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動力│魯明軍:權力·資本·時尚——超級當代藝術
2024年4月,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哲學課堂”與根元咨詢攜手打造的根元通識計劃開啟第九課。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魯明軍老師與大家分享了“權力·資本·時尚——超級當代藝術”。
從PRADA在榮宅的系列藝術展,到優衣庫和先鋒藝術家的合作聯名,品牌世界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當代藝術元素,這也是本期通識課選擇這一主題的緣由。何為當代藝術?當代藝術與商業世界有什么樣的關系?它與品牌的相遇,又能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讓思想相遇,MetaThink擷其精要,為你劃重點:
何為當代藝術
1.以“當代”命名,包容藝術的復雜性與豐富性
人們對二戰以后的藝術有各種命名,包括戰后藝術、后現代藝術以及全球化來臨之后的全球藝術等。但全球藝術出現以后,人們發現更多的國家與文化開始被納入藝術體系,藝術不再以西方歐美為中心,“全球化”帶來的也不是美好未來而是此起彼伏的戰爭政治沖突,“全球”本身不再中性,而是帶有負面色彩。所以在兩千零幾年,所有人可共享、沒有價值判斷的“當代(藝術)”替代了“全球化(藝術)”,開始廣泛流傳起來。
2.當代藝術是一個無限開放的領地
現在當代藝術展覽上,可以看到非常新的AR、NFT、元宇宙,但同時也會出現特別古老的史前的東西,甚至古典藝術。
當代藝術與現代藝術、古典藝術最大的區別在于沒有一個確切的、實質性的定義。過去的藝術是相對穩定的,具有排他性,是一個封閉的范疇,但是當代藝術是一個無限開放的領地,什么東西都可以納進來,但也隨時可以把它拋棄。當代不斷地對“當代”命名,這就是當代的狀態。
課堂現場的伙伴們也分享了各自對于當代藝術的理解:
1.當代藝術本身有一種公平性,相比傳統藝術,它用某種無限的可能性,讓藝術走向大眾。
2. 當代藝術成為了在資本運作中流通的載體,因為和資本去結合,所以把藝術推向了更廣泛的受眾。同時當代藝術模糊了文化地域的邊界,詮釋了更廣義的復雜性,藝術不再限于建筑、繪畫、音樂、文學,而是不被定義的一切,帶來對現實的啟發和更加深刻的批判。
3. 當代藝術不僅是在傳遞著美學,它同時也在傳遞著一種思想的態度,傳遞著作者本身的一種價值主張,這種具備社交屬性、資本屬性的藝術可以獲得更大的認同和傳播,引起社會思潮的更替,藝術的社會價值被放大。
當代藝術作為象征資本
1.資本介入后,當代藝術開始有權力與資本的象征屬性
在古代,藝術還沒有像今天成為硬通貨一樣流通,更多是人們出于喜好進行收藏,是面向家族內部的資產。但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弗朗索瓦·皮諾(Francois Pinault)、拉里·高古軒(Larry Gagosian)等人作為資本代表,他們的收藏會面向公眾或更大的資本市場。進入資本系統以后,大量的政治家、董事會成員、企業家等都把當代藝術作為一種裝飾。但裝飾本身不再單純,背后是權力跟資本的象征。
2.藝術博覽會是當代藝術與資本關系最明顯的標志
20世紀20年代初,畫廊已經出現,但從90年代開始,隨著全球化的進行,藝術開始走向全球資本,在這個過程中發展出了藝術博覽會行業,它把全世界各地的畫廊匯聚在一起,邀請全世界的收藏家來參加、購買。一方面由于簽約成本,強勢介入的資本會對選中的作品哄抬價格,變成一種殘酷的“篩選”;另一方面在銷售時,則從高階收藏家到普通觀眾進行分序參觀購買。這種運作模式和銷售模式有很強的資本化和階級化屬性,而藝術博覽會也成了藝術運行的一種主導型產業。
當代藝術與社會批判
1.資本與藝術充分的綁定,帶來商業、非商業的對立
隨著博覽會、商業畫廊力量越來越強,藝術的階級性越來越明顯,根據對產業的影響力不同,出現圈層劃分:第一圈層是畫廊主、藝術家、收藏家、美術館館長、策展人、藝術媒體、拍賣公司等,地位更高;第二圈層是藝術史家、理論家、評論家,地位較低,他們逐漸失去對藝術的判斷評價權。由此,出現了一種商業與學術的對立。
2.對藝術衡量標準缺失的反思:藝術界與藝術制度論
