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知網的“知識壟斷”
文丨科技茶館(kejichaguan) 可能最開始挖出翟天臨一年前那句話的粉絲也沒想到,一句“知網是什么東西啊”,帶出了學術圈這么多瓜。 現在正值開學季,相信每個朋友圈都少不了幾個深夜肝論文的同伴,這也是學術圈開八翟天臨的主要原因:一群熬到禿頭熬畢業的人,聽到有人騙學歷,總是憤怒的。 從翟天臨本人,到他的導師、院長、他曾經的學校北電,以及現工作單位北大,甚至同班同學、高考同屆考生,娛樂圈其他擁有高學歷的藝人,都牽扯到這場“學術不端”的風波中。 這場學術圈大型查重活動目前以翟天臨的2月14日發布的道歉信以及北電、北大的自查結果作為結尾,其中甚至有央視等媒體的參與,可謂給娛樂大眾提供了可供消遣全年的大事件。 話說回來,不知知網,真的有這么大能量? 知網,是國家知識基礎設施(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NKI),由世界銀行于1998年提出。CNKI工程,最初由清華大學和清華同方,在1999年發起。 在多方的支持下,CNKI工程集團經過多年努力,采用自主開發并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數字圖書館技術,建成了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規模最大的"CNKI數字圖書館",并通過產業化運作,為全社會知識資源高效共享提供最豐富的知識信息資源和最有效的知識傳播與數字化學習平臺。 就像PS之于設計師,就像CAD圖紙之于建筑行業,知網對學生而言,基本等于1+1=2這類基礎知識。即使不走學術這條路,本科學生在撰寫畢業論文時,也少不了利用知網寫文獻綜述。盡管目前來講,高校使用的中文數據庫還包括維普、萬方等數據庫,但論及資源之廣,大部分師生還是會將知網作為第一選擇。 沒有高校能繞開知網,收錄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學術資源的知網,并非免費服務,其背后運營方同方股份于1997年在上交所成功上市,自此成為校企第一股。 去年5月,蘇州大學一名大三的學生因知網最低充值限額將知網給告上法庭,最后法院判定知網侵犯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知網才改了運行多年的充值標準。 學生為知網的高消費苦惱,更為難的是高校。許多在校生因為享有學校提供的知網入口,能免費閱讀知網論文,感觸并不深,事實上,知網論文下載1頁高達0.5元,碩博論文動輒幾十來頁,而撰寫論文需要查閱的資料是龐大的。 學生的免費權背后是高校艱難的續費。國內多所高校,包括北大、武漢理工、太原理工等多所高校都曾發布公告,宣布暫停續訂。據武漢理工大學的說法,中國知網對該校2010年到2016年的報價漲幅達到132.86%。 據同方股份2018年上半年報告顯示,同方知網毛利率達到58.83%,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達到6057萬元。 同方股份這六千萬純利潤,實質上來源于知網的壟斷經營。 知網的一部分內容,來源于其購買的期刊文獻,其中不乏獨家版權的國外文獻資料。 另一部分,則來源于高校的作者。舉個例子來說,知網是我國唯一經國家批準能正式出版博士學位論文的學術電子期刊單位。如果碩士、博士們想要畢業,他們必須先將論文上傳知網,并通過查重。而后來的學生,需要將自己研究領域上的論文大致看完,才能大致確定論文方向。 而無論是作為內容提供方,還是內容使用方,知網都鮮少為高校學生支付費用。 換句話來講,在越來越重視版權的今年,知網相當于竊取了不少高校學生的論文版權。與之相對的,即使原作文想要下載自己論文,也都需要付錢給“論文的搬用工”知網。 這也是公眾質疑知網的核心所在, 倘若知網是作為公共資源存在,它理應像圖書館、博物館等機構一樣,免費向公眾敞開。倘若這是純粹的商業行為,對高校產出的論文,它應該付費購買。 當然,我們都能理解,購買文獻需要付版權費,獨家版權更是價格高昂,文獻加工、儲存、網站基本運維都需要費用,從知網的定位來說,廣告收入也不會太多。 公眾反對的始終是高價,同其他公益機構一樣,付費+補貼+開放競爭,是公眾希望知網能夠考慮的發展之路。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