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程版“提燈定損” 租用車BU正拿捏客戶猛要利潤?
作者 | Mike
編輯 | 李怡
攜程正變得越來越不在乎消費者。
兩個多月前我被攜程專車坑了一把,當時在機場約了個專車,隨后行程有變動,取消訂單之后攜程依據自己的霸王條款,對我扣了全款。
我通過正規渠道與客服溝通維權一個月無果,隨后借助輿論發聲,攜程把錢退了。并且給我的答復是,“會對業務進行整改”,我也表示接受。
而就在前幾天,我徹底領教了攜程專車所謂的整改究竟是什么。并且,攜程體系內與攜程專車同為一個BU領導管轄的租車業務更為離譜。許多客戶在社交媒體吐槽,自己遭遇的經歷堪稱攜程版“提燈定損”。
我在攜程專車被坑這點錢屬實不夠看,租車才是這個BU的“現金牛”。
叫專車秒退照收全款
新的被坑經歷是這樣的。
我在出行之前習慣性的預約了攜程專車,但下一秒我突然反應過來之前的扯皮經歷,于是立刻取消訂單,結果即便是這樣秒訂秒取消,攜程專車一樣要扣取全款。
唯一與上次不同的是,App上彈出一個大大的“取消訂單確認”彈框。表示“根據取消政策,需收取違約金”,而具體金額就是整筆訂單的費用。
給我看笑了,目前在攜程專車下單屬實有點買定離手、落子無悔的意思。但雙標的是,如果攜程專車司機取消訂單,消費者卻拿不到什么賠償。
可能是我孤陋寡聞的原因,目前沒聽說哪個用車軟件,下單后立即取消訂單,也是要全額收費的。攜程專車目前呈現出的一副架勢就是,錢到了攜程,你想拿回去,不折騰折騰有點難。
依常理判斷,攜程這家2023年利潤近100億的企業,好像沒必要對這種芝麻綠豆大的訂單窮兇極“餓”,使盡渾身解數克扣全款。但事實上,它就是這么做了,而且還做得挺過分。
坊間傳聞,疫情以來攜程對內部各業務線要求也變得簡單粗暴,內部戲稱“唯數據論”。也就是能不能賺錢,成為各業務線老大能不能“大聲說話”,底氣足不足,有沒有能力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指標。
也因此,很多業務線放棄了保守、有質量的服務,向利益更大化的方向狂突猛進。例如,如今的攜程專車走的就是,與自營相比,準入門檻不高,服務差,倒賣人頭的聚合平臺模式。
通過黑貓平臺上的各種投訴,能夠看到在這種聚合平臺模式下,攜程租車混亂的經營狀態。例如有司機投訴表示,自己距約單地點只有三分鐘車程,訂單約在5:20分,自己4:55分起床結果發現訂單被攜程取消,并罰款120元,理由是判斷司機無法服務。
另一位司機接到攜程派單時正在跑另一單,乘客取消訂單,結果被平臺扣除42分,平臺加公司共罰款1200元。
有相關從業者分析,攜程這類聚合平臺,是通過其它合作的平臺接入司機。或許沒有辦法做到與司機直連,因此導致對司機情況并不清楚,頻繁出現烏龍事件。
但我比較好奇,這位被罰1200元的司機,他取消訂單的乘客是不是也被扣了全款。如果真是雙向扣款,攜程專車靠取消訂單這項業務就不少賺。
公開信息顯示,攜程專車目前為攜程集團副總裁、租車和用車事業部CEO宋臻管轄。坊間傳聞,該個事業部全年數億流水,宋臻目前在集團內部即屬于“底氣很足”的業務線老大之一。
車輛保障服務費貓膩
但是一山還比一山高,與攜程專車取消訂單業務相比,宋臻旗下的攜程租車更是花活不斷。
各大社交媒體上有很多客戶對攜程租車產生質疑。有網友吐槽,攜程租車合作的車行,借車的時候只是拍段視頻,還車的時候就變成用放大鏡驗車,車行會找出許多小劃痕讓消費者賠付。
有些車漆朝下的地方,客戶不從下面檢查根本看不到,更別談開具《事故證明》。一些懂車細心的客人可能會發現,但是天天這樣博弈算啥?用攜程租車就是在河邊走,很容易就濕鞋,被訛一次就把之前省的全退回去。
定損與賠付在攜程租車平臺上就像是一門藝術。
有消費者投訴稱,通過攜程租車發生事故后,接近一個月沒有定損通知。突然某一天,攜程在未有任何通知情況下,直接從綁定銀行卡上劃走8000元。
另有消費者表示,租車之后發生意外,因租賃車輛是非營運性質導致保險拒賠。自己審查合同后發現,自己租車時簽訂的合同車輛與實際用車不一致。
關于攜程租車各類五花八門的投訴還有很多。而拆解攜程租車整體業務會發現,其中可能存在的套路一環接一環。
首先,攜程租車在顯著位置,通過顯示“低”租賃價格方式吸引用戶預訂車輛,實際支付時卻附加上了車輛保障服務費、手續費等其它費用。
