艷遇包豪斯
4月1日,除了愚人之外有著太多特殊的含義。
但1919年4月1日對于現代工業設計史卻是“非同凡想”的一天:那一天,一批杰出的藝術家和設計師接手創建于1860年的大公爵薩克森美術學校,以包豪斯之名在德國魏瑪市成立“公立包豪斯學校”,企圖進一步調和藝術和技術的對立性。
它雖然只有14歲,但卻進一步奠定了德國設計的精神內核,并深刻的影響了北歐宜家、日本無印良品以及美國蘋果。
我們知道工業設計起源于英國工業革命,至今已有250多年歷史;德國的設計史也有將近150多年,但在設計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卻非至今誕生“100周年”的包豪斯莫屬。
我們在前文《工業設計簡史:從文藝復興到后現代主義》中就已經提到過:
“包豪斯”一詞是格羅皮烏斯(格羅佩斯)創造出來的,是德語Bauhaus的譯音,由德語Hausbau(房屋建筑)一詞倒置而成。
除此之外,包豪斯的成立意義非凡:
它標志著現代設計教育的誕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現代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對世界現代設計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19年3月20日,格羅庇烏斯發表包豪斯:
“...建立一個新的設計師組織,在這個組織里面絕對沒有那種足以使工藝技師與藝術家之間樹立起自大障壁的職業階級觀念。同時將我們創造出一棟將建筑、雕刻、繪畫結合而成三位一體的新的未來殿堂,并用千百萬藝術工作者的雙手將之矗立在云霄高處...”,展現了包浩斯教育的崇高理想與目標。
包豪斯的目的是成為結合建筑、工藝、與藝術的學校,按照格羅庇烏斯的理想,現代設計教育必須結合藝術與技術,將藝術家、工匠與工業之間的界線抹除,方能提升德國的工業水平。
短短的14年里,包豪斯先后3遷校址魏瑪、德紹、柏林,也因此有了三個非常不同的發展階段:
①
魏瑪時期
1919-1925
格羅庇烏斯的理想主義
▽
起初格羅庇烏斯只聘任了三位新教授:美國畫家利奧尼·費寧格、瑞士畫家約翰·伊登(1922年被勸離)以及德國雕刻家格哈德·馬克思,與格羅庇烏斯一起組成“夢幻組合”,后來陸續有瑞士表現主義畫家保羅·克利(自1920年起),奧斯卡·施萊默(自1921年起),俄國表現主義畫家瓦西里·康定斯基(自1922年起)與匈牙利構成主義藝術家拉士羅·摩荷里·納吉(自1923年起)的加入。
由于當時理論派和技術流長期分野,因此包豪斯在前幾年都采雙軌教學;由教導藝術形式、色彩、繪畫的“形態教師”(Form meister)與傳授技術、手工藝、材料的“技術教師”(Handwerks meister)共同教授。
然而,由于形態教師與技術教師教育方向和影響力、待遇差別等不同,包豪斯很長一段時間都處在兩派教職員分裂的情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約翰·伊登的個人直覺式、神秘主義教學與格羅庇烏斯理想中的“集體創作”大相逕庭,直到康定斯基借由他的科學理論課程才讓教學重新走上軌道;在克利、康定斯基與納吉的教學努力下,包豪斯風格逐漸走向理性主義與構成主義。
②
德紹時期
1925-1932
漢納斯梅耶的共產主義
▽
1925年包豪斯遷址德紹,結束了魏瑪時期混亂的雙規教學,格羅庇烏斯開始了包豪斯的精神建設。
為了建立起現代設計理論基礎與介紹現代美學思想與成就,格羅庇烏斯與納吉擔任編輯,聘請包豪斯教授與具領導地位的建筑師與藝術家共同撰寫,出版了一套規模宏大的設計理論叢書“包豪斯叢書(Bauhaus Books)”。
1926年12月4日,由格羅庇烏斯親自設計的包豪斯德紹校舍全面落成;并于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1928年4月1日,格羅庇烏斯辭去領導人職務,并推薦梅耶成為新的領導人。
在梅耶的領導下,包豪斯終于有了第一筆的盈收;然而梅耶的極左派、泛政治化與反藝術立場,他積極鼓吹學生參與政治活動、宣揚共產主義思想;使他開始與教職員、德紹政府的關系惡化,布魯耶、拜耶、納吉相繼辭職;包豪斯的社會地位岌岌可危。
1930年6月,在政府與輿論的壓力下,格羅庇烏斯逼迫梅耶辭去校長職務;并邀請公正客觀、立場中立的密斯凡德羅接手、挽救包豪斯的聲譽。
1931年納粹在德紹大選獲勝,包豪斯在納粹主義下被認定為“非德國的”事物,而下令關閉學校,密斯凡德羅于1932年10月關閉德紹包豪斯,帶領包豪斯師生前往柏林。
③
柏林時期
1932-1933
密斯凡德羅的實用主義
▽
1932年,包豪斯遷至柏林的史得可立茲一處廢棄電話工廠繼續教學;由于經濟陷入困境,只能依靠包豪斯本身的設計專利費用、魏瑪政府答應支付至1935年的經費和師生們的作品收入來維持教職員的薪資。
密斯凡德羅上任后的第一個動作就是終止學校內所有政治運動,并積極推動建筑教育研究,才使教學逐漸上軌道,然其方向已轉變為機能主義,課程也與原先的包豪斯大不相同。
