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Mr.6
最近一位同業朋友聊到,最近她在想一個創意企畫案,出現“難產”,已經做了兩星期,一點一點的做,進度緩慢。
“怎么辦、怎么辦?”她說,“下星期就要交了,想不出來!”
她在臉書留下這段話,我們都給她不一樣的建議。
有人建議她向客戶延后時間。
有人說趕緊請別人協助幫忙。
只有我說:“給自己放一天假,不帶電腦!”
過了一天,她回來了。
她說,這個“方法”真棒。
她不但帶了一個很棒的點子回來,而且昨晚回到家,立馬順帶將整個企畫都提早完成了。成品她非常滿意。
相信客戶也會非常滿意。
一天的休息,竟然換來比一星期拚命做事還要多的“創意”!
我們也嘖嘖稱奇。
這例子說明了現在上班族“窮忙”的問題,最近又有文章提到一本早在2006年即出版的書,作者是知名電影人大衛林區(David Lynch),臺灣這邊於2008年出版,個人認為,中文名《大衛林區談創意》不夠吸引人,很多人可能還沒讀過這本書。其實這本書提到了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
創意,是需要“時間”才能產生的。
“點子,就像魚一樣。”大衛林區認為。
“如果你想抓『小魚』(小點子),只要在淺淺的水邊就夠了。” 大衛林區說,“但是,如果你想抓大魚?得到大點子?那,你就必須要到『深海』去。”
重點來了,深海,如何到達?
為何有人永遠看不到這么多的“魚”,永遠想不到“點子”?
為何現代上班族有時候無法產生好的創意。甚至,還需要抄襲別人,來完成自己創意的功課?
那完全是因為,現代人“太忙”了。
事情太多了,打擾太多了。
訊息太多了,情緒太多了。
所以,創意只能這些事情、打擾、訊息和情緒之中自己找「生路」。
當我們身邊太多的LINE、FB、太多太多的訊息,我們就只會在淺淺的水邊,無法讓自己再深一層下去。
想的點子也都“復雜”,無法“簡單”。大衛林區說得好:愈到深海,這些魚就愈偉大,但,驚喜的是,牠們同時也更「單純」(pure)、更簡單。
接下來,大衛林區形容他自己找”創意“的方式──
“我會刻意去找一些種類的魚,對我來說,重要的就是『電影』相關的魚(點子)。”他說。
你不一定要找電影相關的魚,你也可以找網站相關的,找廣告相關的,找文案相關的,找各式各樣你可以想到、相關的魚。
但,你不只去深海找,你還要知道你自己要找哪一種魚。
這就是“深海抓大魚”理論,忙碌的上班族,特別警惕,“窮忙”是無法讓你到“深海”的,因為,深海,是一個輕松、單純、愉快的新世界。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