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冪粉絲“造反”:娛樂圈權變轉折?明星公關該何去何從?
幾天前,楊冪的粉絲“造反”了,發起了一場對楊冪工作室的輿論戰爭,希望借助輿論尤其是粉絲影響力來完成對楊冪工作室的全盤“改造”。
情況是這樣的:楊冪近期參與制作和發布的等多個作品,如《一九四四》、《沒有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事》口碑不佳,甚至在公眾中引發了一些負面評論。
對此,楊冪的粉絲群體“蜜蜂”感到不滿,并對工作室團隊,包括經紀人、宣傳、公關、粉絲運營和法務等部門,提出了批評。他們認為團隊在作品推廣過程中未能有效控制外部傳播,導致楊冪的公眾形象受損。
不僅聲討這么簡單,粉絲們還通過罷工等手段,要求楊冪工作室進行重組,要求更換包括經紀人、宣傳、粉絲運營、法務在內的團隊成員,并將公關業務外包,以期改善工作室的運營狀況。
按理說,不關咱的事,但看到粉絲要求將公關業務外包,隱約嗅到一絲不對勁,現在粉絲權力都這么大了嘛?
結果還真是。
因為風暴中心的楊冪回應了,不僅回應了,甚至還幾乎答應了粉絲的訴求。
楊冪通過一個名為“ForMi912”的小號發表了一篇文章,基本上接受了粉絲的訴求,表現出對粉絲意見的尊重。
與楊冪“低姿態”回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粉絲對此反倒淡定,甚至都有點“沒大沒小”了。
粉絲評論稱:“兩年了,你們畫了多少餅,你們知道嗎?多少?不要自視清高!楊冪一點也不差!差的是你們!!你們!”“拒絕畫餅,只看效果。”“楊冪的作品不是團隊拿來給試錯的,拒絕畫餅,只看效果。”“話說的很好聽,一切看行動和效果,狐妖見真章,哈爾濱和火鍋的db也要維護。”@ ForMi912也回復表示:“以上建議均已收到,會在紅紅到來之前調整到最佳。”
“低姿態”肯定不是跪舔,“沒大沒小”也無關親情孝順,而是一種權力敘事,相較于過往偶像明星與粉絲地位不對等、顯現出來的距離感、甚至是高高在上,如今的“偶像”不僅是認真聽話,還要立正挨打,還要虛心整改……
瓜就吃到這里,咱或許可以從瓜中以專業的視角窺見更多,比如偶像明星與粉絲群體之間的復雜關系,這種關系的變化趨勢是什么,及其對娛樂圈公關策略可能的影響。
發展中的偶像含義變復雜,含金量卻正下降
“偶像”似乎正在從全面褒義走向復雜的灰色,說起“偶像”,每個人腦海中的畫面不一。
在早期,偶像主要是指在電影、電視劇中有著出色表現的演員或歌手,他們因為特定的作品或才藝受到廣泛的喜愛和崇拜。
而隨著流行文化的發展,偶像開始包括流行歌手、樂隊成員等,他們不僅需要才藝,還需要具有吸引力的形象和個人魅力。
再往后,電視和其他大眾傳媒的興起使得偶像的定義擴展到電視節目主持人、模特等。
直到互聯網的出現,尤其是社交媒體的普及,讓偶像的定義更加多元化。網絡紅人、博主、YouTuber等也開始被視為偶像。
至此,粉絲經濟愈演愈烈,偶像也不再僅僅是藝人,而是成為了一種品牌,他們的形象、作品和個人故事都被納入商業運作中,偶像的商業價值和市場影響力成為定義其成功的重要標準。以初音未來為代表的數字人虛擬偶像也進入這一范疇。
多元化偶像背后,伴隨著粉絲權力上升
粉絲與偶像之間的權力關系隨著時間和社會文化的發展經歷了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特征。
從中國現代娛樂文化產業發展之初到現在,粉絲與偶像權力關系大概可以總結為以下主要階段。
1、全民偶像時期:這一階段的偶像通常是通過電影、電視劇或音樂作品獲得廣泛認可的藝術家。偶像占據主導權,粉絲的參與和互動相對有限,主要是通過觀看作品、購買專輯等方式表達對偶像的支持
2、媒體多樣化與偶像多元化:隨著電視和其他媒體形式的發展,偶像開始多樣化,粉絲群體也開始根據興趣分化。粉絲通過寫信、購買海報、參加粉絲見面會等方式與偶像互動,但整體上偶像仍然保持較大的權力和影響力
3、互聯網興起與粉絲力量覺醒:互聯網的普及為粉絲提供了更多與偶像互動的渠道,如社交媒體、論壇和粉絲網站。粉絲開始通過在線活動表達對偶像的支持,粉絲的力量逐漸被認識和重視。
4、社交媒體時代與粉絲權力暴漲:社交媒體的興起進一步增強了粉絲的話語權。粉絲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直接與偶像互動,參與到偶像的推廣和維護中,粉絲的組織性和影響力顯著提升。
5、流量時代與粉絲權力的最大化:在流量為王的時代,粉絲的關注度和參與度直接關系到偶像的商業價值和市場表現。粉絲通過社交媒體和其他平臺對偶像的宣傳和維護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后知后覺的我們或許是在這幾年才意識到粉絲經濟的瘋狂,但真正的權力轉折點,卻是在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時代,即第四階段,甚至要從更早的互聯網“使得人人都有發聲的條件”算起。
