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上,那些不被了解的年輕人……
來源: 虎嗅網(wǎng)
丹娜?博伊德(danah boyd)在不久前 SXSW 活動中的演講大受歡迎。熟悉 SXSW 的人對她并不陌生,這位供職于 Microsoft Research 的女學者以研究青年人行為在網(wǎng)絡文化和數(shù)字營銷界享有盛譽。
對博伊德來說,社交媒體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社交媒體其實是美國社會中沉迷過度保護(這種現(xiàn)象)的替罪羊。在接受The Verge采訪時,她和我們談到了 SnapChat 時代的人性,以及 Facebook 如何適應一個越發(fā)細分的社交媒體發(fā)展趨勢。

你曾經(jīng)說“孩子們都沒問題(the kids are alright)”,這句話具體指什么?
當我們對待年輕人時,總是認為科技把一切都變得非常糟糕。這一點令我很沮喪。不過有趣的是,我們每一代人都會有這種道德準則上的驚慌失措。漫畫曾經(jīng)讓所有人緊張,搖滾曾經(jīng)讓所有人緊張,MTV 曾經(jīng)讓所有人緊張——這種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過許多次了。
我說“孩子們都沒問題”,指的是大多數(shù)情況。家庭條件好的孩子相比較而言仍舊很好。我擔心的是我們過分關注這部分相對來說比較健康的來自中產(chǎn)或上流階層的孩子們了,而分散了注意力,忽視了那些真正有問題、真正需要幫助的年輕人。
這部分人也在網(wǎng)上可以見到。我有一個例子,有一個女生叫苔絲(Tess),她住在科羅拉多,之前她和男朋友謀殺了她的母親。媒體報道都關注在 MySpace 上面,標題往往是“上 MySpace 的女孩謀殺母親”,我的反應是,“怎么回事?這又和 MySpace 有什么關系?”于是我親自去走訪調(diào)查。人們說她是一個精神有問題的孩子,這就是為什么她要上 MySpace,這也是為什么她要謀殺親生母親,等等諸如此類。于是我找到了她的 MySpace 頁面。在長達一年半的時間里,她記錄了自己在家被虐待的事情,她曾嘗試逃跑,她也曾試著尋求幫助,她既困惑又沮喪,她在精神上出了問題。這一年半她的生活完全是一團糟,而她把這一切都放在了網(wǎng)上。
我和她的許多朋友進行了面談,我問他們:“你們當時看到了發(fā)生的這些事情,為什么沒有人說句話?”她的一個好朋友回答說:“我們說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報告學校。但是學校告訴我們這不是他們的問題。老師告訴我們 MySpace 已經(jīng)被禁止訪問被屏蔽了,他們看不到。老師們不知道我們在說些什么。”
與此同時,悲劇還在繼續(xù)。學校發(fā)現(xiàn)苔絲身上有淤青傷痕,于是向社會服務署(Social Services)做了匯報。而 Social Services 在調(diào)查時卻表示證據(jù)不足,沒有立案。所有這些在社交媒體上都可以找到,我讀了之后真的感到很難過,因為這樣一個女孩子在社交媒體上哭喊著求助,使用一種新的工具,希望有人能注意到她。但是身邊沒有一個人。
這也是我個人對科技所帶來的這些新工具感到困擾的地方,它們像鏡子、像放大器,反射并放大出那些美好、痛苦和丑惡。我們在這種視野下慌張,卻沒想到去找到新辦法幫助年輕人。
這種批評年輕人的行為是人類的本性,還是令人感到恐懼的新科技造成的?
