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層戰略進化助推吉林旅游蝶變 萬億產業數據統計體系亟待更新
作者 | 楊凡
編輯 | 李怡
從淄博燒烤到貴州“村超”,從天津大爺“跳水”到“南方小土豆”北伐,回望過去的2023年,多個旅游目的地上演了現象級的跨區域輪動“出圈”,其為中國旅游業強勁增長書寫生動注腳的同時。日益成為國民經濟大盤“穩中向好”的關鍵支撐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此起彼伏的“出圈”,帶動多個目的地的旅游業短時間話題熱度飆升,但如果將視線轉移到目的地最終的市場產出,對比線上流量和話題熱度的“遙遙領先”,其實際的吸金能力與各界預期似乎存在某種偏差。
透視目的地營銷混戰
旅游業競爭的核心在內功
以東三省為例,受熱搜不斷的哈爾濱帶動,2023年該地區旅游表現吸睛。官方數據顯示,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的旅游人次分別為:2.2億人次、3.14億人次和5.1億人次;同期旅游收入分別為2215.3億元、5277億元和5022.6億元。
換言之,轄內哈爾濱因人設光環變身“話題收割機”和“引流利器”不假,但與輿論場造勢相對克制的吉林相比,黑龍江全省的年度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差距明顯;
由表及里,站在更具象反映旅游業質量的維度,2023年吉林省以1680元的人均旅游消費,同樣處于超前領跑地位(同期黑、遼兩省人均旅游消費分別為1006.9元和984.8元)。在東三省常住人口總量差距明顯(2023年吉林、黑、遼三省常住人口分別為2339.41萬人、3099萬和4182萬人 )、人均GDP相近的情況下,吉林旅游獲得如此佳績,更顯難能可貴。
上述排位是否沿襲已久?事實并非如此。追溯可以發現,作為現如今東北地區旅游業的“一哥”,以長白山、松花湖等幾大景區為代表,域內囊括大批優質旅游資源的吉林省,其旅游產業資源基底屬于“天賦異稟”。
而略顯違和的是,受冰雪旅游市場發展階段、旅游業在地方頂層戰略的權重、地方旅游資源管理體系等多重因素影響,早前吉林旅游業的發展一直較為溫吞(2014年,吉林省旅游收入為1807.7億元,同期遼、黑旅游收入分別為5289.5億元和1066.1億元)。
轉折點出現在2015年,當年7月,國際奧委會宣布北京攜手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以北京榮膺世界首座雙奧之城為始,國人對于冰雪運動的關注熱度飆升。次年3月,國家最高領導人提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重要論述,中國冰雪產業由此迎來時代“東風”。
手握豐厚冰雪資源的吉林,其地方頂層戰略調整“應聲而動”。2016年9月,吉林省委省政府發布了關于做大做強冰雪產業的實施意見,提出強化冰雪產業優勢集聚,構建吉林特色的冰雪產業體系,促進冰雪關聯產業融合發展,打造長白山國際冰雪品牌,努力把吉林省建設成為中國冰雪產業大省、冰雪旅游強省和世界級冰雪旅游目的地。
按照日前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常委、民盟吉林省委會主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楊安娣接受央視專訪時的說法, 面對“如何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差異化發展之路”的問題,相關部門根據吉林省的資源稟賦、文化特質、產品基礎等,確定了以雪作為吉林冰雪產業的靈魂。
至此,吉林旅游業發展進入快車道。2019年,吉林省年度旅游收入較5年前大漲172%至4920.4億元,且與彼時東北旅游業頭把交椅的遼寧差距越拉越近(對比2014年和2019年,吉林年度旅游收入分別約為遼寧的1/3和4/5)。
恰逢排位座次交接之際,旅游產業發展遭遇不可控影響。審視吉林,盡管冰雪旅游倍受疫情延宕沖擊,但其在3年非常時期始終保持足夠的戰略定力,圍繞做強冰雪核心產業、壯大冰雪關聯產業、增強冰雪產業支撐和加強組織保障,悄然晉升中國冰雪旅游產業“一哥”。
