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精品出轨人妻国产,熟女av人妻一区二区三四区,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在线av,美脚パンスト女教师在线观看

專訪: Medialand CEO Ray 江祖榮——在第二個數位十年開始之際

原創 收藏1 評論
舉報 2011-07-14


關于Medialand (米狄蘭)這家公司相信大家都不用太詳細的介紹了,這家立足于臺灣的數字廣告代理商這兩年選擇上海作為大陸第一分號的落腳點,并且將臺灣總部“整合營銷”的理念帶入大陸(上海分公司因此也更名為米狄蘭營銷策劃)。互動中國這次采訪Medialand老大Ray,更多的是想要發掘這樣一家臺灣廣告公司的獨特氣質。眾所周知不論Medialand臺灣還是Medialand上海,他們的官方博客都具有業內少見的誠意和豐富的內容(點這里:上海/臺灣),他們卓有誠意(沒誠意的training是個怎么回事大家都知道)與成效的員工培訓也令人印象深刻,Ray本身“以人為核心價值”的關懷哲學更是極大降低了公司人才的流失率(這有多難干這行的每一個都知道)。


那么,在第二個數位廣告十年開始之際,來看看Ray和Medialand是怎么做的吧。


采訪、編輯:Wayne Tai
(原創內容,轉載請注明內容來自數英網)


數英網:單刀直入的問,選擇大陸市場的落腳點的時候,為什麼選擇了上海,而不是北京或者廣州?是這個城市的哪一方面特別吸引你?

Ray:呵呵,我喜歡單刀直入^^

其實當初在選擇於何處作為據點這個議題時,幾個核心成員並沒有花費太多的時間討論,雖然上海的產業競爭相較其它據點更為激烈,但在「長期經營」的前提下,具有真正實力的代理商會比較容易被突顯;除此之外,米蘭比較擅長的客戶屬性,較多聚集於上海,因此,選擇上海作為進入大陸市場的第一步,也就是順理成章之事了。然而,我們也並沒有因為已經在上海設立了據點,就放棄了在其他重要城市設立據點的想法,但是我們必需謹慎小心,畢竟我們並沒有雄厚的集團資源可供我們運用啊^^


數英網:據我們瞭解到的是,09年Medialand剛進上海pitch到的一個業務是世博會萬科企業館的建置專案,這是上海團隊獨立拿下的麼?在Medialand上海分支建立的三年期間內,你們是選擇了輸送業務過來還是傾向於讓上海的團隊去獨立爭取不一樣的業務?Medialand上海的業務運作也是project制麼?

Ray:其實萬科這個客戶對我們來說真的是一個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這個案子其實是在上海米狄蘭成立之前,由我跟Tim帶領著臺北團隊來上海進行比稿提案所拿到的第一個案子,當時的黃金陣容其實連我也覺得很完美(笑)。

在當時,我們最擔心的其實就是我們日後是否可以熟悉融入內地的專案流程與文化(例如比稿、需求、規劃、執行等等),所以希望能多多接觸比稿,雖然是以黃金陣容作提案,但其實並沒有要像臺灣比稿一樣「非贏不可」的執念(畢竟是想先吸取一點經驗);而且,對手是非常強大的內地廠商(水晶石),對我們來說,要取得勝利幾乎已經是不可能的事了。

但也許也是因為這樣,在沒有太大壓力的情況下,團隊發揮出來的實力其實比原先預期的還要好;加上客戶對於我們所提的創意接受度也很高,認為跟別的廠商有著極大的差異性;因此在提完案沒多久後,我們便被通知宣布中選了,對於我們來說,真的不止是一個驚喜而已,而是因為萬科的關係,讓我們馬上進行了在上海設點的動作,也奠下了上海成立的初步碁石。

