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美廣告人轉行保險,因為看到太多同行猝死的新聞……
都說廣告人的終點是保險,
但是保險真的好做嗎?
我拜訪了5位廣告人,
有4a有local,
聽聽他們的說法:
小布/7年廣告,曾就職口碑、奧美、藍標等,目前友邦7個月。
12年的時候,我在藍標上班,有個員工在乘坐電梯時,遭遇電梯意外墜落而身亡。16年,我在北京奧美公關,有個同事意外去世。這兩件事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廣告就是個“高危”的行業,我一定要做好保障。于是我從24歲開始,就買保險了。
保險是個to c的業務。相比于to b的業務非常不同。to b 其實是有組織目標的,to c的業務,則不一樣,個人也許今天這個人看到朋友圈有人生病了,突然就下單了。所以to c生意更需要好的心態。
等我做了保險行業后,才發現我在24歲買的保險有多坑。那是一份招商信諾的重疾險,重疾只保到60歲。但是現在人均壽命都80多,是個很糟糕的保險。
保險里面的門道,真的特別多。我會看大量的案例去學習。現在很多公司的合同就一百多頁,讓你根本不想看下去。但其實里面有很多的“陷阱。”
比如一些組合險,告訴你保額是70w,但是它是意外險保額是60w,重疾的是10w,所以總體保額是不太高的。
還有很多保險公司的意外險的條款特別夸張,比如說你自己開車出了意外。但是合同中規定“駕駛無有效行駛證機動車這樣的免責字眼”,但是如果這段時間你在換證,那么就可能不符合賠付的條件,賠不了。
還有比如合同中有“要求公共交通工具or營運車輛”,假如你坐滴滴遇到意外出事了,但是滴滴很多是沒有營運證照的,保險公司可能就不賠付。
提醒一下職場人們,如果要配置重疾險or醫療險,要趁早。35歲以上的現代人,都多少會有一些小的問題,比如甲狀腺結節啊,乳腺結節啊。那么買保險的時候,這個部位可能就會被排除了,或者要延期3年才能買進去。
以及現在很高發的抑郁癥,也會有核保的問題。如果去過醫院,醫院給你開過確診證明,那可能就無法購買重疾險了,因為抑郁癥不可能痊愈,所以保險公司只認大醫院的確診報告。我有一個朋友,覺得自己快抑郁了,趕緊買了個重疾,然后再去醫院檢查,非常的機智。
現在廣告行業確實不太好,之前奧美有個同事,干了16年,我最近發現他也加入了友邦。也非常歡迎大家咨詢我買保險,或者加入我的團隊。
喬伊絲/廣告+快消5年,明亞1年
曾就職北京奧美公關、上海BBDO、上海贊意、新消費、以及頭部快消品牌的品牌經理。在22年6月的時候,因為生病做手術,暫停了一段時間工作。自己的保險理賠了,也因此對保險行業感興趣。但那時我主要還是接freelancaer的工作,猶豫了半年才決定加入保險。
待過了甲方、4a、local、500強快消、新消費,我發現職場的現狀是,哪里都不太快樂。工作換來換去,可在職場上看不到任何我想成為的樣子。我30歲了,會有意識地觀察那些35歲40歲的職場女性,我發現她們似乎都沒有我期待的松弛和自在,職業野心和個人生活好像永遠無法共存。所以我開始意識到,也許職場是一條死路,這里沒有我想要的未來。
我的保險是在明亞買的,所以現在自然加入了明亞。明亞是一個保險經紀公司,合作很多主體公司的保險產品。你可以理解為一個品牌集合店,誰家的保險都可以賣,所以也更中立一些。
在初期,我花了很長時間克服“做保險不體面”瓶頸,我一開始只敢在私下里小小營業,但沒想到大家都挺信任我,大概只花了兩三個月,我就做到MDRT了(全球百萬圓桌壽險會員),可以理解為保險行業的精英認證。我意識到大家是認可我的,也就慢慢沒有羞恥顧慮了。高的時候收入有6~7w一個月,低的時候只有幾千,但總體來說比上班還是好很多的。
