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與華設計的logo是越來越難評了
最近,華與華為織顏窗簾設計的新LOGO又在圈內小火了一把:
單論辨識度,新LOGO是要比舊的更吸睛,但如果從審美的維度做評判,網友:“簾子后的女人”是不是有億點詭異、億點驚駭。
其實不止織顏窗簾因為新LOGO被熱議,其他出自「華與華」之手的作品也一度“雷”到網友。
比如,匡迪保溫杯新LOGO被網友銳評為“香腸嘴”。
之前對中式糕點品牌瀘溪河的一場“爆改”,則是被調侃直接從有韻味的江南小點心變身有味道的東北大包子,婉約派敗北豪放派......
以及早前給老娘舅設計的“快讓舅到碗里來”的品牌LOGO,簡單又粗暴,“舅”問你們覺得怎么樣?
說是大師出品,但華與華的作品為啥總是這么讓人“驚心動魄”?
華與華兩位創始人在《超級符號就是超級創意》中曾寫道:超級符號是人們本來就記得、熟悉、喜歡的符號,并且還會聽它的指揮。
翻譯一下就是找到大家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視覺元素,將其運用到品牌簡潔但夸張、易記易傳播的設計中,形成品牌的獨特辨識度和印記,然后用重復密集的傳播攻勢給受眾“洗腦”,最終攻破用戶聽覺、視覺、心理的三重防線。
比如茶飲界炸子雞蜜雪冰城,一個可愛的雪人頭戴皇冠手拿冰淇淋權杖的雪王形象,再加上“你愛我,我愛你,蜜雪冰城甜蜜蜜”這首高頻傳播的洗腦神曲,品牌賣點與辨識度拉滿,這也是華與華「超級符號」的出圈案例。
除了蜜雪冰城,同樣能看到華與華「超級符號」影子的,還有西貝筱面村、鴨鴨羽絨服、正新雞排、足力健等爆款品牌,足跡遍布食品、家居,乃至互聯網業。
金牌營銷案例再結合這張華與華“營銷宇宙圖”,足以看出其創作思路的共通之處:符號要具體不要抽象,品牌slogan要簡單通俗接地氣。怪不得被網友調侃:讓人想起甲方名言“LOGO要放大放大再放大,顏色要亮一點再亮一點”。
但玩梗歸玩梗,從效果來看,我們確實得承認華與華的超級品牌符號方法論在幫助品牌打開知名度、提升辨識度上的作用。就像華與華兄弟在采訪中對設計師的一句提問:“你是希望你設計的產品出現在貨架上還是出現在《設計年鑒》上?你是想搞藝術還是賣東西?”從這個角度再看這些案例,走的確實都是“將實在的商業增長置于審美前頭”的路子。
華與華這套方法論套用在合適品牌的品牌場景,確實能讓品牌在短時間內被消費者熟知,也為后續操作埋下伏筆,主打一個先兵后禮。
但打鐵還需自身強,如果我們細看大窯、東鵬特飲等被拿來寫到PPT里大肆宣傳的成功案例,其實也不完全是「超級符號」模式的功勞。一些已經在線下深耕多年的“老字號”品牌,已經在市場的大浪淘沙中形成了高性價比的特質,只是缺乏「有效宣傳」這管助燃劑。
而那些還需要成長或是不那么依賴線下渠道的品牌,在信奉超級符號的成功法則之前,大可以先從品牌屬性、產品體驗及文化內核等方面評估一下華與華投放的藥是否對你的癥,藥不對癥,藥量再大也是無用功。
因為在商業叢林,沒有「絕對正確」的法則,留存下來的每種理論每個模式基本都能走通,但也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應對確定性,無法應對不確定性。對于品牌來講,只有適配自己的模式,才是生意的最優解。
無論是讓人細思極恐的織顏窗簾logo,還是讓網友哭笑不得的匡迪保溫杯logo,甚至是引起廣泛討論的瀘溪河和老娘舅的品牌形象,華與華用一套獨到的符號哲學,為品牌創造了話題,也激發了公眾對于品牌視覺語言的反思和討論,雖然免不了遭遇爭議,但確實也為品牌增加了辨識度。
在信息過載的時代,這種一反常態、極具個性化的品牌形象更容易脫穎而出。但這種設計策略是否適用于所有品牌?或者說,這種策略的成功,是否正逐步引導品牌設計走向一條“怪異即吸引力”的單行道?是需要我們思考的反面。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