在包豪斯的設計理論之上,密斯凡德羅提倡“少即是多( less is more )”。
1933年1月,納粹政府取得國家政權,4月德國文化部下令關閉包豪斯,4月11日師生被蓋世太保強制驅離并占領學校,密斯凡德羅多方奔走交涉未果;8月10日,密斯凡德羅以經濟困難為由,宣布包豪斯永久解散。
14年間,30多位老師,全部在冊的學生總數不超過1250人,最終在包豪斯畢業的學生不過900多人。
至此,包豪斯成為絕唱。
從左至右分別是:Josef Albers、Hinnerk Scheper、 Georg Muche、 László Moholy-Nagy、Herbert Bayer、Joost Schmidt、Walter Gropius、 Marcel Breuer、Vassily Kandinsky、Paul Klee、Lyonel Feininger、 Gunta St?lzl、 Oskar Schlemmer
魏瑪時期包豪斯最大的困境是藝術和技術的撕裂,幸好格羅庇烏斯快刀斬亂麻,用科學理論消除了神秘主義的副作用;
德紹時期包豪斯雖然走出了雙規教學的二元對立,探索出一條理論結合實際的教學模式,但卻輕易陷入了政治主張的漩渦;
柏林時期雖然在極力擺脫包豪斯的政治包袱,積極向實用主義靠攏,但此刻的包豪斯已經沒有了進取之心,連活著都不被允許。
但包豪斯卻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教學系統,它的價值在于它開啟了現代設計教育的序幕,更是集中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設計大師。
包豪斯隕落之后,如阿爾伯斯、格羅庇烏斯、密斯凡德羅和納吉先后流亡至美國;阿爾伯斯(最開始是學生,后來留學任教)1933年離開德國前往黑山學院任教、格羅庇烏斯1937年赴美國任哈佛大學建筑系主任、密斯凡德羅1937年赴美任教于伊利諾伊理工學院、納吉1937年前往美國芝加哥創立新包豪斯,即芝加哥設計學院前身。
可以說,包豪斯對于美國設計教育的影響是“深入骨髓”的。
二戰結束后,德國重新從美國召回格羅庇烏斯,以包豪斯理念和體系為主體創辦了“后包豪斯”學校-----烏爾姆設計學院;從此,現代主義運動又重新開始,但重啟之后的包豪斯與柯布西耶(和格羅皮烏斯、密斯凡德羅一起都是彼得貝倫斯的學生)的精英主義、風格派的抽象功能主義、未來主義、極簡主義、超現實主義、后現代主義等站在一起,已經沒有了“會當凌絕頂”的氣魄。
但無法否認的是,在包豪斯之后出現的未來主義、極簡主義、超現實主義、后現代主義等風格,它們都是在包豪斯構建的現代設計體系之上衍生的。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包豪斯搭建了藝術和技術之間的那道“橋梁”,并讓它們達到了技術和藝術、形式和功能上的“完美統一”。
當然,考慮到格羅庇烏斯青年時代致力于德意志制造同盟、師從于同盟的首席建筑師彼得貝倫斯;其宗旨“向死的機械產品注入靈魂”相比于后者的“通過藝術、工業和手工藝的結合,提高德國設計水平”無異于更“青之于藍”。
換一個角度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包豪斯的偶然和必然;正是工業革命提供的爆炸性機器生產力帶來了技術和藝術的脫節;生產力的大躍進使得產品的設計力跟不上時代,導致他們開始掀起工藝美術運動,但源起于英國的這場設計改良運動(復興傳統手工藝)傳到歐美之后有了變種,人們開始新藝術運動(倡導藝術家從事產品設計)。
這兩次運動雖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技術和藝術對立的矛盾,但卻給英國和法國的產品帶來了龐大的生命力;為了使德國商品能夠在國際市場上與英國抗衡,德國的企業家、藝術家和技術人員1907年組成了全國性的組織──德意志制造同盟,目的在提高工業制品質量以達到國際水平;在國策的引導下,德國工業水準有了長足的發展。
12年后,從德意志制造同盟“畢業”的格羅庇烏斯創立包豪斯,在制造同盟調和藝術和技術矛盾的基礎上企圖臻至完美。
14年后,包豪斯因為政治傾向勒令取締,也從此把“現代設計教育”的火種從美國抵達全世界。
而這之后,包豪斯在全世界擁有著無數的門徒,而這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北歐宜家、日本無印良品和美國蘋果。
無印良品繼承了包豪斯的“精”——性冷淡,功能和形態的高度統一符合現代人對“簡約”的追求。
宜家繼承了包豪斯的“氣”——北歐風,內容和服務的高度糅合符合現代人對“漂流文化”的理解。
蘋果繼承了包豪斯的“神”——極簡主義,體驗和細節的高度專注符合現代人對“優越感”的執著。
趁包豪斯百年校慶之日,你不準備為這個美好的世界獻上祝福嗎?
素材:@icecream創意微播報《設計人不可不知的包豪斯 》
— END —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