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菜披薩、水果辣條、紅燒肉拿鐵,品牌集體上癮“怪味”
身處“無話題不起浪”的互聯網,相信大家對于“獵奇”的界定標準已經next level了,一般不會大驚小怪,除非是遇到相當離譜的。
比如專注做“暗黑披薩”的必勝客。
據不完全統計,必勝客出品的“邪門”產品有香菜皮蛋披薩、豬血糯米披薩、肥腸毛血旺披薩、臭豆腐榴蓮披薩、小籠包披薩等數十個口味,屬于意大利人看了都想吐血的程度。
這種自帶錯位感的營銷,引發了網友的好奇心和打卡欲,也讓小編想大聲問一句:
怪奇口味營銷,底線在哪里,天花板又在哪里?
相比于卷包裝設計,從口味上做文章似乎是個低成本出圈的捷徑,很多品牌也是這么做的。樂事推出過多種奇特的薯片口味,比如聯動周黑鴨的“辣鹵鴨脖味”;可口可樂也有香草味、櫻桃味、薄荷味產品。
這些“創新”與其說是為了滿足消費者味蕾,不如說是為了吸引消費者注意力、給消費者創造獨特體驗而開發的,它們往往遵循著“熱門食材+冷門組合”的內在邏輯。
比如在螺螄粉走紅后,螺螄粉炸蛋+歐包橫空出世;在香菜成為話題熱門后,香菜泡面、香菜果汁層出不窮;在水果口味+的風越刮越大時,衛龍美味上新了一款青檸味的辣條,更別說折耳根、雞爪、豬耳朵這類小眾或帶有地域特色的食材帶來的“好奇心”沖擊波了。
單從味蕾上判斷,這些產品并沒有給人一種“瘋狂分泌唾液”的驚艷感,但味道通常也“過得去”,以香菜泡面為例,大多數消費者在嘗鮮過程中認為“面餅香菜味較淡”“還可以接受”。這種乍看離譜細品又“換湯不換藥”的玩法,走的就是“美味”和“無味”之間的“怪味”路子。
不僅味道“怪”,在營銷上也是出其不意,如果說大家對新奇口味的產品會不自覺生出好奇心,那獵奇口味之外的玩梗故事、話題互動、節點宣發、限定上新等玩法,則是把這種好奇心轉為具體嘗鮮行為的助推器。
比如必勝客的奇葩口味往往會在愚人節、萬圣節、情人節、香菜日等節氣氛圍相契合的節點推出,試想一下,在節日倒計時的有限時間內刷到網友打卡吐槽的帖子,想要躍躍欲試的心頓時膨脹了10倍。
為了打造稀缺性,這一屆品牌已經是狠人頻出,把食物混搭帶到了越來越讓人看不懂的地步,冰紅茶味紅燒牛肉面、辣醬冰淇淋、藤椒味王老吉......看到這些層出不窮的“奇葩”產品,你可能也會疑問:這種滿足消費者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嘗試”,到底會給品牌帶來多少知名度和話題度上的助力?
實際上,做出這些腦洞操作的品牌們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明白一時的熱度總會被下一個新品替代,但還孜孜不倦地刺激人們對新新美食的好奇心,根本目的是為了強化自己的品牌存在感。
更加細分來看,這種存在感一方面是社交場的存在感:老陳醋可樂、二鍋頭汽水、大蒜咖啡......這些光聽名字都有夠離譜的產品,在“獵奇”這一確定性標簽外,味道和消費者反饋都是不能保證的“盲盒”,這都為品牌帶來了即時的話題熱點,甚至可能在年輕人圈層引領新的打卡趨勢。
另一方面是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存在感:從品牌自己造梗,將獵奇口味作為自身固有的節點營銷、聯名營銷的一環;到跟隨網友的調侃發言玩一把“惡搞成真”,品牌都是在跳出“產品賣得好”的單一思路,通過本土化和不斷上新,博得消費者親近感的同時讓品牌認知“如影隨形”。
以必勝客為例,披薩不再像剛進入中國市場一樣被定義為“高端”,和年輕人玩在一起,讓披薩更日常化地出現在生活場景中似乎更為重要。這種“追著消費者上新獵奇口味”的姿態,雖然不會讓大家普遍地為之買單,但話題出圈讓年輕人都有所耳聞,久而久之,讓人一提披薩就想到必勝客,這就是品牌占據和牢固消費者“披薩心智”的過程。
當然,“怪奇口味營銷”并非萬能藥。要知道,這種獵奇玩法正在影響大眾對于新品的認知,當人們更多地抱著一種“懷疑、吐槽”的心態去體驗,在當下確實能引起一時的話題,但長遠來看反而給新品出圈增加了難度。
不管口味如何奇怪,人們真正消費的可能并不是某個食物,而是充滿新奇的一次體驗、頗有談資的背后故事以及傳遞的個性化態度。所以,對于怪奇口味營銷來說,味道只是噱頭,戳中個性化的情懷才是關鍵。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