以接待能力為例,數據顯示,吉林省滑雪場單日最大接待量已達12萬人次,為全國省份之最,滑雪度假區內的酒店度假群和周邊的精品民宿,接待床位數達到10萬張,具體北大壺度假區,其在2023年底床位數已達8000張,躍升至全國首個接待人次超百萬的品質滑雪度假區,也成為亞洲單體接待規模最大的世界級的滑雪度假區。
5年內劍指萬億級旅游收入
吉林的“底氣”歸功頂層戰略領航
承前啟后,2023年10月,吉林省發布旅游萬億級產業攻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到2025年,旅游總收入達到7200億元,接待國內外游客達到4億人次,年均增速均達到20%以上。入境旅游收入、接待入境游客數量年均增速分別達到190%、90%以上;過夜游客占比42%以上。力爭5年內實現旅游萬億級產業目標。
根據方案,上述萬億級產業目標的實現路徑,被解構為打造產業集群、 推進空間集聚和突出產品集萃三個維度。
聚焦產業集群,其中冰雪產業集群由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裝備等構成,規模達到5000億元,另包括鄉村旅游產業集群、森林旅游產業集群旅游購物產業集群和都市休閑產業集群在內,其規模各達到1000億元;
至于空間集聚,根據方案,吉林全省將形成3個旅游總收入超千億的市(州),其中,長春力爭突破5000億元,吉林突破2000億元,延邊突破1000億元;通化、白山、長白山力爭達到1000億元;松原、白城超500億元。
盡管路徑拆解頗為詳盡,但若從橫縱向對比。結合未來國內旅游業的大盤走勢,吉林制定的萬億級目標有多大可能性實現?這給業界設置了一個頗具懸念的議題。
橫向來看,包括山東、江蘇、浙江、廣東等在內。目前國內已有多個省份年度旅游收入(曾)跨過萬億門檻,但分析可以發現,上述幾大省份旅游產業體量之所以位居前列,這與地方龐大的人口規模和領先的經濟發展水平密不可分。
典型如江蘇,官方數據顯示,早在2016年,該省年度旅游收入就已跨過萬億門檻,彼時,江蘇常住人口超8300萬,且人均GDP已接近10萬元/人;而時間來到2023年,吉林省旅游收入首次跨過5000億元大關時,同期常住人口為2339萬,人均GDP為5.8萬元/人。
結論很直觀,在國內旅游市場以本地游/周邊游為主體的大背景下,人口規模/經濟體量均處劣勢的吉林省,要想盡快實現萬億級旅游收入的目標,單靠本省旅游消費“內循環”并不現實,唯有全力拓展跨省客群乃至國際市場,才是其萬億級旅游產業愿景照進現實的必由之路。
楊安娣介紹,以滑雪產品為核心,吉林已經形成雪產品與冰產品互動、冬季產品與夏季產品互聯、日間產品與夜間產品互通、高端產品與大眾產品互融的產品體系。以產品設計和品牌營銷為基礎,吉林持續提升當地冰雪旅游目的地的“可進入性”。
外聯方面,近年來,圍繞高鐵、高速、航空等,吉林做了大交通網的鋪設,以航線補貼為例,近年來吉林進行了持續性補貼,這讓目標客群大交通成本得以降低的同時,出行體驗/效率持續提升;而在內通方面,為了打通城市內景區的以后一公里,吉林推廣了大量的冰雪直通車,以實現重點冰雪產品與機場、車站等交通樞紐/集散中心形成直達。
縱向對比,吉林省提出的此次萬億級旅游收入目標,換言之為5年倍增,事實上,早在疫情之前,吉林已經兌現過這一增速目標(從2014年到2019年,吉林旅游收入從1807.7億元增至4920.4億元,5年時間翻了1.72倍)。
但今時不同往日的是,置身人口負增長/老齡化加速的時代,以國際滑雪產業發展軌跡為參照,冰雪旅游收入占“半壁江山”的吉林省,若仍固守傳統/初級的冰雪旅游產品策略,其要想在5年內實現萬億級旅游收入的目標,難度或直線上升。
為助推冰雪旅游產業持續升級,楊安娣介紹,包括深化文化賦能、夯實市場地位、提高冰雪滲透率、延伸產業鏈條、拓展對外開放平臺等在內,接下來吉林將進一步推進該省冰雪旅游產業的進化。
以文化賦能為例。通過打造東北地區首個大型沉浸式文旅演出“粉雪傳奇”、計劃推出吉林冰雪的虛擬人物,核心是期望展現更豐富的文化表達;談到產業鏈條再延伸。吉林冰雪產業的體系架構表現為“3+X”的產業鏈條:以冰雪文化為引領,以冰雪旅游為主體,以冰雪體育為基礎,結合冰雪裝備制造、冰雪科技、冰雪商貿等。
