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為不想翻書的人提供一點靈感
每年讀書日,都會讓我產生一種巨大的割裂感:
一面,我們不甘心就這樣放棄閱讀,至少精神上是絕對支持的,譬如讀書博主最火的筆記封面里,紙質書比藝術品更上鏡,點贊收藏永遠人潮洶涌。
圖源:小紅書
另一面,去年下定決心買的書,現在塑料包裝還完整到不舍得讓多抓魚折價撿漏;打開微信讀書,某書封面的推薦語赫然寫著:加入書架已經2年。
……好吧,有點愧疚。但這就是事實。
上班無聊,想找精神出口的需求很濃,但翻開、讀完一本書的難度更大,畢竟愛泡圖書館的學生時代早就過去了。
好比連電視劇都逮著不放的松江9號線,通勤路上不用說手捧實體書了,就是遨游電子版的“隨身攜帶的避難所”,也很理想、時髦、疲憊。
但對于實在不想翻書、又想把閱讀日常化的人,辦法也是有的。
就像冷不丁一個單詞,只要出現在對的地方,文學也能以卑鄙的方式進入你的腦子。
記得《哆啦A夢》里有一集關于“記憶面包”的道具,只要吃下印著知識點的面包,考試時就不會忘掉了。
比起被考試折磨的緊張感,打工人的“閱讀面包”就顯得chill了很多。
瞄準“Read”與“Bread”的一字之差,全聯與雜志期刊《聯合文學》聯動推出了“嚼文學”系列面包,用靈動的經典文學選段,給平平無奇的面包包裝袋增添幾分閱讀趣味。
根據不同的面包種類口味,印在上面的文案也不同,讓人忍不住把貨架上的所有口味都嘗遍,多少有點文青集郵的可愛意味在。
在閱讀氛圍的包裹之下,面包自然也充盈了精神的風味,為下班后、通勤時隨手買一份面包的體驗注入了好奇心與期待。
再往深思考一些,面包的口味與文字的觀感相互聯結……這或許也是一種獨特的“通感創意”吧?
同樣選擇在包裝袋上著墨的還有日本羅森便利店。
為了鼓勵大家二次使用塑料袋的環保行為,羅森與二手交易平臺Mercari共同推出了一款“文學塑料袋”。
無需投入更多成本批量制造環保袋,只要logo之外多加印一篇文學短篇作品,原本會被隨手丟棄的塑料袋,就變成了小而美的獨特文學藏品,拿在手上甚至有種街邊看報的復古情調。
要說唯一的缺憾,可能就是字有點太小了(發出年邁的聲音:看不清)……
“只是去便利店買點東西,就不知不覺讀完了一篇經典文學。”聽起來很像是大話般的炫耀,卻真的因為創意而實現了。
開頭提到過拿地鐵通勤時間讀書,對打工人而言一定是疲憊的,這就更別提身為傳統報刊的《紐約時報》了。
即便官方推出了APP,想要從手機屏幕紛亂的訊息中夾縫求生也絕非易事。
于是,他們干了票大的——把地鐵車廂爆改成一期《紐約時報》。
除了車體被刷上了醒目的主題刊頭配色,連地鐵站內的臺階都搖身變成了slogan,分別對應新聞、游戲、烹飪、運動、有聲內容、WIrecutter這六大板塊內容。
想看哪部分就上哪節車廂,清晰得讓J人歡呼。
車廂內部的改造更是重點:零零散散的廣告信息不復存在,替代的是鋪天蓋地的報紙專欄內容。
最令人心動的是,《紐約時報》并沒有把枯燥傳統的報紙版面平移照搬上車廂(否則真的會變成通勤催眠主題),而是根據不同板塊主題的特色,以涂鴉插畫、游戲互動、沉浸式場景等形式,為乘客雙手奉上了豐富立體的閱讀體驗——
游戲的緊迫感,瞬間讓你從等待通勤的時間里掙脫出來:
到達下一站之前,你能組出多少個詞?
烹飪主題車廂,打造成廚房場景,樣板房的“宜家味”很濃:
沉浸式場景布置,恍惚間以為自己上的不是地鐵而是餐車:
體育板塊的車廂內設計了運動員更衣室主題,讓粉絲打卡欲和路人好奇心猛漲:
在地鐵里通勤的時間,也是使用APP的高峰時段。
借助這一使用場景與平臺的聯結,《紐約時報》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感官體驗成功抓取了乘客們的注意力,跳過人們下載、點開APP前的一連串行為阻礙,通過車廂這一獨特的呈現舞臺,把內容直接喂到眼前。
“看,我早就不是當初那個《紐約時報》了。”
如果說在地鐵上的通勤時間是一種平白的損耗,那么電話撥通前的循環到令人炸毛的鋼琴曲,同樣也是小規模的折磨。
不知道在忍受了多久這樣明擺著的時間浪費后,葡萄牙書店FNAC忽然拍案而起,想出了一個天才的點子:同樣是等待,為什么不把bgm換成聽書內容?
于是偉大的campaign“正在等待的書”就誕生了:
選本、朗讀、錄制,書店將店員們真實的聲音收錄在每一次電話接通前的時間里,引人入勝的故事選段也撫平了等待時乏味焦躁的心緒。
不僅如此,為了避免單方面“強制投喂”的可能,書店還貼心地將不同類型的書籍內容按數字序號排列,供“來電讀者”們選擇。
更有意思的是,聽到正興起時意外因為電話接通而中斷、匆匆錯過的那些故事后續,也大概率會在掛斷電話后繼續被人們搜索、購買……FNAC書店很懂:好奇心戰勝一切。
而撥打電話與“聽書”的奇妙聯結,也讓這一創意與傳統的有聲書活動區分開,雖然我們早已不再用老式的聽筒,但一樣保留下了一種復古的閱讀儀式感——就算有人為了隨機聽人朗讀一本書而去打一通電話,想來也不意外。
“不坐下來好好翻書,也算正經閱讀嗎?”
曾經我們抵制過“碎片化閱讀”,慢下來、讀完整,始終是大部分讀者眼里的最佳狀態和節奏。
但你不得不承認,即便是在世界讀書日,很多人想讀的書仍是案頭的擺件。
隨著生活的步調被不斷倍速、剪切,連去戶外放松一會都會被塞入“公園20分鐘”的狹窄時間格子。然后,“靜下來讀完一本書”也成了一輪理想的月亮,遙遠、高懸。
如果是這樣,那么碎片化閱讀為什么不能成為灑向我們的一點月光?掰碎了的月光,一樣可以是一間隨身攜帶的避難所。
這樣看來,嘴邊掛著“不翻書”的叛逆,里面仍然不乏我們對沉醉閱讀的渴望,而品牌們所施展的營銷創意無疑是一種“正名”,更讓精神的飽足感流淌向消費者的日常。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