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山寨”品牌,暴打“零食大王”
作者 | 蘇子秋 來源 | 首席品牌觀察
誰能想到,2024年了,品牌界的“李逵”和“李鬼”還有升級版,連天王巨星周杰倫都牽扯在內。
最近,遼寧沈陽的某位老鐵買了一瓶冰紅茶,喝的時候怎么看怎么不對勁。
以為自己買的是康師傅冰紅茶,代言人還是周杰倫,但仔細一看,代言人的名字其實是周口杰倫,冰紅茶的名字叫亮贏。
圖源:小紅書
再看生產廠家,叫“達利園飲品(遼寧)有限公司”。
難道是我們熟知的達利園沒落了,開始玩山寨這一套了?
先別著急開罵,此達利園并非彼達利園。
我們從小吃到大的達利園,全稱是“達利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早在1989年就成立了,屬于老牌國貨。
而冠以“遼寧”之名的達利園飲品,則成立于2022年8月,法定代表人顯示為汪丹,主要從事食品銷售、酒類經營等。
有人是不是已經糊涂了?
其實一句話概括就是,這個來自遼寧的新品牌,廠家撞臉了達利園,冰紅茶撞臉了康師傅,代言人還撞臉了周杰倫。
營銷中我們經常提到一個詞叫“碰瓷”,是說品牌可以通過向更大、更知名的品牌借勢,從而提升自身的影響力。
“遼寧達利園”顯然就把這個道理學會了,不僅要碰瓷大的,還要碰瓷好幾個大的,真的是勇氣可嘉。
不過,事先聲明,我并沒有要說“遼寧達利園”的冰紅茶就是山寨品。
在面對記者采訪時,達利園飲品(遼寧)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已經放狠話了,表示針對網友稱其公司疑似“山寨”達利園,“我正在與律師聯系,正在準備起訴。我們并非山寨,而是該款飲品的經銷商?!?/p>
其他品牌被質疑是山寨品,往往避之唯恐不及,而達利園飲品(遼寧)有限公司敢于律師函警告,不是沒有道理的。
不像康帥傅、人白兔、大個核桃、雪雷等山寨品牌往往是“三無產品”,這款叫亮贏的冰紅茶有很多光環加持。
首先,有明星代言人。
雖然“周口杰倫”是因為模仿周杰倫走紅網絡,但多少算是個名人。
而且,在冰紅茶包裝上,寫明了“李非非”本名,和“網紅周口杰倫”,并沒有欺騙消費者。
在網紅周口杰倫直播間,當網友詢問是否有售賣冰紅茶時,周口杰倫就回應稱,“冰紅茶(直播間)沒有。冰紅茶是搞推銷的。”
圖源:抖音
其次,冰紅茶瓶身還出現了“央視廣告品牌”字樣。
對此,達利園飲品(遼寧)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有手續的,并提供了相關證明資料。
圖源:上海新聞廣播
達利園飲品(遼寧)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公司為蓋州信通的委托商,其出示的央視廣告播出證明材料顯示,蓋州信通的亮贏品牌廣告,于2023年6、7月在CCTV7、CCTV17播出。
而隨著網友的深扒,發現該企業不僅僅是冰紅茶看起來臉熟,還有“大窯冰爽”、“青梅綠茶”、“脈勁爽”、“雪檸檬”、“小可樂”等看起來“熟悉又陌生”的產品,多個產品均由“周口杰倫”代言。
圖源:上海新聞廣播
只是,即使資質手續齊全,“遼寧達利園”也無法真正有備無患。
資料顯示,今年4月,達利園飲品(遼寧)有限公司就卷入一起侵害商標權糾紛案,原告為知名品牌“冠芳”母公司天津冠芳可樂飲料有限公司,目前該案件已被立案。
而有律師表示,達利園飲品(遼寧)有限公司仍然有可能構成侵權。
由于達利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系“達利園”的商標注冊人,該商標在飲料市場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為社會公眾所知悉。
依據《商標法》,經營者將達利集團的注冊商標作為企業名稱中的字號使用,誤導公眾的行為,將可能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
只是,面對“碰瓷”,達利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回應稱,“此款產品并不是我司生產的產品,目前公司相關部門已經啟動打假工作。”
態度聽起來甚至沒有“遼寧達利園”強硬。
如今的達利食品,確實今非昔比了。
事實上,達利食品旗下擁有諸多我們耳熟能詳的產品,如“達利園”糕點、“好吃點”餅干、“可比克”薯片、“和其正”涼茶、“達利園”花生牛奶、“樂虎”功能飲料,“豆本豆”豆奶、“美焙辰”短保面包等,絕對的“零食大王”。
圖源:豆本豆豆奶官微
2015年11月,達利食品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發行價是5.25港元。股價最高峰時,達利食品的市值接近千億門檻,創始人許世輝的身價水漲船高,自2016年起多年蟬聯福建首富。
然而,在2018年1月出現峰值6.86港元/股后,達利食品的股價開始逐漸下跌,到2023年6月1日,直接腰斬到了2.43港元/股。
圖源:可比克官微
2023年7月,停牌近一周后,達利食品復牌并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啟動私有化退市。
退市后的達利食品,除了守江山,可能還要警惕,被后來居上的達利園飲品(遼寧)有限公司所取代。
品牌發展史上,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
比如擁有100多年歷史的奧利奧,就是通過模仿一款名為Hydrox的餅干品牌,打造出了黑色夾心餅干。
奧利奧通過改變餅干花紋和口味,再加上營銷攻勢,把Hydrox壓了下去,成就了餅干史上的經典。
圖源:奧利奧官微
再比如火遍全國的霸王茶姬,最早也被認為是茶顏悅色的效仿者,但如今,茶顏悅色逐漸衰落,霸王茶姬成了“真霸王”。
不過,在信息傳播高度發達的互聯網時代,消費者對真正的山寨模仿者,并沒有很大的寬容度。
尤其是山寨重災區的女性手包,在中國國家質檢總局的一項調查顯示,28歲至35歲之間的中國女性中,95%的人表示會因為使用仿冒的手提包感到尷尬。
麥肯錫的一項調查顯示,對服裝和皮革制品的仿冒品有需求的中國消費者的數量也在下降,從2008年的31%下降到2010年的15%。
換句話說,即使是品牌模仿者,也要走出自己的風格,講出獨有的故事。
齊白石先生那句“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放在今天同樣適配。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