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ledo:在大灣區,用文化驅動商業創新
讓商業與眾不同的,終究還是因為“人”。
一說深圳,你會想到什么?
每次來到這里,我驚嘆這座城市的高效之余,也總能聽到這句話:“深圳總是充滿各種可能性。” 對于這點,TOPYS的創始人黃永敏先生有一段更具有浪漫色彩的解讀:
“相比廣州傳統文化過強的'向心力',深圳更像是擁有一種'離心力',這就意味著任何文化、創意、想法都可以在這里成立,任何人也能找到這里的位置,這也意味著更多更多的創意可能。”
這也讓深圳與廣州、香港等其它大灣區城市相比,從城市界面,商業組合,文化創意內容上,都有著全然不同的特質。
上周,我便來到深圳參加了一個新項目的發布活動。整場活動的體驗有點特別,甚至讓我感受到了一種“深圳人獨特的生活與精神”。
先說舉辦地點,雖然是發布會,但活動地點并非在傳統意義上的星級酒店進行,而是在本地頗有人氣的生活方式品牌——「農畉LONFOOD」的店里;
再說時間,活動始于夜幕降臨之際,有美食、美酒,有朋友;輕松的氛圍,讓你甚至感受不到這是一場發布會,反而是一次好朋友之間的聚會:相熟的朋友們在下班后相聚在一起,大家一邊吃吃喝喝,一邊討論著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討論為這個未來一起做點什么。
當然,最有說頭的,還是這個項目本身:Kaledo。
一個非標準商業團隊打造的全新「非標準商業」
Logo是一個新品牌給人的第一印象,Kaledo便巧妙地抓住了這一要素。這個logo,竟包含了3種字體 —— 看,這又是一種「深圳式」的組合創新可能!
誰又規定logo一定只能一種字體呢?只要兼具整體性和美感,那就這么做吧!
以往,市場對深圳商業的印象,幾乎都停留在一站式購物中心,玩家都是地產開發商,而在Kaledo,這個可能是深圳首個非標項目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屬于深圳未來的商業可能。
與其他城市大部分非標項目選址多在非市中心不同,Kaledo身處的深圳南山區后海,是整個大灣區的「最強樞紐地」。
這里既是大廠超級總部的集中地,不遠處還有大學城與歌劇院,天然擁有一群具有創造力的年輕消費群體,加之絕對地段優勢,為年輕人們日后隨時隨地的到訪,并在此形成創意內容的發生器,做了強有力的支撐。
當然,這些群體一直在這個城市,更重要的還是要看項目的商業構思與呈現。在此之前,深圳極為繁盛的商業界面之下,實則大部分玩家還是頭部商業地產,大部分的購物消費體驗都是在mall里實現的。
“在深圳是感受不到逛街的。”這是人們對深圳商業最常見的評價;而Kaledo的野心,似乎就是要打破這點。
盡管Kaledo的建筑主體仍在一個獨棟建筑里,但項目創始人及CEO,G&G創意社區夢想發起人董丹青(老董)非常篤定地說:“你完全可以在Kaledo里找到一種逛街感!”
從Kaledo的團隊配置上看,一種有別于以往商業運營的氣質,讓你感覺到這個“野心”是可實現的——除了老董外,還有TOPYS創始人黃永敏(老黃)、ID.CO創意及設計工作室創辦人、餐飲品牌農畉及咖啡品牌山池的創始人葉文考(Venco),這三位已擁有行業資歷的創意跨界者,一起聯合發起推動項目從概念落地到未來的運營。
三個主理人合伙搭班,再一起尋找志同道合的主理人,共建一個同頻共振的新商業形態。這件事聽起來要比傳統商業尋找主理人更合乎情理。難怪老董頗有信心地說:相比傳統商業,我們更擅長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打造一個志趣共同體聚落。
那接下來我的好奇點就是,如何打造這個“聚落”?