而對於運作的體制,其實一樣是以項目管理為主,而初期的適應期我們訂為兩年的時間(目前已經一年八個月了),兩年期滿後上海必需自己自足才行。而對於上海團隊所承接的業務,也是在一開始就已經討論好的方向──「以製作為主要的業務」,因為對米蘭來說,以純製作起家是最能快速且順手熟悉內地文化的方式;而利用純製作達到自己自足的目標後,再接觸媒體的投放、EPR的操作,將其比重加高,並進一步與內地的產業鏈進行整合與融合,奠定好上海米狄蘭的發展基礎。


數英網:去年米蘭數位上海分公司更名為“米狄蘭行銷策劃”,並且提出了五合一的數位行銷概念。這是準備將臺灣本部的從策劃到媒體終端服務一應俱全的經營方式搬到上海?你們會針對大陸市場就這個策略做一些怎樣的本土化調整呢?請稍微詳細的講一下。

Ray:其實並不是「更名」,而是我們無法註冊「米蘭」這個名字;因為法令規定的關係,中央在近幾年已經不接受以國家、地名作為公司名的申請了,因此在無奈的情況下,只好放棄這個經營了快要十年的品牌,改成「米狄蘭」了……(嘆)

而關於是否要將臺灣本部的「total solution」服務一應俱全的經營方式搬到上海,這個問題從米蘭派駐夥伴在上海前的行前說明會上就已經表示過,夥伴們是去打仗的,是去開疆闢土的,因此「從零開始」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帶著臺北米蘭的優越感與成就去上海發展,那只是徒勞無功之事罷了」

加上大陸的產業鍊非常完整且成熟,任何一個代理商只要顧好其中一、兩個環節,便已經無暇在其它工作上了,更別提可以像臺灣這樣一手抓。

因此,「五合一」的數位行銷概念,在大陸市場上轉化到執行面時,代表的是「整合」而不是「掌控」,憑著米蘭在臺灣豐富的十年原生數位行銷經驗,來到了大陸,我們最終想進行的是與大陸既有的產業鍊完整整合,提供給客戶完整的「五合一」數位行銷方案。

因此,在大陸市場上,「與產業鍊的整合與融合」自然就是米狄蘭在發展初期最重要的核心策略了。


數英網:我們在Medialand臺灣博客上看到您介紹公司引以為豪的一點是“近乎零的流動率”,做到這點在廣告行業簡直難如登天。Ray,我們很想瞭解一下您到底是如何做到留住員工的心的?理念是什麼?具體又是如何操作的?

Ray:其實你看到的應該是好幾年前的文章了,雖然米蘭的前幾年的確如此,但是現在要讓流動率「近乎於零」,應該是不太可能再發生的事了(笑),畢竟在任何一個國家、地區,一間超過90人的公司,要讓流動率近於零應該是一個天方夜譚之事。

其實米蘭與其它「企業」或是「集團」有兩個在根本上完全不一樣的特點,一個是我們並不以「賺大錢」為目標(但集團通常都有獲利壓力),而另外一個就是「以人為核心價值」的特色。

也許你會問,「以人為核心價值」是每一間公司都在講的,我們怎麼能說是「不同之處」呢?其實只要看兩點就可以了,「低流動率」(代表穩定的服務團隊、穩定的成長與進步)以及「沒有非獲利不可之壓力」這兩點其實是因果關係,公司因為無獲利壓力(不是說「不賺錢」而是「不賺大錢」),所以大部份的獲利都回歸夥伴,用於薪資、福利與公司發展上;提供給夥伴們無後顧之憂的環境、看得見未來的佈局、歡樂的工作氣氛以及產出細緻優質的專案上;長期下來,在大部份夥伴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職涯發展之路以及目標的情況下,流動率也就自然低了。但光是這個「因」,就已經不是「自稱以人為核心」的企業所能誇口的了,所以,與其說米蘭是間「企業」,倒不如說像是個「社團」更為恰當?而這也是米蘭一直無法被「集團」購買的主要原因,呵呵呵….試想,會有集團想買一間規模如此大,卻不是很會賺錢的公司嗎?(狂笑)

至於其它更細節的內容,其實有非常多的作法,我想足以另闢一篇專文分享聊聊了,就不再在此贅述了…^^


數英網:Medialand每年都有很多企業內以及外派的培訓活動,可以請教一下具體的情況麼?一般來說一年會有幾次?具體收效如何?米蘭上海也會有這樣的福利麼?

