻出現的平行世界中,綜藝發展到今天會不會也遇到類似的問題。
答案是,一定會。
很多人覺得是短視頻的出現讓消費者看不下去沉重復雜的東西,只想著看一些簡單的。
這個邏輯是錯的。
小說與電影在沒有短視頻的時代,就已經向著越來越簡單的方向使勁。
你看看80年代的美國電影,再看看過去十年的美國電影你就知道。
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復雜,生活節奏變快,內容也要跟著提速了。
甚至綜藝本身,也是一種提速后的電視節目。
取代的就是那些演講和訪談,以及情節復雜的影視劇。
所以說,綜藝發展到今天,觀眾對90分鐘的內容失去耐心,更想看短平快的東西,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觀眾變聰明了,也是教育越來越普及后的結果。
觀眾變得挑剔不好糊弄,和變得沒耐心想看簡單的東西,這兩者之間不沖突。
所以說不是短視頻殺死了綜藝,而是綜藝發展到這個階段,必然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而綜藝也在不停地給自己打補丁。
我們現在看到傳統綜藝的缺點:時間長,內容重,投資高,沒有后續變現能力。
這些在上個版本,都是優點。
時間長和內容重是為了讓觀眾多看。
投資高才能請來更大腕的明星提高收視率。
沒后續變現能力是因為綜藝主要播出渠道是電視。
可以說,為了應付上面的問題,綜藝節目已經絞盡腦汁了。
但在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傳統綜藝制作宣傳模式就從“誰也不服”變成“水土不服”了。
果然,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綜藝人的苦說給綜藝人聽。
就好比馬車時代技術一樣,馬鞍是沒問題的,馬兒也是精挑細選的。
只可惜火車出現了,改變了人們出行的方式一樣。
這時候你看短視頻的優點是:時間較短,內容輕量化,投資回報率高,后續變現能力多種多樣。
處處都契合了這個時代的版本。
我為啥說這是綜藝最好的時代,看見了么,短視頻的出現,讓綜藝的發展有了另一種可能。
8
要不然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既然流量都在短視頻平臺上,那對于綜藝節目來說,要做的也就很簡單了。
觀眾喜歡什么,就做什么唄。
既然觀眾都開始用手機刷短視頻,那就把內容直接搬到抖音上不就得了?
現代人喜歡看短平快,那就把綜藝體量變輕。
密集型輸出有價值的內容。
邊角料什么的直接扔掉。
綜藝綜藝,主要是綜,不是藝。
不要總想著做一個藝術品哐哐往觀眾身上砸。
不要想著太復雜。
要有很多包袱,但不要給自己背上加包袱。
綜藝也是,直接吃下短視頻這顆大補丸,還不原地起飛啊?
綜藝不缺ip、錢、經驗、人脈。
還有不要錢的實習生都管夠。(還是建議給孩子們發點工資吧,影視行業實習生真的慘)
大制作小制作一起來,大投入小投入都試試,這妥妥變成降維打擊啊。
比如抖音里刷到過的綜藝《全力以赴的行動派》和《很高興認識你》。
沒有復雜的場景,也沒有過度劇本化的內容。
就是簡簡單單聽李雪琴講三十分鐘段子,對大部分來說,就足夠了。
觀眾要看的不是視覺沖擊和爽,如果想要看這些去電影院多好啊?
觀眾喜歡的就是平淡且真實,幽默而不失風度的內容。
對于贊助商來說,這種輕量級的內容也不需要過去那種海量的投入,制作團隊也不用背負太大壓力。
但節目本身的效果和內容深度,卻能比很多大制作都要好。
事實上,這些綜藝內容不只是內容變短了那么簡單,而是真的根據抖音的瀏覽環境、用戶習慣做了更適配的構思。
不同于從長視頻平臺直接搬運過來的長正片內容,更像是一種長在抖音上的新綜藝物種。
最重要的是,內容團隊的變現模式變了。
過去是一錘子買賣,贊助商+廣告位換內容。
現在可以無限切片自己的綜藝,無論是直播,還是推出個人ip,或者是直接用官方號接廣子,都讓變現周期從一次性變成了可持續型。
綜藝內容沒變,但是從模式上,變成了短視頻賬號一樣,有內容,有個人ip,有后續一系列的運作。
不是綜藝不行了,而是綜藝,變形了。
只要內容在,換個模式,綜藝還是綜藝。
就像手機+報紙,新聞活得更好了。
網站+電影院,電影活得更好了。
手機+智能化,音樂和攝影更好了。
只是換了一個媒介和一種形式。
但該存在的,還是會存在。
這不是一種毀滅,而是一種進化。
綜藝節目會用另一種方式卷土重來。
對大家來說,相當于綜藝節目的選擇更多,變自助餐了。
這個時代對綜藝來說,才是最好的時代。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