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 Made In India》一窺被撕裂的中國制造?
早在去年年底的推文《向北5公里,中國離Samsung、Sony和Apple還有多遠?》中,我們就提出一個假設:中國制造離國際一流制造水準標桿Samsung、Sony和Apple之間的差距,大概是一個Tesla的距離。
為什么是Tesla,不是其他?
因為此時此刻我們最缺的恰恰不是規模、不是資源、不是生產力,也不是黑科技;我們缺的是耐心和想象力。
幾千年來,世界絕對的中心;近一百多年,相對屈辱的歷史;這種極端的反差,讓國人失落的同時內心也憋著一口“怨氣”;當然,作為禮儀之邦的我們不會“胡攪蠻纏”,因此“爭氣”就成為了我們唯一的選擇:我們和美國比國力、和北歐比福利、和加拿大比環境、和德日比精密加工……
這樣沉重的枷鎖背負在“中國制造”身上,想想都覺得“任重道遠”。
但是改革開放40多年,我們似乎就已經看見了中國“復興”的曙光。
中國制造2025如火如荼、互聯網+戰略銘心刻骨、“一帶一路”倡議更是引起了世界“轟動”。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5G促成了中美第一次“制造業”交鋒;但有所不同的是,華為基本是在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美利堅合眾國。
這樣的壯舉,怎不叫人興奮呢?
但在這樣“烈火烹油”的大環境下,美國似乎“輸”紅了眼開始“無理取鬧”;但我們真的“贏”了么?
也不見得。
一方面是房地產的甚囂塵上,壓榨年輕人激情和活力的同時,也讓不少傳統制造業蠢蠢欲動:既然“投機取巧”都能夠穩贏大賺,為什么要苦哈哈的流血流汗。
另一方面自然是互聯網經濟中不斷被炒作和引爆的風口,通過燒錢形成規模、然后再用規模融資再燒錢這樣的商業套路屢試不爽,讓互聯網企業顧此失彼:親營銷而遠產品。
最后,娛樂圈的“烏煙瘴氣”或許也要算上一筆,這種通過虛假流量“包裝”出來的明星他們正在試圖動搖年輕人“踏實能干”的根基;由他們代言衍生的各種產品正在變成“華而不實”的“快消品”。
種種負能量的“侵蝕”,逐漸讓“奮起直追”的中國制造染上了“沉疴”;雖然現在還沒爆發,但已然影響到整個社會形態的變化,越來越低的結婚率(2018結婚率最低至7.2‰)和少子化就是年輕人一種無聲的表達。
畢竟,誰也不想為《2019中國房地產富豪榜》上那1.99萬億元人民幣(112位財富主要來自于房地產企業的富豪總財富)“添磚加瓦”。
言歸正傳,《印度制造 Sui Dhaaga - Made In India》大概是我們除了《無雙》《護墊俠》和《流浪地球》之后談到的第四部電影;之所以會選擇它,主要是因為我們想從這部電影中一窺“印度制造”背后的“中國制造”:相比于正在“牙牙學語”的印度制造,已經“健步如飛”的中國制造似乎走上了“彎路”。
①
Made In India
▽
作為一個不太喜歡好萊塢比較傾向于寶萊塢的印度電影迷,沙魯克、阿米爾、阿克謝、維杰和小老虎的片子,幾乎每一部我都看過。
所以,曾經有一段時間就特別好奇,印度電影的“核心競爭力”到底在哪?
之前很難用一個具體的詞匯來概括,但后來看到@袁炫華 把@周星馳 稱作為屌絲經濟的鼻祖,就突然感覺沙魯克的《零度之戀》、阿米爾的《印度暴徒》、阿克謝的《金牌》、維杰的《一票革命》,小老虎的《智勇三響炮》幾乎都有著同樣的內核:
電影中的主角大多都是個性頑劣的普通人(公務員、無賴、大齡單身);就算一開始“功成名就”(富二代、權二代、黑二代、跨國公司總裁),他們也必然有著一個相當“悲慘”的身世,又或者他們即將遭遇各種“悲痛欲絕”的處境。
當然,雖然他們都比較能“打”,但他們最厲害的往往不是腦子,而是嘴遁。
而這也正是周星馳討人喜歡的絕大多數原因,畢竟,石斑魚的笑聲太有魔性。
相比于國內一開局就是小鮮肉&高富帥,各種面癱、花癡、撕逼和墮胎,印度電影從沒忘記他們的用戶是誰——是大多數平平無奇的普通人;但國內電影就不一樣了,導演、編劇再加上幾個流量明星“過家家”,自嗨起來,完全就不給普通人代入空間。
也難怪票房慘敗。
回到電影《Made In India》中,這又是一個“望夫成龍”的故事;只不過,放在印度電影序列,這是一個《廁所革命》的前半段加上《護墊俠》后半段的故事。
一半多一點的電影,就圍繞著縫紉機徐徐展開,后半段的重點是時裝比賽;前面的節奏太慢,后面像是坐上了過山車;男主不明不白就成為了獲勝者,然后暢銷全球;我們不否認男女主身上的衣服確實不錯,但男主真正裁縫出來的東西卻只有前半段的那個枕頭套;后面參賽的時裝完全就是憑空出現的。
有意思的是,電影中最大的反派是中國制造的“信徒”服裝廠老板,他們自己生產出來的產品卻一定要打上“中國制造”的logo,可見,在印度人至少在印度商人眼中“中國制造”就是一種品質又價值的象征。
結局的那一場走秀,服裝廠的衣服很普通也很精致,但卻被男主量身定制的“戰袍”打敗了。
而這,或許就是印度制造的野心:他們要用量身定制的“創意”打敗中國制造的數量。
②
印度制造
▽
2014年5月26日,印度新任聯邦總理莫迪在新德里正式宣誓就職。
9月25日,莫迪在新德里啟動了印度新政府上臺后力推的“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計劃并發表了希望以提升國防工業能力為牽引,全面振興國內制造業的講話。
