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舍基——專訪實錄
Q:我們知道您寫了很多書,也是比較早接觸中國互聯網的人。請問您當初接觸中國互聯網的契機,您是怎么看目前的中國互聯網發展情況的?因為目前中國互聯網出現了很多信息比較嘈雜的環境,互聯網的生態環境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有一些虛假的信息出現在網絡上,或者做一些夸大的廣告。國外是不是有類似的情況?不知道您對這方面有沒有一些建議,或者在國外是怎么處理這種互聯網環境的監管的?
A:現在人們越來越有強烈的意識去和別人互聯、連接,而且現在應用包括科技,也使這一切變成可能。比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在美國加利福尼亞,人們馬上就知道了汶川地震這個消息。就是因為現在這種科技。中國的人發出消息,加利福尼亞的人馬上就知道了。
還有文化,文化的傳播和全球化,比應用的全球化速度會更快,來勢更猛。比如最近特別火的冰桶挑戰,從美國開始,馬上風靡全球。現在美國人也開始用微信。還有鳥叔,就是這種文化現象,它的傳播速度比互聯網應用或者手機應用更快。
任何新技術的產生或者變革,都會帶來很大的變革。我對中國具體有什么問題,也不是太了解。但如果一個公司想生存下來,必須適應這個趨勢,去應對這些變化。比如雅虎,以前是以一家互聯網媒體公司起家,但是后來沒有更新的動作,一直堅持自己媒體起家這方面,所以后來業務上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是亞馬遜是從書店起家,適應互聯網的變革,變成了一家網上書店,后來變成了一家網上商城,所以做得很成功。對中國企業來說,適應新的變化、新的變革,這是更重要的。這是他能在互聯網行業生存下來的秘笈之一。
包括百度和騰訊,這種大的公司如果以后想生存,他們也必須面對這些新的挑戰,去找到新的解決辦法。
Q:“分享”這個概念具體到產品上,中國這兩年兩個產品—新浪微博,微信,目前微信用戶活躍度遠遠高于新浪微博。兩個產品形態,關于“分享”,是什么樣的原因導致這兩款產品目前市場用戶活躍度的不同?未來這兩種形態將是一個什么樣的走向?
A:微博和微信,就像Facebook和推特一樣,推特更像微博。他之所以用戶活躍度低的原因之一,就是他用戶之間的對話、聊天可能不是太方便,或者更困難。而微信比微博有更多不同的產品或者內置的功能。包括微信上有公眾帳號,微信用戶跟公眾帳號的互動、對話,也比在微博上跟官方帳號對話、互動更方便。所以這就是為什么微信用戶活躍度現在比微博高得多。
預測未來是很困難的。舊經驗來看,一家公司在一段時間內成功,不代表你以后一直可以成功。比如說Google,是一直成功到現在,但是雅虎一開始非常成功,我是指搜索這方面。Google也是做搜索,雅虎開始也是做搜索,雅虎開始搜索很好,但是后來不好了,被Google超過了。還有比如Facebook,每個國家都有類似Facebook的網站,比如巴西、印度,都有。但后來還是Facebook最后統治了這個領域。
就新浪微博和微信來講,這兩家公司,不可能說以后完全就是一家把另外一家吃掉,這家就消失。他們會同時存在,但也不會一樣成功,肯定是一大一小。可能以后微信朝這個方向發展,微博朝那個方向發展,他們會針對不同的客戶。這是未來微博、微信發展可能的方向。
Q:微博、微信滿足了社交產品體驗用戶的交流需求,其實對公司來說,此類產品也面臨一個商業化的問題。包括中國,微博、微信兩個產品在商業化道路上目前為止都不算太成功。不知道美國是什么樣的情況?對這方面您有什么樣的看法?
A:在互聯網方面,很多非常受歡迎的產品商業化的過程都是很慢的,或者一開始都經歷了很長時間,或者很多年的虧損,然后才慢慢實現了盈利或者是找到盈利模式。比如說Google,一直就是靠風險投資在支撐他,一直做搜索,到最后他做出來,找到了盈利模式,就是Google搜索廣告。還有Facebook,也是歷經很多年的虧損,才找到了盈利模式,他的盈利模式就是Social。微博、微信一樣,可能開始用戶增長速度會超過收入的增長速度。用戶的增加可能會非常快,但是商業盈利肯定是一步一步起來的。
Q:您怎么看待傳統媒體未來的發展態勢?因為現在自媒體時代,這些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很大。
A:傳統媒體也分很多種。比如電視、報紙、雜志。可能以后他們命運是不一樣的。比如現在美國很多報紙、雜志社已經倒閉了,就是因為人們在網上看新聞非常方便。對電視來說,他的挑戰可能不像報紙那么大。當然,也是有挑戰的。畢竟在網上做廣告,比在傳統媒體上做廣告效率可能更高一點。所以媒體還是要分媒體去看,是電視、雜志還是廣播,他們的命運可能不一樣。這就要看營銷產業會帶來什么,怎么去挑戰這些傳統產品。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