和很多代理人不一樣,我不直接向客戶推銷。我有個人公眾號和小紅書,平時寫一些個人成長的文章,靠建立個人ip來拓客,很多客戶都是主動來咨詢。
我從來不在朋友圈里發產品的廣告。我只會中立地做科普,甚至吐槽某產品很垃圾,或者講述些客戶故事,ta發生了什么保險相關的事情。但是別人往往不知道我具體賣什么保險,只有他們問到我才會說。
好的銷售是要給別人提供價值的。有的時候“慢即是快”。你如果努力推銷,客戶會感受到你的急迫,反而會有抵觸心理。甚至我有時候會勸退客戶,不適合的產品不要買,他反而會更相信你。
我有一個客戶,在她25歲的時候,找我買了一個10年期,每年存10萬的儲蓄型的保險。把這10年的保險繳納完成后,她每年可以拿到幾萬塊。她準備35退休,去云南享受生活。像這種“提前退休”的生活是現在很多年輕人向往的,保險就可以幫助你去實現。買保險是前期主動存錢,后期被動收錢。對于年輕人來說,掙錢的時候強制儲蓄,不把錢揮霍掉,到了年紀大一點,這份資產就會有被動收入。
大吉/廣告5年,友邦5個月,廣州
決定做保險,是因為一直在格子間里工作,感受不到四季變化的生活,特別是加班頻率很高的時間段,一整個感覺自己和世界隔絕了。同時,我也在思考,三年后我是不是還在原地踏步?五年后廣告公司還需要我嗎?十年后我會遺憾嗎?
最后一份工作是在電商廣告公司任職客戶經理,離開后開了個小的平面設計工作室。但是無休止的加班,睡前和睡醒后的第一時間都是打開電腦先處理工作,作息混亂,感覺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在換錢。最后決定合伙人繼續經營,我輔助商務部分,正式加入友邦。
相對眾多優秀新人來說,我的收入在中等水平。主要原因也是我個人不是很卷,一個月可能只有1/3的時間在談客戶,其余時間更多用來學習專業知識,增值自己,以及重建生活質量。
與客戶建立連接度的方式有很多種,我比較多會從朋友圈找話題去連接,比如有朋友發旅游的照片。我就會和他沿著旅游攻略等話題去展開,順著旅游的話題提到旅游保險,3天保障只需4塊錢;盡管這類型的保險公司和我都是不賺錢的。但是能通過這個去給到客戶一些良好的服務體驗,建立心智和觀念,以后在選擇保險的時候就會想到我。
現在經濟環境的改變,大家都會覺得保險不好賣。其實相反,增值類保險的長期收益、簡易打理的特點會受到大家的關注。比如我朋友圈有一位客戶是投資小白,他毫無經驗但進入了投資市場,最后成為了“韭菜”,后來我幫助他,通過合理的規劃,實現了財富穩定增值的小目標。
作為銷售,被拒絕太正常了,我很認可一位朋友的說法:做生意的,就別指望別人跟我說好話。所以我很坦然,被拒絕了就復盤,調整好就行。我某位同事就是,心態非常強大,在他發微信給好友介紹近期產品利好的時候,好友直接回了一個“滾”。他就回復:“你要讓我滾過來,還是滾過去。”
也許在一開始,銷售的地位是低于顧客的。但是當客戶需求被激發,我們的地位其實是平等的,產品為客戶解決問題的工具,我是提供服務的人,彼此之間是互惠互利、互相成就的關系。
我很喜歡做保險,因為身心是自由的。可以在工作日不擁擠的時候探索城市,可以在想旅游的時候說走就走,可以邊玩邊交朋友邊工作。
同時資源也是可以被打通的,我的一些保險客戶會給我介紹設計的單子,設計工作室的同事和客戶也有一部分成為了我的客戶;現在,友邦的保險代理人本科以上學歷占比61.2%,甚至有3位博士、72位碩士,81位來自清華、北大等全國TOP10學府,44位海歸。與一群很優秀的人同行,你說我怎么能做不好呢?
