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包背德行為,品牌含淚搞“原諒色”營銷?
寫下這篇推文前,小編也不曾料想,“背德文學”有一天也會出現在營銷界。
眾所周知,當品牌慘遭消費者低素質行為,律師函警告是基本操作。但也有那么些品牌轉換思維,反向秀了波高段位解法。
抓包消費者“背德現場”的他們,頭頂一片原諒綠,實際上卻生猛發力:不僅以背德+偷感的刺激設定吸引眼球,更用高情(茶)商(藝)話術怒賺路人好感度,最終以退為進、反敗為勝。
面對天降禍事,他們只想說:“都什么年代了?誰吃誰還不一定呢?!保ǜ吆幥徽{)
在酒吧跟crush看對眼了或許還能捎人回家,但萬一你愛上的是一支高腳杯呢?
智利啤酒Stella Artois家的酒杯就因為過分貌美,常被顧客們揣進兜里順走,班才上到一半就被迫下線。
隨著慘遭陷害的酒杯越來越多,品牌也坐不住了,可一出手卻打得人云里霧里:非但不責令警告,還苦思冥想了一場清奇的campaign……
圍繞“Steal Artois Collection”為主題,Stella Artois上線了五款限定ootd,服飾中暗藏了衣兜、帽兜等讓扒手見之狂喜的“偷竊專用設計”。
甚至還高調釋出一組偷感很重的大片,親自指導順走酒杯的n種姿勢:
……?。颗虏皇枪M支持醉鬼們的“小眾愛好”吧。
營銷策劃部的腦回路更是情商天花板——想要居家體驗品酒的快樂,不惜把酒杯都“借”走,怎么不算品牌的重(中)度(毒)愛好者呢。
好好好,在人家品牌眼里這哪能叫偷?這叫以愛為名的占有。
記得當初看《貓鼠游戲》,除了為顏值巔峰的小李子發瘋,靠偽造騙術一路逆襲的爽文劇情也讓人欲罷不能。
觀眾和男主是爽了,但電影里那些被白嫖的人還好嗎?
不怕被笑,KFC就曾以一支名為《Anything For The Taste》的廣告,扒出了多年前的“同款被騙史”。
短片講述了一個扮演餐品質檢員騙取KFC門店霸王餐的路人,是如何從汗流浹背的初犯,一步步變為輕車熟路的0元購老賴的“傳奇”故事。
高妙之處在于,這明明是一場控訴,但鏡頭里每一處主角享受美食的沉浸特寫、滿意地在質檢表上打分的橋段,都把重點劃在了“好吃”的賣點上,讓人不自覺跟隨犯人視角,體驗偷感+美食帶來的快樂……好家伙,一不小心就踩進KFC布置下的“背德陷阱”里了。
末尾不忘加上的真實案件備注,更無異于自賣自夸的高端背書,實錘了餐品的美味足以讓人cosplay犯罪,為整場故事畫上點睛之筆:沒騙人,你品吧。
此刻小編仰天長嘯:接合法0元購,無副作用那種!
對于品牌而言,logo既是一處可玩性極強的創意賽道,同時又是不允許被侵權魔改、連更新微調都得極度小心的神圣地帶。
拿可口可樂而言,憑借復古絲滑的斯賓塞字體和一抹深入人心的紅,“Coca Cola”的字樣就在消費者眼中筑起了經典的視覺堡壘,歷經百年。
即便在古早海報里,logo仍然熟悉無比
雖然品牌自己慎之又慎,但鏡頭一轉,只要走上國外街頭,就一定會遇上藝術家們對可口可樂logo的“放肆爆改”:
這要換迪士尼早八百年前就開始cue法務了:你什么檔次,也敢涂改我家百年logo?
但可口可樂并沒有立馬宣戰,反而直接上線了campaign“Every CocaCola is Welcome(每一種可口可樂都應該受到歡迎)”,用大格局攬下了世界各地涂鴉愛好者的作品,還推出了同款限定包裝:
另外,手繪涂鴉粗糲卻自帶視覺沖擊的質感,也格外適合戶外大屏(u1s1很懂一鍋兩吃):
大膽嘗試下,以小眾姿勢“煥新logo”的可口可樂也成了贏家。
品牌的經典視覺并沒有因為大量的民間二創而歪曲淡化,反而因為鮮活跳脫的創作靈感,浸潤了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審美風味。
從戰火激烈的侵權之戰,到一塊塊散落世界各地的廣告位,可口可樂化干戈為玉帛的操作,也為logo背后悠久的品牌歷史增添了文化包容性的厚度,讓消費者見證了品牌自然生長的模樣。
家里養毛孩子的人都知道,偷感和背德文學除了用在人身上,偶爾也會出在它們躲閃的眼神里,belike:
緊接而來的劇情,基本就是親眼目睹案發現場……那畫面就和宜家這幾則很有代入感的短片一樣,直直戳向你的肺管子:
碎掉的杯子、花盆花瓶,以及被咬壞的靠墊,惡寵拆家的幾大名場面近在眼前。
面對你比ak難壓的怒火,宜家并沒有鳴冤賣慘,而是用最簡單直觀的低價和一句通氣slogan,把火藥味扼殺在襁褓之中:別擔心,你負擔得起。
毛孩子慌亂到好笑的表現,也有一點心軟加成
把價格打在已經損壞的物品上,宜家這回跳出了消費者在選購商品時的語境,讓低價賣點與損失風險最低的優勢掛鉤,用最真實的生活洞察共鳴大眾對“消耗品”的預期需求,呈現了一場新穎又令人難以拒絕的安利。
上升到生活方式的視角,宜家也為消費者提供了應對生活里不平坦時刻的從容。
果然不只是人,連情緒穩定的營銷都是自帶魅力的。
路遇低素質消費者,品牌翻盤的手法有很多?!伴_庭時帶上你那xx”玩玩梗可以,但回到現實里,動輒下場開撕、狂發律師函的操作并不會顯示出品牌的“活人感”和“邊界感”,最初的占理最后也會演變成孤寡的路人緣。
相比之下,上面這些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招數就顯得更上道。
對自己,找到了體面的臺階下;對被抓包的消費者,靠反向思路的溝通奇招“化敵為友”;對路人,更是以誠意會玩的情商積攢好感度。
畢竟在這些品牌眼中,完成一場成功營銷,遠比打贏一場小官司來得值當。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