Ray:目前米蘭夥伴的教育訓練大概分成幾大類:

  1. 產業聯合培訓:(如Cannes Young Lions選手培訓、i@T Festival Workshop訓練營等)

  2. 米蘭通識訓練:(如新進夥伴訓練、一年一度的進步研討會等)

  3. 部門專業培訓:(各部門自身專業技能訓練營以及內、外部課程等)

  4. 其它:(讀書會、專案分享會、案例討論等等)

其實培訓活動不能只辦短期,必需持之以恆,「養成風氣」、「成為習慣」是最重要的目標;而在正確的風氣與養成學習的習慣後,自然就能源源不絕的收效了^^

至於等到上海米狄蘭可以自給自足並且穩定發展後,我認為在大陸的培訓活動應該會比臺灣的更加精彩才是(瞇眼),請大家拭目以待^^


數英網:我們發現不管是在臺灣還是上海,你們的企業Blog都做的非常用心,相比4A大公司的網站宣傳平臺起到了更多瞭解企業與行業的作用,其中不但有公司資訊和作品,更有行業觀點專門的採訪,Medialand是有專門的團隊在運作blog麼?為何您會如此重視這一部分企業文化的建設?

Ray:對於「數位行銷代理商」(Digital Marketing Agency)來說,如果自己的數位資訊平臺建置不全,那可真的就難以「專業形象」面對客戶了不是嗎??

平常在維護這些資訊平臺(官網、blog、粉絲團、Youtube頻道)雖然有夥伴輪流負責,但是其它夥伴只要看到不錯的案例、趨勢,都還是會主動的刊登在這些資訊平臺上的。

而在這些資訊平臺上,跟別人比較不同的是,並不只有生硬的趨勢跟案例解析而已,更有許多生活化的內容在裡面,因此如果從第一篇文章開始看起的話,會發現「米蘭文化」其實是一種多采多姿的米蘭生活寫照。


數英網:我閱讀過您寫的關於第二個數位十年該怎麼辦的文章,具體到Medialand這家agency上,你們會如何做,來使這家已經做了近十年數位業務的公司煥發出更大的能量呢?

Ray:首先,我必需先說明,那篇文章是針對臺灣市場的趨勢生態所撰寫的。而兩地數字營銷環境的基本差異若真的要細細分析的話,大概又是另一篇文章了(笑)。

但回過頭來看,文章中所提及的「標靶式數字營銷策略」,在目前上海米狄蘭發展初期,是還沒有辦法很完整的將其運用在相關的項目上的,主因是因為臺灣的米蘭是提供Total Solution的數字營銷代理商,除了策略、創意、技術執行以外,還有媒介的規劃與投放,所以才有辦法將這個策略運作完整;而上海米狄蘭初期比較聚焦在純製作的角度上,以「累積經驗」與「自給自足」為主要目標,在這整體策略中,僅能接觸到其中一塊;因此,我們會先選擇在臺北米蘭運作,等到時機成熟,上海米狄蘭也進入到下一個階段後(應該不會太久),就會將臺灣的運作經驗依照大陸數字營銷生態作調整,再將其實行在各個品牌廣告主的數字營銷項目中。

但除了「數位行銷的第二個十年」以外,當然還有「米蘭的第二個十年」,這部份我們也才剛剛跟夥伴們佈達完成,有時間的話再另闢專文跟大家分享^^。


數英網:在數位廣告公司林立的今天,您有沒有想過進行對傳統廣告的再學習?您覺得除了在數位方面更進一步之外,如何結合其他的廣告形式來使自己更加有競爭力?

