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衣櫥,掛滿了品牌營銷的“小心機”
真的有人會為了員工服去打工嗎?
當然,前提是跟潮牌聯名、最好是明星同款、打卡自帶辨識度的那種。
比如小編最近刷到的:
作為肯德基聯名白敬亭潮牌「GoodBai」推出的員工制服,單看灰紅配色、全黑貝雷帽或許顯得平平無奇,但疊上“明星潮牌”的buff,再印上“KFC”的顯眼logo,吸引了不少肯家弟子圍觀。
有人在代入自己上身圖后感嘆:“果然時尚的完成度還是要靠臉”,有人為愛發電地表示:“兼職發衣服我現在就去”。
而這些討論,正是品牌“爆改員工制服”想要達到的效果。
最直觀的,不管是止于發言、還是付諸行動,相關品牌的HR算是抓住了完成招聘KPI的第一步。
芬蘭麥當勞與時尚品牌VAIN的合作就是個前例。設計師在“對舊制服二次設計”的大前提下打造了13身不同風格的造型,目的在于為“麥當勞店員”這一職業加持時尚、自信、積極的標簽。
最關鍵的一點是,這個系列并不對外銷售,僅僅通過抽獎的方式送給內部員工使用,此話一出,著實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去麥當勞炸薯條,“在麥當勞工作”也在人們心中留下了趣味、快樂的職業認知。
快餐品牌選擇爆改店員服裝,物流品牌也不閑著,順豐合作耐克給自己員工定制的工服,也曾收獲酷帥耐穿的好評。
雖然有小道消息稱這件工服并非真的“跨界”之作,而是順豐為自己的員工訂購工服的同時,以“資源互換”的形式爭取更多合作機會,但擋不住工服本身顏值在線,被不少網友調侃 “帥到又想騙我去送快遞”。
直到現在,這款順豐工服在二手市場還有流通的需求。
這種曲線招聘、花式強化品牌年輕感的玩法,固然能夠引發大眾的圍觀,但在“想去應聘”和“火速劃走”之間考驗的還有品牌審美水平的高低,職場變成秀場or職場變成笑場,或許也只是一念之差。
在學生時代,我們總想著用服裝標榜個性,但誰能想到,進入了職場后,反倒是品牌熱衷于通過制服為某一社會議題發聲,讓自己與年輕文化關聯起來。
比如日本航空ANA就曾推出“無性別”制服,希望通過打破“衣服只能某一性別穿”的刻板印象,傳達“拒絕性別歧視”的態度。
58同城也曾聯動《時尚先生》發起「潮改工裝計劃」,根據職業場景和工作痛點,為快遞員、房產經紀、家政服務員、搬運工、電競員工潮改“本命工服”,目的是為了打破外界的職業刻板偏見,讓大家看到每個崗位的閃光之處。
在“融入各行業特色”的固定命題下,最終呈現的服裝穿搭多了幾分“限時秀場”的意味,雖然不能像日常工服一樣在現實場景中怒刷存在感,但這種打造潮流職業裝、正視每一份職業價值的立意還是讓人印象深刻的。
從企業文化的視角來看,工服的直觀目的是體現品牌調性,強化員工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但這句生澀書面口號,真的有實現的空間嗎?
先鋒設計師川久保玲一手設計的尼龍「Trench Coat」就是典型例子。她在設計自己高定工作室的員工服時,將原本的白大褂變成了黑色有褶皺的、類似雨衣材質的長款外套,并在背面用白色粗體字母印上品牌及秀場時間。
這種極具辨識度的制服特色,自帶“穿上就證明你是圈內人”的身份認同光環,這也讓staff coat因此變成川久保玲創建的潮牌「CDG」的標志性作品之一。
有的制服負責在工作時間“顯眼”地彰顯歸屬感,而有的員工服,哪怕被用來壓箱底,也擋不住它企業特色的沖擊波,比如谷歌。
作為新人入職的福利禮包,谷歌不僅準備了衣服,還不忘設計了款和自家logo的配色一樣的襪子,一次性把藍、紅、黃、綠四個顏色穿在腳上,充分理解了谷歌員工一入手變成“收藏”的心情和動機了。
從羨慕“別人家的公司”,到羨慕“別人家的工作服”,甚至在年輕圈層還刮起了一陣“在二手市場淘舊工服”的潮流,怎么不算是有一種復古潮流卷土重來的征兆呢?
特別是看著大家總結出來的:外賣騎手的工服比較耐磨、中石化的工服防風保暖、蘋果技術人員的工服自帶“高智商”光環,小編只想喊一句:軍大衣yyds!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