從日常生活到精神高地;Kaledo的奇妙「萬花筒」世界觀
這樣用三個各有優勢的人聯合起來的“聚落”,似乎在用一種“三明治”的方式,疊起一個獨屬于這個團隊氣韻的商業產品。
剛提到Kaledo的logo蘊涵了三種字體,也剛好回應了這一特質,三種字體,便代表了Kaledo的三個主題,也正好代表著三個主理人之所長:
△ Kaledo整體業態圖
Ka,位于B1層,這里的主體,便是Venco團隊推出的SMOO MARKET,是獨特的日常生活指南;
Le,位于商業腰部位置的1-3層,將植入更具有體驗性的、獨立性主理人集合的戶外、時尚、生活零售及主題餐飲;
Do,位于商業頂部的4-5層,這里將呈現的是TOPYS的全新業態——mindpark文化消費公園,提供更精神向的消費內容。
△ 從左到右依次為“Ka”、“Le”、“Do”三大主題空間效果圖
正如老董所說的「把逛街的感覺融合在一個街巷與公園相互嵌入的垂直空間里」,我們很容易在這個定位描述里感受到,這三個主題甚至還代表著不同的街區氛圍:
SMOO MARKET營造的「自然日常」氛圍,是一種具有鄰里性的、生活感的日常,這又與深圳豐富的城市自然資源與大灣區青年隨性的性格相符;這里將嘗試用「一品一店」的構建方式,把一杯咖啡、一頓日常餐、一本好書這些看似日常卻能帶來小驚喜的內容編織在一起。創意人們來這里找個角落放個空、摸摸魚,創意靈感可能就在片刻放松之間來臨。
△ SMOO MARKET前開闊的庭院,方便年輕人在此休憩,也將是各式社群活動的好據點。
△ SMOO MARKET業態規劃圖
而頂層的 mindpark文化消費公園又是一個“超越日常”的空間,圍繞志趣生活和創意體驗,集合酒店、書店、音樂酒館、策展餐廳、品牌實驗室、都市農場等更具文化向、精神向的消費內容。以“公園”為名,更像是一種意志的開放,也意味著未來這里有從參與到創造的無限可能性。
△ mindpark的業態關鍵詞:文化、消費、公園
Kaledo就是這樣一個同時承載自然日常和文化消費的地方,就如同其來源“Kaleidoscope”意為的「萬花筒」那樣,不同氣質的品牌、創意人、消費者們相聚在這個空間里,每個空間、轉角、樓道中,都有可能觸發出化學反應,形成新的情景故事。
畢竟,這個項目發起的初心,就是同頻共振的社群聚落,空間更像是載體,最核心的,還是在于相聚在一起的人,和聚在一起之后的無限想象。
若再將這三個主題與創始人經歷做結合,會發現這三者完全體現著他們人生經歷的一步步形成。
SMOO MARKET產品能成立是一種多維能力的體現。很容易就能從它身上看到ID.CO的氣質,而其所打造的日常消費場景,恰好也是Venco團隊在「農畉」、「山池」這些生活方式品牌及「FLOW」雜志等多內容主導的商業產品上多年實踐的結合;
MINDPARK創意大會,很多朋友應該非常熟悉它,這是TOPYS團隊多年來持續推動的創意大會。如今這個影響了近十萬個中國創意人的IP,要真正從內容IP轉為一門更為持續的商業,即落成mindpark文化消費公園,是一件令人振奮的事情,也許它的勢能會發揮得更大。
而Kaledo整體商業層面的把控,則有三位主理人掌握的核心技能作支撐;當然,也可以換個角度理解,如果不是這三個主題,我們也無法看到這樣的Kaledo出現。
Kaledo的另一個期待:力圖把整個大灣區「裝」進來
Kaledo的“合伙搭班”制的團隊模式,似乎也與深圳,以及大灣區的一種特有的交友、做事風格相呼應。就如同是潮流圈,兩個潮牌之間的聯名合作,兩者之間先是朋友,三觀一致,在閑談中討論迸發出一個新想法,合計一下商業可行性后,直接開干。
大灣區本身就是一個地域文化特色十分顯著的區域。更值得稱道的是,這里的地域文化,可并不單單只有廣州、深圳、香港、澳門(事實上這四座城市彼此之間也很不一樣),還有佛山、順德、東莞、珠海,潮州、汕頭……每個城市都各有各的精彩。
加之這幾年大城市的年輕人開始回流家鄉,不少人也選擇在自己的家鄉開店,把家鄉特色和一線城市看到的視野與設計力做結合,形成一個個頗具個性的主理人品牌。
大灣區這樣在距離上彼此聯結,但又保有各自特性的特點,也讓Kaledo對在地性的商業呈現充滿信心:不如在這里,讓大家聯合起來,讓更多人看到大灣區的文化特性,一起向全世界訴說大灣區自己的文化敘事。
而這樣頗有理想主義的聯合愿景,發生在深圳,似乎又是一件情理之中,順其自然的事兒。
如同文章開頭所說,深圳是一個文化向心力不強的地方,也正因如此,可以讓不同的文化、潮流、創意都在此發生,而務實的工作精神,讓每一個創意靈感都有機會被落實下去。
換個角度來看,這樣專注于在地化的商業集合打造構想,其實也在幫這個團隊做「減法」,招商注意力不會被分散,地域相同也會縮短合作磨合期,以更高效的方式共同探索創意方向。
而待明年中開業,究竟在Kaledo里我們能看到多少個大灣區的優秀品牌們,他們聯合起來后,又能在這個場域下促成什么樣的能量活化,也是我對這個項目最為期待的地方。
要打造一個非標準化的新商業產品絕非偶然。
Kaledo這個構思能出現,完全是因為三個主創。這樣三個各有所長,又彼此熟悉的跨界者,把過去不同的行業經驗與能力疊加,利用幾乎一致的審美與商業認知共識,實現創意的商業價值重塑。
在目前已有的概念與構思中,實際上我們已經想象得出Kaledo在未來的畫面:
這就是一個幾乎每天任何時段都能去,而不用在意過分著裝打扮的地方。白天在SMOO MARKET喝一杯咖啡與店主聊一會天;如果工作累了,這里有街邊公園、下沉廣場、天臺,總能找到放空的角落;如果需要靈感,便去mindpark文化消費公園,與來自全球各地的創意內容們相處一會;在Kaledo的品牌店員們彼此之間早已熟門熟路,形成了一種默契的鄰里氛圍。
而對非本地人來說,Kaledo也許便是你了解城市獨特人文風貌的入口:這里各具特色,又緊密相連;這里可以各抒己見,卻又彼此尊重;這里的一切均充滿著無限可能,也對未來充滿著希望。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