廣告行業轉行保險的也有很多,最近加入我團隊的事業合伙人,就是我原來廣告公司的同事。而且在我們小team就有另一個是3年前從資深廣告總監轉到友邦的。
保險銷售會是一個職齡很長的職業,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可以是小爆發的階段,比如當你從單身變成有家庭再到寶媽,這過程中新認識的朋友都很大概率可以成為你的客戶;所以也沒有了年齡焦慮和中年危機。
Stella/10年乙方和甲方,友邦8個月,上海
我是上海大學廣告學專業畢業的,那個時候以能進4A為榮。畢業就進了BBDO,那個時候辦公室在港匯42層,我成為了一名阿康。那個時候已經感覺廣告在向digital方向轉化。于是進入了im2.0、karma。后來乙方就做膩了。就去了餓了么,做綜合運營,偏品牌和內容的方向。離職我又進入了美團,依然做運營的工作。
目前保險做到第八個月,做了保險,才知道達到拿到高收入,也并不容易。收入最低的一個月,只有五六百塊,收入高的時候,有一萬多的水平。
其實越是認知高的人,對保險的接受能力越強。而認知低的人,往往對保險非常抵觸,一聽到保險,就覺得要騙他錢似的。不過也可以理解。
做得好的代理人要“三訪”,就是每天要線下見3個人。凡是有機會約出來的人,都要約出來。
碰壁的情況非常多,我朋友圈有個前同事,她發朋友圈說,比較閑可以約。我就去約她,她說可以。然后我再繼續問她時間,我那個話剛發出去,就收到了一個紅色感嘆號。我發現自己被拉黑了,非常好笑。
希望在我這配置保險的人,能清楚自己買了什么,保障什么,沒有欺騙。改變大家都是覺得保險就是騙親戚朋友錢的觀點。我賣的每一份保險,都對得起自己良心。
靈玲/8年媒介策劃,河海大學,媒介策劃,友邦1年,上海
我就職于WPP旗下的wavemaker,一直在服務表類奢侈品。后來去了陽獅,服務頭部快線品牌,直到23年初離職。
其實很榮幸有機會在4A廣告工作,也遇到了很好的團隊,但是工作干到后面,感覺成就感越來越低了,痛點也越發明顯。
①課本上的廣告人想法天馬行空,創意為王;現實中無窮無盡的機械化做方案,創意匱乏疲怠。
②無法平衡工作和生活,沒有時間維系工作以外的朋友關系。
③行業流動性太大,大部分通過跳槽來提高收入水平,并且需要通過換工作接觸不同項目提升自己,但新團隊磨合成本又較高,職業規劃很迷茫。
④工作節奏難以自己把控,需要跟著項目走,經常沒法正常吃飯,過度消耗身體。
于是就考慮轉型,與其每天怨聲載道,不如主動給自己一個機會,一眼看到底的生活和有趣具有挑戰性的未來,我選擇了后者。
轉型前,我去參加了友邦的分享會,聽各行各業的人分享轉型經驗和期間遇到的困難,以此來評估這個行業和公司是否具有競爭力,以及我能否適應這樣的工作。而且正好國家也有了個人養老金的政策推出,我覺得是個很好的機會,就此轉型保險代理人。
轉型起步時期的客戶主要是老朋友,原同事,客戶轉介紹,本身也都非常有保險理念,也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此外在工作之余,我難過一些興趣愛好,認識了更多的新朋友,在上海這個城市,有相互信任的朋友是非常珍貴的事情,這個也是之前行業無法帶來的。
做了保險之后,會發現熟悉的朋友并非第一順位的客戶,有些未必在保險理念上一拍即合,很直接地拒絕,或者有些不希望把朋友關系變得復雜,但她會把有需求的朋友轉介紹過來,換一種方式支持。所以不用擔心自己原本的朋友圈狹窄,機會是可以經營出來的。
現在全職做保險已經1年了,收入基本和之前的持平,但是目前的工作時間,不再加班熬夜,工作時間少了一半,可以靈活安排業余生活,在友邦有一套升級打怪機制,只要達到某個等級,就能升職加薪,無需等到年底總結,無需和同事競爭職位,也不需要老板的一言評定。
說實話這期文章寫的過程中,我也學習到了很多東西,每一行做行都挺不容易的。。。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