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火種AI|阿里云陳雪松離職!AI創業或許成為技術大佬的最終歸宿
作者:小巖
編輯:彩云
近日,阿里巴巴高層傳來了人事變動的消息。有消息稱,阿里云副總裁陳雪松已經離職,在此之后,他很有可能投身AI賽道。對此,阿里云方面很快給予了回應,表示陳雪松已正常離職。陳雪松本人脈脈狀態顯示,他在阿里云的任職狀態已經在2023年12月結束,任期1年7個月。
2023年,我們見證了AI領域太多的繁花似錦和烈火烹油,這無疑是一個機遇和挑戰并存,高風險和高收益相得益彰的行業。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理由相信,2024年,將有愈來愈多的技術大佬躋身AI領域,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告別傳統選擇AI:陳雪松不是第一個,也絕不會是最后一個。
據了解,陳雪松于2022年加入阿里,任阿里云副總裁,P10職級,主要負責數字政府部相關業務線。在加入阿里云之前,他曾擔任曠視科技的高級副總裁和城市業務事業部總經理,負責智能安防等相關業務。
耐人尋味的是,在AI大火出圈的2023年,阿里流失了眾多身居高位的技術大佬。去年3月,人工智能科學家,阿里副總裁賈揚清宣布正式辭任阿里技術副總裁,投身AI創業,未來將瞄準AI架構方向。同月,阿里達摩院自動駕駛負責人陳俊波被證實離職創業,和前阿里機器人CEO谷祖琳一同創辦了清潔機器人公司。5月,阿里的另外一位技術高管吳清翰也從阿里離職,投身大模型創業的浪潮中去,吳清翰的離職在業內引起了不小的騷動,因為他曾被譽為“阿里的守護神”以及“讓馬云安睡的男人”。7月,阿里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負責人,阿里巴巴集團高級研究員沈加翔離職,投身創業。
時代的洪流向前推進,我們無法做出任何的改變。
事實上,不只是阿里,包括京東,美團,百度,字節跳動在內的諸多大廠都在近幾年迎來了“大佬離巢期”。這其中有很多人在離開之后直接選擇加入AI創業賽道:
前京東AI掌門人周伯文于2021年創辦銜遠科技,并在去年2月發布“AI英雄帖”,招募合伙人起共同打造中國版ChatGPT;
快手前MMU負責人李巖從快手離職后,于2022年下半年成立了AI公司“元石科技”,進行多模態大模型的研發;
去年2月,前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在社交平臺發文宣布進入 AI 領域,創立新公司“光年之外”,將打造中國的 OpenAI...
3月24日,有媒體報道稱,前字節跳動視覺技術負責人王長虎已經離職,并組建全新的創業團隊。他的創業方向將聚焦于生成式AI的視覺多模態算法平臺,關注視覺相關的各大垂直應用場景。
可見,在轉投AI賽道這件事情上,陳雪松不是一第一個,也絕不會是最后一個。
AI領域發展正夯,開啟搶人大戰。
伴隨著大佬們AI創業潮的開啟,以及各互聯網大廠不斷加碼的軍備競賽,相應展開的,是全新一輪AI人才大戰即將拉響。
根據獵聘大數據研究院推出的《ChatGPT相關領域就業洞察報告》顯示,當下的人工智能人才需求是6年前的近3倍。其中,ChatGPT直接帶動了AIGC領域的發展,新發職位近一年同比增長了42.51%。
AI人才的稀缺性決定了其注定身價不菲。譬如NLP算法總監的月薪最高可達70K(且為13薪) ,這意味著其年薪可達到91萬元。而諸如AIGC研發方面的人才,最高年薪可達112萬元;AIGC算法工程師,最高年薪可達128萬元。
一邊是低迷大環境下極其緊張的就業形式,一邊卻是AI領域巨大的人才缺口。未來的就業風向標,不言自明。
阿里業務劍指AI:做AI時代最開放的那朵云。
就連阿里巴巴自身都意識到了掌握AI領域話語權,做好配套工作的重要性。
2023年6月,阿里的第2只靴子終于落地。
6月20日,阿里巴巴官方信息顯示:張勇將卸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CEO及阿里“資深老人”蔡崇信接任CEO,吳泳銘接任CEO。
事實上,這是2023年3月,自阿里宣布“1+6+N”業務拆分后,所進行的最大的頂層組織調整。
在阿里,向來有句老話:生產關系調整,要配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在3月集團進行拆分以后,也的確是按照這一邏輯發展著“敘事結構”:阿里業務線各自發展,并進行獨立融資和上市。
而阿里的經營核心,也從“管理具體業務”向“創新孵化大本營”轉變。據此,集團的頂層設計也做出相應的改變。
改革之后的阿里巴巴,也將發展重心更多的放在如何更好的承載AIGC業務上。
2023年10月31日,在阿里云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創始合伙人,董事長蔡崇信致辭時表示,“阿里云要做AI時代最開放的一朵云,目前中國80%的科技企業,一半的大模型公司都跑在阿里云之上。智能化時代正在開啟,人工智能將成為各行各業的新型生產力。”
蔡崇信還提出,阿里巴巴是全球第一個將所有業務都“搬上云”的大型互聯網公司,阿里巴巴將繼續加大對阿里云的研發投入,讓各行各業以及所有開發者都能夠使用最先進的云計算技術。
AI時代越發展,對于算力所提出的要求就越高。目前,中國有80 %的科技企業和一半的大模型公司都跑在阿里云之上。此外,AI開源社區魔搭已經聚集了270萬開發者和2300多個模型,模型的下載量已經超過了1億次。
由此可見,我國AI行業和大模型產業發展迅猛,正處于蓬勃發展的階段。隨著云計算,大數據和智能算法的不斷進步,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推動各行各業創新和發展的重要力量。
未來的行業發展,也將如蔡崇信說的那樣,“人工智能將成為各行各業的新型生產力,這意味著人工智能將在醫療,交通,金融,制造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為經濟社會帶來巨大的變革”。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