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24年了,品牌圈還在玩自己的“樂夏”?
看過《樂隊的夏天》的朋友都知道,這檔熱播綜藝帶火了樂隊,盤活了線下音樂市場,更為品牌提供了“以樂隊為載體”的年輕化營銷思路。
但讓小編沒想到的是,都2024年了,品牌圈這股“樂隊的春天”風還沒吹完,頻頻和五條人、二手玫瑰、新褲子等樂隊組CP出鏡。
在這背后,音樂營銷自帶沉浸氛圍的溝通buff,無疑是品牌趨之若鶩的根源。據紅杉資本報告統計,在00后泛娛樂消費中,音樂占比85%,95后年輕人等于“不聽音樂會死星人”。
而淺淺盤點一下其中的亮點案例會發現,品牌聯動樂隊最好用的招式還得是這兩個:
對于樂隊來說,好作品的出圈連帶著也會將樂隊名傳播出去,繼而成為自帶辨識度的IP;對于營銷人來說,給campaign取名字也是件絞盡腦汁的事,光是看廣告熱搜位上奇奇怪怪的詞條就能感受一二。
如果能找到campaign創意和樂隊名字之間的“連接點”,無疑是雙贏的操作。
比如在五條人×餓了么的聯動中,「五條人改名為2.5條人」的話題一出,帶起來不少圍觀討論。 當網友帶著疑惑的心理去接收“五條人接5折廣告,連名字也打5折”的信息,奇怪的“合理感”出現了,餓了么「周五5折天」的賣點也變得易懂起來。
以及二手玫瑰×京東家電家居的案例中,二手玫瑰直接改名為「二手沒貴」,用以傳遞品牌“以舊換新低至0元換”的核心利益點。
最近回春丹×美團的動作,更是簡單粗暴地打出了「回春單」的名頭,圍繞春日出行場景詮釋「回春就在這一單」外賣業務。
表面上是給樂隊改名字,實際上是借梗避開解釋成本過高、信息過于分散的營銷雷點,只要在有限的注意力時間里把創意講清楚,這場和樂隊的聯動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
當然了,也有一些曾因為名字被背刺的樂隊,在線心疼10s。
不管是從綜藝《樂夏》中殺出重圍的樂隊,還是在互聯網上憑實力走紅的樂隊,沒有一兩首擊中觀眾“耳朵”的作品,很難長久地立于“有影響力”之列。
這些戳中你的、循環數十遍的內容一旦被爆改,就像原本的情懷被打破,引發的吐槽和調侃自帶話題點。
比如在新褲子×海瀾之家的聯動中,樂隊代表作之一的《艾瑞巴迪》經過重新填詞,衍生了一首更具指向性的《職場打工人之歌》,配合彭磊“跳躍劈叉”的招牌動作,為海瀾之家彈力解壓褲有效站臺。
同樣是聯動新褲子樂隊,優酷則是玩起了雙「褲」合體,把樂隊熱曲串燒和平臺多元內容融入一支動畫短片,在春節遍地同質化主題的背景下傳達自身「新酷子」的多元內容;宜家和新褲子樂隊的合作則是選中了《別再問我什么是迪斯科》這首熱門單曲,將之改編成《別再問我為什么長大》。
類似的還有,彩虹合唱團聯合紅星美凱龍推出新曲《你看我家美不美》、重塑雕像的權利在奔馳新車發布會上改編了樂隊熱門單曲《AT MOSP HERE》。
光看合作歌曲的雙方陣容,不相及程度足以讓網友感嘆“世界終于癲成了我想的樣子”,但圍觀效果就會發現,相比于憑魔性洗腦一炮而紅的獨家廣告曲,改編歌的存在始終超越不了原曲本身,這種限制未嘗不是吸引大家專門走過來、并不忘說一句“這改編的是什么xx”的流量密碼。
如果要總結以上案例相通的要點,一是乘上了音樂消費的東風,二是抓住了年輕人愛玩梗的趨勢。
換句話說,綜藝的出圈讓“樂隊”毫無疑問地引爆了當下的文化潮流,后疫情時代人們迫切想要“走出去”的心理又給這股潮流添了一把柴,Z世代不再設限固定圈層而是更熱衷“玩在一起”的代際特點,更是給這股潮流刻下了專屬印記。
當然,在不是在拿樂隊名做文章、就是在改編歌曲植入賣點的同質化路上,還是建議品牌聯動樂隊之前,多線并行地將話題和互動“埋伏”到位,畢竟音樂營銷也怕自嗨,有話題之后能夠帶起互動,才是轉動“年輕”齒輪的根本。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