粉絲權力增長的關鍵武器是表達引起的輿論,是時間鑄就的注意力。
社交媒體提供了即時互動的平臺,粉絲可以直接與偶像溝通,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情感。這種互動性讓粉絲感受到自己的參與和影響力,從而增強了粉絲的權力。
與此同時,社交媒體的傳播速度快,粉絲可以迅速地組織起來,通過粉絲團、超話社區等形式,對偶像的動態做出反應。無論是支持偶像的宣傳,還是對某些事件的集體發聲,粉絲的力量能夠迅速集中并發揮作用。
比如,今天“蜜蜂”聲討楊冪工作室團隊的事情在娛樂圈并不鮮見,王一博、趙麗穎、鄭爽、范丞丞……等諸多明星都曾經遭遇過,譬如,范丞丞,因參加選秀節目《偶像練習生》而成名。在一段時間內,范丞丞的粉絲團對其所處團隊的管理方式和發展方向表達了不滿,認為團隊未能有效維護偶像形象,導致粉絲與團隊之間的矛盾升級。
各種咖位,不論性別,粉絲的手不僅可以伸到工作室,甚至可以影響偶像本人及其家庭生活,堪稱“娛樂圈爹媽”。
偶像與粉絲的關系像彈簧,你弱他就強
從“粉絲的反饋和意見開始對偶像的決策產生影響,粉絲經濟開始形成”到如今“偶像不得不聽粉絲建議”,除了社會文化、傳播環境與媒介的影響,與“偶像”本人也脫不了關系。
如前所說,偶像最初起家靠的是專業實力,自己的實力太差,此消彼長,粉絲權力自然上去了。特定領域有顯著成就的“偶像”,因其專業實力而獲得尊重,往往不會過多受到粉絲權力的左右,甚至可能進階成為“藝術家”。
粉絲愛的是你的實力,這或許可以給偶像一點啟發:多在業務層面上點心,多注重作品創造而非追求流量,增強自己的實力。如要走上只憑粉絲喜好的偶像制造流水線,也只能是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沒有業務實力依托的青春飯,能吃多久,很難說,甚至保質期還未到,就在半路完成了由紅到黑的轉折。
靠身材顏值和符合某種價值觀的言值都算作青春飯,前者是“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馳”;后者則是輿論風向轉變太快下“今天的白月光,明日的飯黏子”。
娛樂偶像很有自知之明、在價值觀層面表達得不多,倒是商業偶像為了流量和帶貨經常拋頭露面甚至語出驚人,今日的俏皮話與真性情,他日便成你大放厥詞被討伐的罪證。
所以,不論哪個領域,還是要好好修煉內功。
外事交給專業人士,比如媒體和公關
公共關系總結起來就是六個字,“做好事,傳美名”。
做好事,不可假手于人;傳美名,卻最好是善假于物也。
這個“物”最好是專業人士,而這個專業人士一定要足夠接地氣、善于把握輿論風向和受眾心理。不是“最好是”,而是“一定要”。
絕大多數的輿論翻車,并不是技術性的,而是立場性的、情感上的。
不論是偶像明星還是專業高管,在現實中通常是強者、是少數,很大程度、很長時間已經脫離群眾生活了,如若不主動甚至刻意“接地氣”,又不太有共情的天分,往往不太能理解群眾常見的樸素的情感和心態。
因而才會說出一些令人震驚、傷害群眾感情的話,導致一些危機甚至無法挽回的損失。
負責媒體和公關的團隊,可以做什么?
個人品牌規劃及發展:
為所運營的偶像藝人制定長期的職業發展規劃,比如,探索不同的職業道路,如影視、音樂制作、話劇等,減少對單一粉絲群體的依賴;比如加強創作,避免過度追求短期流量和利益;比如組織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攢人品,萬一做出點啥,還有優質資產可以抵債。千萬不要覺得這是經紀人和經紀公司該干的事,好的公關一定是盡早介入,從源頭、從策略上就避免可能出現的問題,而不是去補救。與此同時,在推進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動作的一致性,通過一貫的行為和公開形象來維護和加強個人品牌,確保品牌價值與偶像的長期職業目標一致。
明確溝通策略及管理粉絲關系:
制定清晰的溝通策略,確保偶像與粉絲之間的信息傳遞是一致和透明的,可先有君子之約,比如明確并傳達對粉絲行為的期望,對于不當行為要采取堅定的態度,并通過社交媒體、粉絲見面會和在線互動等方式主動積極的管理與粉絲的關系。
輿情監控及風險管理:
識別潛在的公關風險,并制定應對計劃,以便在危機發生時迅速有效地應對。比如,利用數據分析工具來了解粉絲群體的特征和行為,以便更精準地進行市場定位和內容定制。再不濟,也可以像張小龍早期做產品時,泡在用戶里,培養自己的體感。如此做出來的決策,大概率不會失溫,也不會失態。
以上,歡迎廣大同行在評論區建言獻策~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