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內容力的品牌,都偏愛雜志
翻看品牌出品的紙質刊物,恰能感受其傳遞的溫度與價值主張。
春節前,我們收到了來自全國不同商業地產與商業品牌的春節禮物,帶著滿滿的祝福迎接新春佳節。其中有三本制作精良,內容策劃十分用心的紙質刊物,在假期中閱讀,別有一番風味。
雜志的立意和內容策劃也暗示著這些品牌們正處于的發展階段。不如下面就隨我們一起來快速瀏覽一下這些富有誠意的刊物吧。
“偏愛佛山”
新天地的“在地新生”文化敘事
這些年來,RQ陸陸續續獲得、收藏了新天地出品的大部分紙質內容,這些制作水準一直在線,既有對每一個項目定位表達延續的內容,也有對新天地品牌價值主張整體詮釋的作品。
這一次的品牌內容新作,來到了已經走過12個年頭的佛山嶺南天地,歲月的積淀讓這里不再只是停留于建筑空間的內容,而是基于禪城的公共生活外延。
刊物取名為《偏愛佛山》,以MOOK的形式引導人們以“游閱”的方式去探索這座城市的人文魅力;用“講心,文膽,食味,行街,人脈,睇騷”六大篇章,看嶺南這隅的自然與人,煙火與人、文學與人、街道與人、建筑與人、藝術與人——這六個詞,也正是日常粵語的表達。
而另一方面,站位南方的嶺南,也確實沿襲了完整的文化傳承脈絡:從文脈到商業,從詠春、醒獅,到粵劇、美食、以及地道的方言,這些傳統文化標簽,也是當下嶺南本土生活方式的鏈接,十多歲的嶺南天地的每個角落里都刻著這些標簽,《偏愛佛山》這本書自然也用內容囊括了這些內容,形成了一本精彩的讀物。
去年春天,我曾重訪佛山嶺南天地,參觀了項目為十周年特別建造的“城市更新展廳”內的文化展覽,重新感受嶺南天地走過的十年,如今再有這本《偏愛佛山》,對嶺南天地的喜愛又增進了一點,對佛山這片土地的認識,也更近了一層。
>>如何獲得:紙質版在嶺南天地的itiandi界面里用積分兌換;電子版通過下方二維碼掃碼即可~
“新造·溫州”
木墨,重新思考人與在地的關系
想講“在地新生”故事的,又何止一家。
很多人不知道,家居品牌木墨MUMO的誕生地,在溫州。今年年初,這個以“木”為產品主線的品牌,旗下的新造編輯部,出品其第三本紙質書籍《新造·溫州》。
對,這是一本有出版號,已經正式出版的書。
從企劃到編輯,這一城市系列的出版,是源于“向自己提問”的起點:如何想以一種對待朋友般的講述姿態,秉持著真誠、毫無保留的坦率,通過實地探訪、面對面地交流、關注城市當下的人和事。以「新造」的視角,發現城市,溫州是編輯選擇的第一站。
翻看這本書,我感覺是一個朋友,在給我講述“溫州是一個怎樣的城市”,從“尋覓、漫步、記錄、傳承、走訪”這五個篇章出發,將這座城市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物產、景物,以及圍繞設計、手工藝、在地生活所展開的人脈記錄。
相比需要傳遞品牌價值的Brandbook,《新造·溫州》的立意更為純粹一些,盡管我們還是能從中發現和木墨品牌有關的蹤跡,例如眾多品牌產品,以旗下市集品牌命名的“雙手做工”系列記錄本地手工藝人,但整本書的編輯重心仍然與“溫州城市”有關。
而“新造”這個品牌不只是一個編輯出版物的名字,還包含了:木墨新造社區(線下空間)、雙手做工勞動者市集、雙手做工手工坊、作光、子粒咖啡。它更像是一個脫離自有產品的平臺,鏈接更多與品牌有共同價值觀的手工藝者、主理人,形成一個更大的社區。
當一個從溫州誕生,脫胎于本地手工藝文化的當代品牌,慢慢歷經十年征程后,它自然也成為了這座城市的一部分。此外,木墨還會在3月底結合《新造·溫州》在杭州濱江的新造社區做一場「風從溫州來」的在地主題展,讓“在地新生”的故事更好地傳遞出去。
>>如何獲得:目前這本書已由廣西大學師范出版社出版,在線上便能購買到。
“山谷小世界”
檀谷TANKO的人間煙火氣
當品牌有了足夠的時間歷練,已經不需要強調自己;也有快速發展迎頭向上的品牌,正是需要“好好強調自己”的時候。
例如在北京京西,正處于成長期的檀谷TANKO,我們曾分析過其官方公眾號的定位與敘事風格,用合理的內容編排和真誠的語言,持續介紹這個社區的上新進展,讓讀者與它產生更為平等的連接。
我們收到的這本刊物,就宛若是公眾號的延續,一本拿在手上,具有實感的Brandbook。
封面乍一看突出的是“人與空間”,背后則是山谷的插畫,恰好與“山谷小世界、人間煙火氣”相對應。
翻至刊物的主要部分,可以發現內容被分成了 “新自然、新商業、新山居、新面孔 ”四個板塊,也自然體現了檀谷這個新市鎮是由這四個重要元素去體現。
前兩本出版物拿在手里閱讀更有一種時間的厚重感,需要細細品味不同,而這本檀谷品牌書讀起來是相對輕快的,在山谷的自然之下,不斷更新的商業,老熟人與不斷加入的新面孔不斷融合,一同打造山居新生活。
檀谷的品牌雜志目前保持著每年一期的節奏,每一期都有針對性的主題策劃。這是其第四期Brandbook,我也期待這位朋友能夠用這樣的方式真實而持續地更新它的進展。
>>如何獲得:紙質刊物可在檀谷生活匯、慢閃公園訪客中心免費領取。
在不同階段,品牌對內容的要求,站位都會不一樣,本文中提及的三個案例便是如此。
嶺南天地在佛山已有十年之久,作為當地城市更新的引領項目,有更多故事和責任助力佛山嶺南文化的故事沉淀與傳播;
同樣走過十年,以產品為立足點的木墨則選擇用“書”去詮釋自己與其誕生地之間的關系;
檀谷作為北京京西的新新市鎮,社區氛圍逐漸形成中,輕快的雜志能夠更輕便地展現社區及商業項目的進展,其在可讀性和內容性上也顯得更為親近,如里面的騎行攻略還能為戶外生活方式提供更多資訊信息,放在社區中供住戶與訪客免費領取閱讀,恰好不過。
實體品牌偏愛紙質書,也許也是因為電子內容有時候唾手可得,紙質內容拿在手里有實感,也會有一定的分量,從中體現品牌的溫度與價值主張。
而這份價值,與內容深度、紙張頁數無關,與每件出版物背后的用心程度有關。
撰文:Sabrina
編輯:銳裘
推薦閱讀
商務合作
喜歡這篇文章,就點個贊和在看吧 ↓↓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