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村拌飯是預制菜的親爺爺
1
最近逛綜合體,發現新開的米村拌飯里面人巨多,排隊排的比薩莉亞和海底撈還夸張。
一下子給我好奇心給激起來了,這個隊我也非排不可了。
然后看到菜單,我陷入了沉默。
石鍋拌飯,辣炒魷魚,烤牛肉拌飯,金槍魚拌飯。
不是說這東西不好啊,而是為什么要為這東西排隊?
關鍵是,連服務員給我的蔥花都是塑料袋里裝的工業品。
但當我看著端上來的冒著熱氣騰騰的石鍋時,我就明白了。
為什么我明白了?
因為我日常狂炫安徽料理。
米村拌飯,靠的不是便宜,也不是產品,而是演技。
米村拌飯,是預制菜的親爺爺。
米村拌飯本質上和安徽料理(杭州遍地都是的炒粉攤)的本質是一樣的,賣的是【鍋氣】。
哪怕原材料都是半成品,但有鍋氣,是現加工出來的半成品,這就已經是絕殺了。
米村拌飯的核心競爭力是那個【石鍋】。
呲溜呲溜,熱氣騰騰。
鍋子熱到燙手。
石鍋端上來很燙,吃完了還是燙。
就這個燙的程度,會讓你很快就忘卻了這是從冷凍車間生產出來通過冷鏈運輸運到店里的原料。
用刺啦刺啦的聲音,用鐵板上冒著的熱氣,來完成一個【預制菜—現制菜】在你心理上的轉化。
客觀:半成品。
腦補:這就是現做的。
而且,米村拌飯選擇的這個品類也非常合適。
石板拌飯,金槍魚拌飯,香辣魷魚,都是對料理技藝的需求并不高的菜品,預制和現制的差別極其小。
哪怕你讓米其林三星的大廚,用上全世界最好的有機胡蘿卜,蘇格蘭原產地的安格斯牛肉丁,以及長白山礦泉水,做出來也就那樣。
它的天花板就在這里。
簡而言之,就是:
哪怕是預制,你也吃不出來。
雖然它從頭到腳,甚至可能除了雞蛋和服務員以外,通通都是預制菜和調料包,但它盡量都在好好扮演一個【現做】的角色。
非常真誠地,演。
你都不好意思不認。
起碼我認了,人家做的好。
預制菜最大的問題就是消費者心理對【現做】的不滿,但消費者對于【現做】的定義是很模糊的,就像安徽料理在烹飪的時候就用了很多提前鹵好的東西,那這到底算不算預制菜呢?
我自己就開過飯店,我可以很負責的說,所有我們在餐館里吃到的,都可以算是某種程度的預制菜。
有的是100%預制,有的是1%預制,比例不同而已。
而米村拌飯的模式從根源上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誰看著一鍋刺啦刺啦的東西端上來都會覺得這不是預制菜。
很多人不想去吃預制菜,并不是覺得難吃,而是心里膈應。
憑什么我要花這么多錢吃方便食品?
要吃保質期這么久的東西?
我就不配嘗鮮?
尤其是漂在大都市的年輕人,他希望可以吃到熱氣騰騰的飯,剛剛從鍋里端出來的菜。
米村拌飯抓住了年輕人的這種心理。
當冒著熱氣,刺啦刺啦的魷魚鐵板燒端到你面前的時候,你覺得天王老子來了這也是鍋氣。
這就是煙火人間。
你再嘗一口,媽呀,就是這個味兒。
讓你覺得賺到了,值了,在外面吃一頓飯就是這么實在的。
你再看一眼價格,更淚目了。
二十多塊錢一碗熱氣騰騰,五常大米無限續的石鍋拌飯,吃起來口感還要比那種騙你后面有廚師、但實際上也都是預制菜、同時還賣你四五十一份更好吃的時候,你已經在內心里給它定了性。
這就是現做的,誰來了也是現做的。
這個時候,你會發現米村拌飯還要給你更多。
米村拌飯一進門,就是特別大的幾個字:
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及用標粗加黑的大字來強調它的原料多么好。
你只需要點3塊錢的米飯,就可以得到可以無限續的五常大米、免費拌飯醬、免費海帶湯和辣白菜。
講道理,你就花這3塊,都很可能比小部分韓國人吃得好。
你會覺得它更尊重你了。
不是因為我付不起幾百塊,而是我更愿意帶你來吃來自白山黑水的非遺食物。
這個鍋氣不僅是物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在預制菜被人人喊打之時,米村拌飯提供了一個終極解決方案:哪怕你的確是預制菜,那么你也可以用各種工具把自己打扮成【現制造菜】的模樣。
要么說,人家是預制菜的親爺爺呢。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