Ray:很高興你問了這個問題,因為臺北米蘭早在2009年的下半年就已經領先同業開始進行這個長達三年期的計劃了。

其實在未來,我相信應該不會再有「純廣告公司」或是「純數位行銷公司」或是「純媒體代理商」的存在了,關鍵就在於「數位」這個全新又進步快速的新行銷工具,已經讓廣告產業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在人人網我有專文敘述:http://blog.renren.com/blog/bp/QmYf_lX_dF DM:全文見下),因此兩端的相互整合與融合就變成了迎接未來挑戰最重要的一步了。

臺北米蘭在2009年開設上海據點的同時,也從4A跟媒體代理商體系中召聘了多位高手夥伴一起進入米蘭的大家庭中,而三年期的目標訂定在「融合」、「調整」、「發展」這三個主軸,第一年進行文化以及專案流程的融合嘗試;第二年則是依照第一年的融合結果找出問題點所在並進行調整;而第三年就是以前兩年所奠定的基礎及整合成果,開始提供廣告主「以數位為核心思考發展延伸的完整行銷解決方案」;而目前進入到第二年的中期,一切都非常順利的進行中,也已經發展了不少讓廣告主驚豔並認同的成功案例^^,而Medialand自己本身的品牌宣傳計劃便是其中之一(「Oldohohoh」)。




江祖榮:個人對于臺灣數字營銷環境的一些淺見

最近每個月看雜志,不論是廣告還是廣編,甚至是報導,“數位營銷”已然變成了“必要的方向”。如果哪本雜志沒在數字營銷上著墨,好像就“跟不上時代”或是“無法占有一席之地”。對于這種一窩蜂,其實真正的數字營銷代理商我想是心有戚戚焉的。但是,我今天想講的是以廣告主的角色為出發,如何判斷“真正的數字營銷代理商”以及“外包中心”的差異,以及“為甚么會有這個差異”?

先從一些基本的觀點出發:

何謂真正的數位營銷代理商?

我有以下定義:

a.有完整數字營銷團隊的組織編制(策略,創意,設計,技術,媒體)

b.為求增加效率及降低溝通誤差甚至是提高成效,內制比例必需大于80%以上(以項目數來作劃分)。

c.除了全體伙伴都具有數字營銷know-how以外,思維亦是從數字為核心出發點發想所有營銷策略與創意。

d.除了“了解趨勢”以外,也必需對“趨勢”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而不是空口白話。

e.必需能跨過“技術”門坎,進而“運用與串接技術”,將執行力提高至百分百。


當利用上述幾點作檢視時 其實很容易可以看出真假數字營銷代理商的差異在哪,而再加以深論。其實潛藏在那些廣編以及廣告背后的差異,就越來越明顯:

1.成本

大部份(非全部)的4A與媒體代理商都宣稱自己擁有完整的數字營銷團隊,但事實并不然。除了少數有決心的公司以外(屈指可數),大部份的數字營銷團隊都是小貓幾只。因為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數字營銷雖然是必然的趨勢,但是他的成本極高、利潤極薄,對于集團化經營的廣告公司及媒體代理商來說,這一塊“絕對”不是他們的獲利來源。

但為了不被邊緣化,或是被廣告主摒棄,他們又不得不宣稱自己有專屬的數字營銷團隊。甚至有些4A及媒代公司直接宣稱自己“全公司”都是數字營銷團隊,這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其實廣告主眼睛是雪亮的,這其實就好像是夸大療效的減肥藥一樣,當日子久了其實吃了沒效,這品牌就掛了。