人們開始反思藝術評價標準的缺失并尋找標準何在。阿瑟·丹托(Arthur Danto)提出要確定一件物品是否為藝術品,需要依靠眼睛無法辨別之物——藝術理論的狀況,或藝術史的知識,由藝術體系中各類角色組成藝術界,由藝術界認定什么是藝術。但藝術界本身沒有硬性原則存在,容易進入循環論證的處境。在此基礎上,喬治·迪基(George Dickie)提出藝術制度論,提倡對藝術界進行制度化,不存在藝術主體,也不存在藝術家主體,由藝術界制度裁定,但也遭到過于理想主義的質疑。
3.將資本看作“交換力量”,正視藝術的資本屬性
在全球化時代,藝術品作為商品已經成為既定事實,當代藝術的作品既是全球化的產物,同時也是一種全球化的媒介、全球化的代理人。如果去掉階級問題,我們會看到資本本身的價值,資本本身是一種交換力量,無論人們將當代藝術看作資產保值的途徑,還是批判的武器,資本將當代藝術帶進展覽,帶到人們眼前,讓人們在當代藝術中感受另外一個感知世界,洗滌自己的心靈。
當代藝術與品牌
課程現場,魯老師分享了Prada、Louis Vuitton、優衣庫等品牌與當代藝術聯袂的案例,也邀請現場小伙伴們做一回當代藝術與品牌合作的策展人,分享自己的策展思路。課堂中開啟了關于品牌與當代藝術碰撞的無限暢想……
第一組
“卡地亞:AI與愛”
◆ 主題
愛是一種永恒的人類情感,在AI爆炸的時代,我們請一些人類藝術家以AI為工具,思考新語境下愛的表達和重新定義:對虛擬人物的愛,它算不算愛?怎么思考在 AI語境下的很多真偽問題?
◆ 策展思路
以卡地亞知名的系列珠寶Love系列為載體,邀請以曹斐或teamLab為代表人物的一些新媒體類藝術家,在大型空間做類似品牌展覽的一些沉浸式活動。
一方面考慮目標人群,假如想要吸引Z世代,也會有意識地選擇年輕藝術家,藝術形式也需要足夠現代化,適合年輕人的審美。另一方面要講究“落地性”,如果藝術表達過于抽象,會很難落到產品以及周邊的延展上。同時要注重故事性。
◆ 參考鏈接
第二組
“蜜雪冰城:雪王去哪了”
◆ 主題
藝術沒有高低,沒有階層,極致性價比的品牌也可以用當代藝術的形式來呈現關于IP對于品牌形象認知作用的思考。
◆ 策展思路
- 隱去蜜雪冰城logo中的雪王,并呈現一個空白框中的問號,同時讓所有蜜雪門店logo上的雪王去掉,讓大家產生疑惑,進行預熱傳播。
- 使蜜雪的logo成為沒有雪王的英文形象MIXUE,制造潮流感的同時拋去國內對其性價比品牌的刻板印象。
- 組織有關“雪王去哪了”的營銷活動,包括雪王去美國相關機構做跨文化交流、雪王的雪球橫過來變成輪胎,進行F1比賽的跨行業培訓活動等。
第三組
“根元咨詢:達爾文之魚”
◆ 主題
根元看來每個生命體——無論是個體、組織還是品牌,都具有內在的根性力量。有些品牌可能沒有明確的書面規范,但它們的外在表達展現了內在的一致性,這就是品牌基因在發揮作用。這個基因從根上生長,同時也會隨著環境變化而不斷的演化。所以我們以根元自身為例,通過策展傳達品牌基因的編碼和有機表征。
◆ 策展思路
首先組織一場快閃互動,尋找相關音樂人演奏生物擬聲類的音樂,比如病毒的呼嘯,同時根元的同事在音樂中進行行為藝術表演。
其次邀請生物藝術創作者李山,他在作品中不斷去探索生物的邊界、人與生物的關系,以及他作為生物之一,如何去看待所形成的社會。請他基于這樣的思考,把與根元合作過的品牌在視覺、概念上進行變形,并進行展覽。
◆ 參考鏈接
針對大家臨場的策展實踐,魯老師也分享了他的點評與思考:
當前,跨領域、跨學科的研究已成為一個必然趨勢,人們不約而同地從整個生態關系結構的視角來看待研究發展,許多企業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在一個時代即將結束時,如何邁入下一個時代?為此,需要發現更多切入點,需要產生更多的連接。
為什么有人把這個時代稱為“策展時代”?策展本質上就是去連接、組織各種不同的東西,本質上就是通過連接開放出更多想象的空間、更多的啟發。所以我覺得企業在某種意義上與此相似:在某一個階段快結束的時候,需要去重新尋找連接,也可以說這就是一個企業的策展,或者說策展式的企業。
感謝大家,各組的分享都特別精彩!
期待在下一期根元通識課上,繼續與你共同“豐富商業與人心的對話”。
圖片來源:unsplash、iconfont
內容整理:Hanbin、Eric
本文由根元咨詢原創。如需轉載,請在消息欄回復“轉載”查閱須知。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