例如一臺特斯拉Model Y顯示日均228元,租賃兩天實際要支付731元,其中包含35元手續費,20元送車上門費與220元車輛保障服務費。所謂的車輛保障服務費,商家含糊其辭的解釋稱,內含車輛損失險、第三方責任險等基礎保險。
其文字版的解釋為,客戶無需承擔行車致使第三方人身或財產損失100萬以內的部份及一次車損保險使用權。
且客戶如果每天多加80元或150元,分別可享受攜程租車“優享服務”與“尊享服務”。所謂“優享服務”即不含輪胎、底盤損失,且有停運費、折舊費。維修費超過5000元收取折舊費。
“尊享服務”無需承擔全部損失,維修費超過30000元時產生折舊費,新能源車型除外。但以上所有服務,必須開具《事故證明》并且通知門店工作人員協同處理,無《事故證明》的默認為主動棄權。折舊費為事故車輛維修費的20%(個人擦傷車損也必須立即通知門店)。
但事實上,目前國內沒有針對商業車險開展超短期的投保業務,商業車險的主要險種,如車損險、三者險都是一年一保,而車行的車輛本身也大多投保了一年期的商業車險,因此攜程租車收取的這些費用,并非保費,也不可能交到保險公司手中。
用戶所支付的車輛保障服務費,內含的保險實際不具有任何效應。交或者不交這個錢,其實車行的車子也基本都上了這些基礎險種。而報或者不報保險,客戶說了不算,因為保單在車行手中。
而平臺收取的車輛保障服務費,僅僅是平臺與車行賺的差額,是利用信息不對稱及含糊話術增加自身利潤的行為。
通常來說車輛損失險的費用在1000-5000元之間不等。而第三者責任險,以普通家庭汽車(6座以下)為例,30萬責任險大概1300元左右,50萬責任險越1700元左右,100萬責任險越2000元左右。根據地區價格略有浮動。
另一方面,車行購買的車輛損失險一般規定,1500元以內的損失由客戶方承擔。通常的小刮小蹭,車行會跟客戶協商一個私了價格。而車行拿到了這筆錢也不會報修,因為保險報修的次數多了第二年保費比較貴。
這就是車行與攜程租車的第一層利益鏈條,攜程租車打著車輛保障服務費名義,收取額外一筆利潤。車行利用各種小刮蹭的痕跡,對客戶“有棗沒棗都打一桿”看看,拿到錢也是額外利潤。
有網友明確表示,自己在用攜程租車時發生過刮蹭,但攜程的消費者沒有辦法直接聯系保險公司,必須要聯系車行,而車行沒有立刻報保險。
走保險一樣被拿捏
如果客戶不選擇私了,而是走保險,則攜程租車和車行還有另一套玩法。
有網友吐槽,攜程租車定損標準的上限極高,彈性非常大。平臺也幾乎不考慮傷痕本身的修復費用,只會支持車行的定損價。且送4S店后需要按天支付停運費。且攜程租車不管折舊費,即3000元以上的車損,客戶要承擔30%。
而一旦進入4S店,在哪修?怎么修?要修幾天?客戶一概不得而知,但停運費是每天都要付的。最終所有費用攜程會直接從客戶賬戶中劃走,至于這筆業務中攜程是否有傭金,不得而知。
有被坑經歷的消費者表示,攜程租車+車行+4S店組成了一個完美利益鏈條。攜程租車用低價攬客,并制訂高額賠付標準,然后車行利用攜程的高標準定損,或是私了,或是進入4S店維修。
攜程租車的“騷操作”目前在各大社交媒體上槽點滿滿,而黑貓投訴上“攜程租車”關鍵詞下有743條投訴。消費者投訴及吐槽的重災區,主要是針對攜程租車及車行的不合理賠付。
而攜程租車低價引流挖坑這一套在境外業務中同樣存在,有境外用戶表示,曾在攜程租車租一款7座MPV,同樣的車型和時長,其它平臺標價1.9W,攜程租車只要1.3W,租下來發現沒有保險,自己辦理保險不僅麻煩,最后一共花費超2.1W,比其他平臺還要貴。
顯然,無論境外、境內租車,還是攜程專車,均對旗下入駐供應商管理能力相對孱弱,甚至有平臺和供應商沆瀣一氣的嫌疑。站在攜程租車和用車事業部的視角會發現,他們的產品設計似乎不是以服務用戶,保證質量為出發點,好像是如何最大化收割利潤。
而產品中埋藏的坑很多觸及客戶知識盲區,或是壓根游走在沒有明確監管的法律邊緣。遇到強勢維權的客戶就妥協,遇到弱勢客戶就不了了之。
在整個攜程內部,以這樣思路運營的BU或許不止租車和用車事業部。而攜程財報內,2023年接近100億的利潤中又有多少這樣見不得光的收入,或許是一個有趣的話題。
封面圖片來源于攝圖網,正文圖片來源于平臺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