因此 這些4A或媒體代理商,在對外“宣稱”有了專門的數字營銷團隊(或子公司)后,實際上作的卻仍是以傳統廣告公司思維將這個團隊變為一個“外包中心”,也許策略與創意是由他們主導——對部份公司的確如此——但他們也覺得“這樣就夠了”,而技術跟執行團隊,使用“外包”的資源整合方式來進行,一方面降低自己的成本,另一方面也獲取更高的利潤。

那何謂一個完整的數字營銷團隊?這點在后面會有獨立描述,在此就不贅述了。


廣告主需要思考的是:

你是為了單一窗口,還是為了成效?大部份廣告主的認知是:反正是公司指定的廣代,只要他們有數字營銷團隊,就可以滿足我的需求。因此其實專不專業,穩不穩定,并不是我所在意的。我想,這樣的觀點普遍存在于大部份的廣告主中。不能說它錯,因為畢竟沒人敢挑戰高層。當成效不佳時,當上線時找不到人時,當東西錯誤百出時,其實最后倒霉的只是外包商而已。而錯是歸在“這是公司政策”不了了之。

我疑惑的是:假如數字營銷真的是未來的必要趨勢,那這樣的思維可以幫品牌達到甚么樣的高度?我猶記得,在某次頒獎的場合中,某大型媒體代理商上臺領獎時,不斷吹捧這是他們公司花多少時間、多少精力、多少人力、辛苦完成的案子。這榮耀是屬于他們的!!!!

但知情的人完全都知道,他們固定都將案子外發給某間網絡公司,而在過程中卻只字不提(不是我們啦 只是打抱不平)。這樣的行為,其實已經造成了很多不良的視聽影響。更別提只是出出意見講幾句話,便將項目當作是自己成功案例的怪異行徑。

這在某些專業公司中某些無良的人身上,是明確會發生的事情。而且時常在發生(在這些公司中還是有兢兢業業的人存在的)。這樣的事,在以前是沒人敢講話的。


但是現在?未來?這樣的心態早已經被廣告主“起用真正專業的數字營銷代理商”的明確行為來證實是錯的了。因為實力不是自己在講的,是由時間以及廣告主的眼睛來證明的。

2.成功案例

有時常常會在雜志上看到4A跟媒代,侃侃而談“他們”的案例,其實我不否認我有認識一些真正有實力作出好成效好創意的案子,但大部份如前所述——不是外包,就是夸大其詞,而一整年,大概也只看得見那“一個案子”。原因很簡單:一個不到十人甚至更少的“數字營銷team”年產值可以有多少?如果不外發,都由團隊消化,那這群人的穩定度及項目質量難道不會有問題?而在夸大其詞時,起碼也要把專有名詞跟涵義寫對吧?老師有講,是不是?

對于一些不明就里的廣告主來說,也許會被唬得一愣一愣,但是對于一些真正有sense的廣告主來講,卻會嗤之以鼻。長久下來 難道不是自取其辱?


3.團隊

話說回來,一個完整的數字營銷team,應該具備甚么樣的人才?又要花多久時間培植?訓練?

我們來慢慢分析。

策略:

除了消費者insight的探討與分析之外,對于理解這群人在數字營銷工具上的使用習慣當然也是必要的。在訂定策略時,必需思考同樣一群人在實體生活中以及在數字世界中對于同一件事情是否有著不同的思維?由此才能訂定出真正正確的數字營銷策略。

創意企劃: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思考的創意被延伸到數字營銷工具時,它可以被完整執行呈現的比例是否是百分百?如果想了一個很好的創意,但是在執行出來時卻跟原意相差十萬八千里。那這個創意其實就不是一個好的創意。因此,創意伙伴對于數字營銷工具的各種”限制”必需了如指掌。

其次,天馬行空的創意大家都會想,但是否真正符合品牌的需求?如果一個創意被套用在不同的品牌上都合用,那其實就不算是一個獨特的創意思維,自然能達到的效果與引起消費者共鳴的程度就有限。

項目管理:

對于各種數字營銷平臺的趨勢、技術,必需廣泛的理解一個PM如果不是一年操作過超過十個數字項目這樣持續作個數年,是根本無法真正了解數字營銷的特色與know-how的,自然 也就無法有效說服客戶或是掌控專業的數字營銷團隊。

技術:

這是從非數字跨進數字營銷領域最重要的關鍵,因為它代表的是“執行力”。大部份的4A及媒代對于這部份的人力反而是編制最少的(因為成本問題不想養這么多人?)試問你敢將你的品牌交付到一個沒有執行團隊的代理商手上嗎?我光想心都涼半截了。而更別提對于技術與趨勢不是只有“知道”就好,還必需應用在各式項目中。用實際的案例來讓廣告主知道新技術的威力以及帶來的效果。這點,往往是一個被忽略的盲點,但它卻又如此的重要。

媒體:

數字媒體跟一般媒體,最大的差別就是它“年輕”,沒有這么多陳腐的規則與復雜的環境。因此對于數字媒體的掌控度往往必需反應在“待人處事”上。你的數字營銷代理商跟媒體是真正的好朋友嗎?能幫你拿捏與媒體之間距離的分吋嗎?當品牌出事時,媒體不會因為你投放的量的多寡也愿意替你兩肋插刀?如果你選對代理商,那我想你就贏了一半。

設計:

數字是虛擬的,但也因為他無形,所以如何在第一眼就能抓到消費者的心,自然也就變得萬分的重要。再來如果你有一個代理商,連各媒體banner的K數限制都不知道,此外——如果偶爾發生還好——但如果每次光是為了進稿就花費一兩天的時間,退了又改,改了又退,請問你可以信任他嗎?作美美的網站,也許很多人都作得到,但作一個“能讓網友對品牌產生共鳴以及跟品牌印象相結合的網站”,就不是隨隨便便可以作得到的事情了。

光是以上的人員編制,一個案子大概就需要動用最少五個伙伴。大型項目超過十個是常有的事情,試問一個外包中心如何能讓你安心放心?讓你有好的成效去交給老板呢?而一個團隊最合適的案量(指能同時保有質量跟產值)——大概是二到三個最多。如果過于壓榨,換來的就是人員穩定度以及無法累積成就感的代價。如果你的窗口一年換三個,我想你也會頭疼 不是嗎?


其實,如果真的這么重視數位營銷,早在十年前就應該要重視了。因為數字營銷的know-how累積不是三年五年可以作得到的。更別提十年前一堆廣告公司爭相成立網絡部門(當時還不叫數字),但是泡沫化沒賺頭后紛紛裁員,直到最近兩三年又重新再演一次這樣的戲碼。如果你的戀人是如此三心二意見異思遷你會放心跟他共渡一生嗎?文章最后,我還是得向那些有決心真正在數字營銷領域中打拼的極少數4A公司致敬。至少你們愿意投入完整的資源,承受低利的沖擊,去迎接這個未來的趨勢。即使是這一兩年才有這樣的決心,也是為時不晚,傳統廣告在臺灣已經50年了。我們才十歲,還有著大好前程,不是嗎?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英發表,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英發表,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數英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文明發言,無意義評論將很快被刪除,異常行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錄后參與評論

    評論

    文明發言,無意義評論將很快被刪除,異常行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西县| 晋宁县| 平潭县| 页游| 丰都县| 图们市| 鄂托克旗| 忻城县| 独山县| 鹤峰县| 亚东县| 龙川县| 桓台县| 望江县| 富民县| 丰镇市| 康定县| 浦江县| 中牟县| 夏邑县| 瑞丽市| 鹤壁市| 绥棱县| 江安县| 泗阳县| 博客| 藁城市| 顺昌县| 泰顺县| 华阴市| 开封市| 潜江市| 河池市| 东丰县| 玛沁县| 丰顺县| 九台市| 隆回县| 灵山县| 遵化市| 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