新時代旅游消費崛起
行業高質量發展有賴數據統計體系更新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各地連創新高的旅游人次/收入,近年來國內業界對旅游數據統計標準“失真”有過不小的爭議。具體而言,各界關注點多集中在數據“摻水”,每當各級機構發布旅游數據,有關旅游數據“鼻子比臉大”的分析比照就不曾止步,且業界質疑愈演愈烈。
客觀而言,包括統計標準、人才體系、經費預算、技術手段等在內,受多重因素影響,國內各地旅游數據統計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失真,確實難以完全規避。
以北京為例,作為中國超級高鐵交通樞紐,包括京包高鐵、京哈高鐵、京滬高鐵等在內的多條干線高鐵均由北京始發,由于各站點之間缺乏相應的聯絡線(例如京包高鐵因北京北站缺乏聯絡線而未聯入全國高鐵網絡),由此制造龐大的跨站中轉異地客群,此類中轉乘客若被當地統計為旅游客群,顯然不甚合理。
與上述旅游統計“泛化”相對應。以Citywalk、露營、市集等為代表,伴隨近年來各類新型旅游業態和旅游消費場景的涌現,旅游統計領域的“窄化”問題,盡管目前未被大眾廣泛關注,但由此造成的數據“失真”,同樣會對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帶來明顯干擾。
典型如中國本土“頂流”商業品牌胖東來,伴隨近年來其“極致寵客”的品牌人設深入人心,旗下幾大商超早已超越了本地居民的日需消費場景定位,升級為異地游客競相簽到的超級網紅打卡地。2024年春節期間,胖東來天使城、時代廣場、生活廣場3家商超僅3天就接待游客116.33萬人次,被網友戲稱為沒有淡季的“6A級景區”。
又譬如延吉水上市場,該市場原為本地居民日常的早市采購場所,由各種地道朝鮮族美食匯集而成,濃濃的人間煙火氣帶動該市場很快“出圈”,大量異地游客旅游打卡甚至專程前往。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延吉水上市場日平均客流量可達10000人次,節假日可達30000人次。
概言之,當旅游消費需求隨時代變化而加速演進,以大量傳統景區為代表,其在上個時代作為核心旅游消費載體的功能,正被各類新型旅游業態加速取代。置身時代洪流,若現行旅游數據統計標準仍未應勢而變,作用于市場趨勢研判和頂層決策制定,由此造成的誤判將明顯拖累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進程。
以文旅產業投資為例,在旅游市場持續增長的背景下,最近幾年,多地有關“鴻篇巨制”文旅項目陷入運營困境的報道屢見不鮮,究其根源,主要集中在“投研”環節,即項目團隊對市場的預判偏離實際,而作為關鍵決策依據的相關旅游統計數據,顯然“難辭其咎”。
“當前,旅游在國民消費市場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已經成為拉動國民消費、推動經濟轉型、特別是成為構建國內國際大循環的一支生力軍,但因為旅游業涉及的鏈條眾多,相關數據分散在各個部門之中,這導致現行的統計體制存在先天缺陷。”
楊安娣強調,在各地爭相闖關萬億級旅游產業的大背景下,如何優化旅游統計的頂層設計,盡可能更加客觀、真實地反映各地旅游業發展的質量,已經成為擺在各方面前的當務之急。雖然難,但必須要破解。
“只有樹立起旅游統計的合法性、權威性,推動各地統計標準的規范性、一致性,使統計數據更加科學性和價值性,才能為各級黨委政府、旅游企業提供更加科學的決策依據,最終助力中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圖片來源于攝圖網
最近公眾號改版
記得加星標
每天及時接收新鮮出爐的文章
關注我,不迷路
往期推薦
聞旅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系授權
【轉載+入群】微信:wenlv-pai
【投放廣告/贊助活動】微信:jhyyx666
【爆料或尋求報道】微信:13811224658
▼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