不可否認,在中國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人口紅利消失、結婚率屢創新低以及勞動力成本上漲的大環境下,再加上國內手機與家電的需求趨于飽和,互聯網經濟模式遇上瓶頸;越來越多國內的企業正在逃離:iPhone在印度銷量萎靡、三星在印度再開戰局、小米華為決戰印度……
與中國人口體量相當,35歲以下人口過半,更為廉價的勞動力和尚待開發的消費需求,印度幾乎就是一個極好的“接盤俠”。
但是考慮到印度制造的真實水準:《2018世界500強公司》中印度有7家:
印度石油公司(137)、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197)、印度國家銀行(216)、印度塔塔汽車公司(232)、巴拉特石油公司(314)、Rajesh Exports公司(405)。
在最賺錢的TOP 50強企業中中國有12家,印度為0。
雖然,印度的制造業結構(資源+銀行+制造業+珠寶)比較完善,不像我們那么畸形(500強上榜的房地產:恒大、萬科、保利、碧桂園、綠地全部是中國企業);但印度的整體制造業水準和中國差的卻不只是一個量級,再加上印度根深蒂固的體制、宗教和種姓的影響;我們不宜過于悲觀,當然,也不能太過樂觀。
不要以為這一次的中美貿易摩擦就一定是印度的機會,要知道在特朗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政策之下,印度也不是美國的盟友。
雖然印美軍貿愈演愈烈,但核心卻是印度在玩美蘇之間的“平衡木”。
印度雖然有著“印度制造”的偉大夢想——包括未來10年對軍事技術的巨大需求:核動力航母、新一代驅護艦、新一代主戰坦克、先進無人機和激光武器等;但經過第五代戰斗機合作的噩夢之后,印度不再相信,僅依靠俄羅斯的幫助就能實現“十年愿景”,于是,美國也被邀請加入“群聊”。
從《 Made In India》男主的創業成功,可以看見印度普通人極其低下的生活水平確實孕育著“無數”的機會,但創業者需要面對的卻不僅僅只是競爭對手的針鋒相對,他還可能對上堂而皇之的“官商勾結”,以及上流社會和他們的“格格不入”。
③
中國制造
▽
和印度制造以中國制造為對手,有一個清晰的目標不同;中國制造的對手,是全球,也是自己。
國內消費者對國產品牌極度缺乏自信,一味的追捧歐美品牌,這確實是中國制造最大的弊端。
就拿中國制造命中注定的競爭對手美國制造來說:早在1894年,人家的工業總產值就一躍超過英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
南北戰爭結束后,美國已經成為領土超過900萬平方公里的大國,誕生于歐洲的鐵路、電報、汽船、煉鋼等技術在美國迅速普及;而隨著一批又一批來自歐洲的移民涌入美國,這片廣袤的北美大陸成了資本主義完美又殘酷的試驗場,擺在美國面前的是一幅無比繁榮的圖景——資源的不勞而獲、技術的占為己有、人才的蜂擁而來,構成了美國一百多年的“繁榮”。
但現如今龐大的債務壓力、文明的存續、民粹主義的入侵以及愈發空心化的產業鏈,構成了美國最大的問題。
而這,也給了中國制造“一日千里”的發展契機。
但是這樣“高速”“唯利是圖”的發展也給中國制造種下了“病因”。
如果說美國制造的最大問題是產業空心化,那么中國制造最大的問題就是人才空心化。
我們不缺少吃苦耐勞的底層工人、我們也不缺少奮發圖強的科研人士;但我們缺少從高精尖技術到實操環節的人才梯度傳承,簡單來說,就是那些年被時代需求“揠苗助長”的頂尖人才近些年來逐漸有些“青黃不接”,軍工制造奮起直追不輸于人的我們,在互聯網周邊制造方面嶄露頭角,但是我們唯獨在民生制造領域“抬不起頭”。
就像柳冠中教授在《中國工業實際是加工業》中說的:在工藝美術學院成立的工業設計一開始就埋藏著中國制造的最大問題——我們的工業不注重設計;它是引進的工業、是不完整的工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只能算是“加工業”;它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但我們從火柴到原子彈卻都是別人有了這件東西我們再進行生產。
縱觀中國制造的偉大成就,我們很多時候都是作為“追隨者”,就算是新四大發明“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也都是在已有的基礎之上進行“再加工”;這只能算是創新,算不上創造。
于是,在中國制造的技術紅利消耗殆盡之后,我們就迫切需要轉行;我們需要像印度制造一樣重新“發現”自己的優勢,“以人為本”這個概念大概很多中國企業都忘了。
當然,《 Made In India》中所謂的“印度制造”包裝的痕跡太重,我們需要學習的也并不是男主如何事業愛情雙豐收,而是男主對于制造業發自內心的熱愛和“尊重”:制造業,是一個需要代際傳承的物種。
在此,我們就可以回答上文所提出的問題:“中國制造怎么了?”
在肉眼可見的長足發展中,中國制造的高端戰力在極力追趕歐美,低端戰場卻已然失去了創造力。
在文化輸出上的孱弱,決定了同樣從流水線上走下來的中國制造無法和歐美媲美,畢竟人家也算是“留洋歸來”,在價格上我們又不具備和別人競爭的優勢,畢竟人家連月亮都特別圓?
在這里我們就需要更多有創意、有文化的輸出,在文化內涵上PK歐美的“四不像”產品,這樣才可能彌補中國制造那道被撕裂的“傷痕”。
— END —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