沒什么比成年人對年輕人的恐懼更令人傷腦筋的了。這只是問題的其中之一,如果我們希望有所發(fā)展進步的話,就需要和這種恐懼的文化做斗爭。這可不像討論國家安全那么簡單。我們可以投入所有資源,讓這里哪怕能夠更安全一點,但是我們沒辦法讓全世界都安全。我們沒辦法讓所有的事情百分之百地安全。問題就在于,投入的資源有多少,時間、經(jīng)歷、金錢,等等這些。這里有收益遞減的問題。
我們用各種辦法讓年輕人遠離危險。在時間和精力上不僅會有收益遞減的問題,還會面臨意想不到的結(jié)果。我們破壞了年輕人去學習、去參與、去了解世界的機會。他們此時需要這些。我們讓他們接觸外界更難了。我們讓他們參與政治生活更難了。我們又用各種理由為自己的做法正名,從大腦科學研究到年輕人所犯的各種愚蠢錯誤等等等等。
青年人的年齡和中產(chǎn)/上層社會成年人生第一個孩子之間的年代差異越來越大了。以前人們都是在 23、24 歲就開始生孩子。現(xiàn)在大部分中上階層的人都在 30 歲左右生孩子。
為什么年輕人彼此交流要用這么多不同的 App 和服務?用戶細分真的好嗎?
Facebook 所處的時代很不正常。所有人都要上一個網(wǎng)站這種想法簡直太奇怪了。歷史上有什么時候所有人都要在一個社交空間出現(xiàn)的嗎?細分化(fragmentation)才是更加自然的一種狀態(tài)。你的社交活動是以興趣為主導還是以關系為主導?這么說吧,你去一個地方是因為那里的所有人都喜歡漫畫呢?還是因為這個地方是你高中所有同學喜歡去的呢?前者才是主導的因素。
在 Facebook 時代,你必須要平衡所有的受眾。你會想,“有人會因為我發(fā)布和搖滾樂隊有關的內(nèi)容而感到不滿嗎?有人會覺得我很蹩腳嗎?”這種情況怎么處理?我認為這就是許多人開始細分化交流對象的原因,你要開始思考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你會去不同的地方,和我們成年人是一樣的。你心情不同的時候會去不同的地方。你想聽音樂和安靜地喝杯咖啡時所約的人是不同的。

那么 Facebook 怎么辦?年輕人真的在從 Facebook 上撤離嗎?
我不這么認為。“從 Facebook 撤離”和“把 Facebook 當作交流的中心”是兩回事。就像當初的電子郵件一樣。我當時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查郵件,收件箱就好像來自天堂的禮物一樣,但現(xiàn)在不會了。可這不代表我完全離開電子郵件了。
Facebook 的問題是,現(xiàn)在它是一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必須要為投資人賺錢,每個季度都有財報,有營收壓力。要做到這一點有三條路:擴大用戶群,因為需要更多眼球來賣廣告;增加每個用戶的營收值,這部分的壓力最大;擴張業(yè)務領域,基本上就是更多地獲得用戶使用的時間,這也是為什么 Facebook 要收購 Instagram 和 WhatsApp 的原因。
SnapChat 的成功讓你感到驚訝嗎?
現(xiàn)在流行視覺內(nèi)容傳播(比如 SnapChat)的原因之一是,人們不希望被搜索引擎發(fā)現(xiàn)。文字是可以被搜索的。
SnapChat 并不是唯一一家領導“即逝性(ephemerality)”潮流的公司。SnapChat 在強調(diào)一種社交禮節(jié)。人們會說:“我總可以想辦法把 SnapChat 上的內(nèi)容錄下來”。當然,總有辦法可以,但是這不是重點。當你紀錄 SnapChat 消息的時候,你就在違反一種約定俗成的禮節(jié)。就好像我對你說些什么事,你不應該告訴別人,但是你卻對別人說了一樣。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shù)英發(fā)表,內(nèi)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shù)英立場。
轉(zhuǎn)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jié)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guī)范轉(zhuǎn)載侵權必究。
轉(zhuǎn)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jié)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guī)范轉(zhuǎn)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shù)英發(fā)表,內(nèi)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shù)英立場。
未經(jīng)授權嚴禁轉(zhuǎn)載,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未經(jīng)授權嚴禁轉(zhuǎn)載,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內(nèi)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shù)英立場。
本文禁止轉(zhuǎn)載,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zhuǎn)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數(shù)英原創(chuàng),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
授權事宜請至數(shù)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shù)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