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英評分4.3,Oatly涂鴉廣告,到中國農村為何行不通?
年初的CNY營銷,「龍」元素鋪天蓋地,屬實給我看乏了。彼時,只要出現一個沒有「龍」的廣告,都謝天謝地,十分解膩。
瑞典燕麥奶品牌Oatly的農村刷墻廣告(可以戳鏈接,速覽一下項目),本可以是這樣清新的存在。但執行沒跟上洞察和創意,著實可惜。
先說說這個廣告,讓人覺得輕盈的地方:不落俗套。
第一,在其他品牌都忙著用精雕細琢的TVC,凸顯龍元素和其背后傳統文化的巧奪天工時,Oatly另辟蹊徑,找到反差強、且能追著目標消費者跑的媒介:農村自建房。
反差強,來自Oatly定位與農村這個地點的風馬不相及。
一個來自瑞典的外來植物奶品牌,定價高出普通奶制品3倍。農村明顯不是它的主陣地,但它還是破次元,沉下來打廣告了。
這,便能成為一個引起網友討論的微小起始點:少見,有新鮮感。
那村民會怎么看待,突然出現在村里,大張旗鼓搞行為藝術的Oatly:
沒聽說過。
用英文取名,可能是外國的品牌?
但這英文怎么讀來著。
「燕麥奶」又是什么新玩意兒……
陌生,不解,夾雜點好奇。從Oatly這次的TVC中,村民輪番念出品牌名的畫面看來,以上這些好奇,多少得到了工作人員的官方解答。
我們暫且拋開「Oatly價格高,在農村想嘗鮮,也找不到線下渠道購買」的bug,這獨一份的燕麥奶廣告下鄉,還是可以給這個小眾品牌和背后的品類,打開一點大眾知名度的。
以上,屬于這個廣告的附帶影響。從TVC的開場白來看,品牌期待影響的核心群體,還是在北上廣深工作、春節返鄉的年輕人。
關于這點,看數英的評論區,還是有挺多人不解的:Oatly跑到農村打廣告,有種無人區自嗨的莫名其妙。
起初我也是這么想的,但我分別試想一下:CNY營銷節點,Oatly在北上廣深和農村打廣告,會有哪些區別。似乎就能明白品牌此舉的考量了。
在北上廣深,節前離年輕人近,被看見的概率大;但春節期間,多數年輕人返鄉,核心受眾大面積流失,反而是轉化純度低的游客居多。
在農村,理想狀態下,節前可通過線上投放和自來水討論,傳播至年輕人跟前,勾起他們渴望放假和思鄉之情,引起共鳴;春節期間,還可從線上傳播,轉為線下打卡點,在返鄉年輕人面前,刷存在感。
足以見之,Oatly的廣告承載地,以及投放渠道,始終是追著目標受眾跑的。
而且,廣告中雖沒有明確提及,但這次TVC還是配有可實現轉化的產品:年初,品牌上線了「OATLY咖啡大師燕麥拿鐵禮盒」,內含6瓶咖啡大師燕麥奶,和6個永璞閃萃咖啡液,折扣完60元。
合計下來,相當于在家自制一杯燕麥拿鐵,只需10元成本。跟在星巴克等咖啡店購買同款咖啡相比,性價比還可以,足以勾起消費沖動。
這個廣告,讓人覺得不落俗套的第二個點,在于對親情主題的處理。
在CNY營銷中,講述一個親情故事,常見的形式,是5-10分鐘的TVC。
父母輩與子孫的情感互動,通常發生在精致到沒有生活氣息的樣板房中。老實說,時長太厚重,情節缺乏細節太懸浮,有種感動品牌和代理商,唯獨沒有感動觀眾的尷尬。
對比起來,Oatly的處理,則比較輕巧。它還是堅守品牌已有的營銷基因,即涂鴉戶外廣告。用當父母嘴替、喊話孩子的由頭,以多個2-3句的文案,來完成與消費者的情感溝通和品牌植入。
能跳出啰嗦講親情的傳統桎梏,對節前忙到起飛的打工人的注意力,以及廣告的完播率,都相當友好。
以上是我認為的,能讓Oatly刷墻廣告脫穎而出的兩個亮點。但在該項目的數英評論區,也可以看到,多數人認為,這個廣告的槽點,比亮點更顯眼包。
首先,是格格不入的設計。
Oatly之前在國外的戶外廣告,多用潔凈的墻面加純色打底作為背景,以此弱化其他因素對文案和產品圖露出的干擾。
一眼望去,是重點信息顯而易見的極簡北歐風,觀感極其舒服。但這些特點,落到農村自建房墻面,有些難以實現。
自建房墻面坑洼不平,且自帶土磚色。即使重新刷上純色油漆,也無法呈現出平滑干凈的精致感,墻面始終會呈現出一種土灰調的暗沉。
從上圖可以看到,這次廣告,白字黑框,襯在灰撲撲的墻面,反而有點顯「土」;但乖齊的字體,又削弱了「土」感,顯得過于規整。和農村墻面常出現的胡亂涂鴉(褒義),又不是一碼事。
這次刷墻,既沒有成功復刻品牌的極簡北歐風基因,也沒有理解、融入、成為農村墻體本身。卡在中間,很尷尬,視覺沖擊力被消解了不少。
更要命的,還有空殼的文案。
Oatly之前出圈的文案,不管是在產品包裝,還是在戶外廣告,都是以對話體為主。要么挑釁喊話競品,要么幽默對話消費者。
它不按常理出牌,總會讓人下意識直呼「真妙啊」。
但這次不一樣,品牌在春節節點,改走「溫情感人」路線:給不知道怎么表達想念的父母,當一回嘴替,喊話孩子們春節回家看看。
本來是很期待,但看到文案的那一刻,扶額苦笑了:這些文案,屬實是文不對題。說要當父母嘴替,卻大量使用網絡流行語。
每面墻的文案,都有自己借靠的主題和流行語:探店、Citywalk、OOTD、躺平……主打情感溝通,卻缺乏情感層層遞進的代入感。一連貫讀下來,情緒難以串聯,擰不成一股繩。
這也讓每面墻上的產品圖,以及角落的文案“過年帶燕麥拿鐵回家”的植入,顯得生硬、突兀。
我明白品牌,是為了讓文案看起來有網感,便于傳播。但自嗨般地讓「父母」用流行語說話,跟外國人在中國用文言文進行日常交流的錯位感,有何區別。
沒看到父母對孩子想念的真情實感,只看到了流行語的膚淺堆砌。
以上所述的文案和設計的弱沖擊力,共同導致了第三個槽點:傳播無力。
據這次廣告的代理商隨時關張,在對外采訪中的回應可以得知:這次廣告的傳播主陣地,在互聯網,不在線下。
但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Oatly官號,只在小紅書和微信視頻號,兩個渠道發布了相關內容,其余平臺一律查無此廣。
在微博、小紅書、抖音、B站,搜索Oatly的相關關鍵詞,除了少數業內自媒體號的點評外,既沒有看見品牌的投放,也幾乎沒怎么看到用戶的自來水討論。
這個廣告的水花,實在小得離譜。
據隨時關張所言,Oatly今年還會持續在國內推出刷墻廣告,只是主陣地會轉移到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還是消費者在哪,就去哪兒刷存在感。
只希望,接下來廣告的執行,可以跟品牌過往的個性戶外廣告,對齊下顆粒度。不然,Oatly在國內C端的存在感,只怕是要更低了。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7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