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叮咚買菜”:一個認真賣菜的品牌,忙著發展“花鳥市場”副業?
今年520前,叮咚買菜的“相守蟹”火了。
但它出道的身份可不僅僅是“做飯食材”了,而是年輕人的“快樂搭子”。
有人看螃蟹吃播,迷上了它“嗦鉗子”的標志性動作;有人疊起了養寵buff,將它視為自家小貓小狗“隔墻相望”的迷你動物園or電視機;更有甚者打起了“養成系”副本,魚缸、爬梯、水池、躲避屋一頓造景,只求一個蟹生長久。
18.8元兩只的小小螃蟹,為什么會被大家爭搶斷貨?這種看似“冷門”的選品思路,究竟從何而來?
帶著種種好奇,我們聯系到了叮咚買菜的選品團隊,圍繞項目始末展開細致對談。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才發現叮咚買菜和「花鳥魚蟲市場」之間的破次元感已經next level了。
在“隨時隨地發現新瘋點”的營銷圈,叮咚買菜推出新品“相守蟹”,很容易讓大家覺得它是在一時興起地“整活”,畢竟前有“年輕人養芒狗”、后有“年輕人遛紙狗”,大眾精神狀態已然成為品牌營銷的風向標。
但實際上,叮咚買菜這次賣起“相守螃蟹”,首先有一個很客觀、也很普通的背景——5月蟹類生鮮產品青黃不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淡季”。
根據團隊內部的討論,“鮮活蟹類只有還處在早期嘗鮮階段的六月黃等,我們選品開發人員就想到在普通蟹類產品的基礎上打開思路,尋找到相守蟹(學名相手蟹)這樣一款雖本身是食材,但又可愛、好養的螃蟹品種”。
但光有選品還不夠,要怎么切中消費者需求,讓用戶玩起來?在問答中,我們發現叮咚買菜的解題方式也很清晰——找到以產品為載體的情緒價值,然后讓這種情緒在平臺資源整合、承接中實實在在地落地。
可以說,在情緒價值的加持下,“相守蟹”這一看似小眾的選品,不僅“理由正當”地跳出了基礎的食物屬性,化身新生代“缸寵”,還成功補位了淡季蟹類貨品的單一問題。
而在這個過程中,叮咚買菜對用戶反饋的動態追隨,顯然也給品牌溝通錦上添花了一筆。
有關注的朋友應該知道,這種有“情緒”的產品,叮咚買菜上線的不僅有相守蟹,之前其實也有甲魚蛋、白玉蝸牛等類似的商品。
而對于這一次的出圈,用叮咚買菜團隊的原話說就是:“想到會引發話題,但沒想到會真的出圈,尤其是在養貓養寵一族里產生那么大的反響”。
從這個角度看,品牌背后其實是有通過這種新奇產品,為餐桌場景、家常生活場景做補充和發散的“預設”在。
特別是串聯之前的系列“新奇特”選品一起看,叮咚買菜想要打破大家印象中主要用來買食材的品牌認知,可以是既好吃又好玩的生活場景、也可以是“花鳥魚蟲市場”的心思,坦然顯露。
在講究“賽道細分”的時代,大家都習慣了不同平臺對應不同需求、篩選不同好物需要有不同的標準,但當“節外生枝”的創意凌駕于“有用、實效”之上,也有可能帶來意外的驚喜體驗。情緒價值需求空前,就是典型例子。
叮咚賣菜這種在“生鮮”和“寵物”之間選擇了相守蟹的反向思路,看似有點不務正業,但站在品牌溝通的視角,確實是完成了和用戶情緒的共振,也把抽象品牌和具體生活的破次元感演繹到極致。
寫在最后:
在和叮咚買菜選品團隊的提問溝通中,有兩個詞高頻出現。
一個是“情緒價值”。相比于“閉門造車”,被用戶視為“線上超市、線上菜場”角色的叮咚買菜,想要補回區別于實體店環境購物的“體驗”一環,少不了對用戶情緒發酵的洞察。
另一個是“生活場景”。叮咚買菜本身是以“吃”的場景為主,但“美食”這個元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往往又是緊密相連,因此品牌不囤于“讓用戶吃得更好”的層面,而主動去結合生活樂趣和陪伴情緒,將美食式解決方案線索般穿插于生活方式之中,確實是上策。
這兩個關鍵詞,幫我們還原了叮咚買菜從“春菜”到“相守蟹”的一系列獵奇選品的來龍去脈,也直指選品觀“獵奇”的本質:
——內核始終是“從情緒洞察出發”。細節和形式可以是新工具,但少不了對消費者的真實情緒做出感應與反饋。
——優勢始終是“把供應鏈發揮到最優”。特色商品開發思路和供應鏈能力的呼應,才能真正讓差異化打出話題,也傳出口碑。
這種把選品閉環落地到每個節點的精準,又何嘗不是一種品牌記憶點的錘煉。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