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大熊貓的謠言滿天飛,誰是真愛誰在傷害
作者 | 郭鴻云
編輯 | 李怡
最近,有關大熊貓的各種辟謠信息層出不窮。
在頂流大熊貓“福寶”正式展出前,有關其在熊貓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受到“虐待”,居住環境差,被非工作人員進入內舍觸摸、投喂、拍攝視頻等各類消息滿天飛。
后雖有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發布官方消息辟謠,并根據計劃于6月12日開啟了“福寶”歸國后首次公開亮相的全球直播,但透過直播視頻認為“福寶”過得不好的質疑聲仍有存在,“吐槽”其生活場地小,毛色不如此前白等。
后又發生游客掉落鏡頭蓋被“福寶”撿到啃食的意外情況,雖未對“福寶”造成實質性傷害,但園區管理存在安全隱患的質疑又再次出現,不斷有網友透過公開視頻指出可能危害“福寶”的各種隱患。
不僅僅是“福寶”,每一只被圈養,有名字的大熊貓都深受國人喜愛,有關大熊貓的棲息環境和保護,也牽動著眾多網友的心。但相較于能被公眾看到的圈養大熊貓之外,更多的是自由自在生活在棲息地內的野生大熊貓。
事實上,作為中國特有物種,國家對大熊貓的保護一直在不斷加碼,特別是在2021年正式成立大熊貓國家公園之后,保護大熊貓棲息地和種群發展更是成為第一要務,基于生存環境保護之下的生態旅游發展則是在重重限制和監管之下逐步摸索進行。相較于其他國家,中國對于自然保護和野生動物的保護力度要遠遠大于生態旅游開發。
01
有網友在社交平臺分享了自己獨特的回憶,一張懷抱大熊貓的合影。曾幾何時,游客還是有機會跟憨憨可愛的大熊貓“親密”接觸,合影留念的。以網友分享的照片背景為例,她懷抱大熊貓合影的時間大概在2011年左右。
后因種種原因,喜愛大熊貓的游客越來越多,近距離接觸大熊貓的所有項目被叫停。
2018年10月份,四川省林業廳向川內各大熊貓圈養單位發出通知,各大熊貓圈養單位必須盡快建立近距離接觸大熊貓的內部審查和監督管理機制,嚴禁組織開展投喂、合影等商業性近距離接觸人工圈養大熊貓活動,也不得以“志愿者”之名,行商業性近距離接觸人工圈養大熊貓之實。
自此之后,大眾游客想要近距離接觸大熊貓的可能性幾乎就沒有了,文明觀看大熊貓的行為規范也在不斷的細化完善,約定不能投食、攜帶寵物、喧嘩、拍打玻璃、向圈舍拋物、潑水等,對于違規游客,被園區“拉黑”終身禁入的也不在少數。
且相較于圈養大熊貓,中國野生大熊貓的種群更為龐大,根據國家林草局今年初發布的最新數據,全國大熊貓野外種群總量已增長至近1900只;截至去年年底,全球大熊貓圈養種群數量為728只。且早在2016年,我國大熊貓已經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由“瀕?!备臑椤耙孜!?。
數量的增長并沒有讓我國對大熊貓的保護工作放松警惕,反而更進一步升級。2021年10月12日,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上,中國正式宣布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其中大熊貓國家公園就是專門針對大熊貓的保護項目。
根據公開信息顯示,大熊貓國家公園由四川省岷山片區、四川省邛崍山-大相嶺片區、陜西省秦嶺片區、甘肅省白水江片區組成,規劃面積達27134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72.07%,是野生大熊貓集中分布區和主要繁衍棲息地,保護了全國7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打通了13個大熊貓區域的種群生態廊道。
來源于網絡
而在設立大熊貓國家公園之后,對于所設區域內的開發活動更是被嚴格監管,以最主要的大熊貓棲息地四川省為例,其已經正式發布《關于禁止在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核心區和一般控制區內未開放未開發區域開展戶外徒步和穿越探險活動的公告》。
根據公告要求,未經批準進入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內未開放未開發區域開展非法的戶外徒步、觀光旅游、登山滑雪、野炊露營、穿越探險或其他人為活動的單位或個人,將被處以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
官方發布的《四川省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條例》也嚴格規定,核心保護區內禁止人為活動,特殊情況中不包含生態旅游行為;一般控制區內同樣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但自然教育、生態旅游、生態體驗、文化展示等活動及其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是被允許的。
其中發展與共享部分第四十二條提到,管理機構應當在一般控制區內科學合理劃定自然教育、生態科普、森林康養、休閑度假、野生動植物觀賞等活動的區域、線路,建設科研科普、自然教育、生態體驗等基地,為社會提供生態產品和公共服務。
這也意味著,觀賞大熊貓依然有可能成為成熟的旅游項目,不過觀賞方式方法,能夠接觸的距離和形式,目前并沒有特別明晰和成熟的產品被推廣到市場,更多還是包含大熊貓元素常規觀賞方式下的的線路產品,未來還有沒有可能近距離接觸大熊貓,也還是個未知數。
02
提及野生動物觀光旅游,最具代表性,也最能夠親密接觸野生動物的當屬于非洲。每年動物大遷徙以及動物追蹤之旅都吸引了數以萬計的中國游客前往旅行。
以南非為例,南非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也是較早建立國家公園體系的國家之一,擁有24個國家公園,總面積占國土面積的3.5%,涵蓋野生動物保護、濕地保護、海洋保護、森林生態保護等類型。
較為知名的如克魯格國家公園、好望角自然保護區、桌山國家公園、企鵝灘保護區等,在這些保護區內,不僅多樣性野生動物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為游客也能夠有機會近距離看到各種野生動物,成為了南非旅游最特色標簽之一。
比如克魯格國家公園,作為南非最大的野生動物園,管轄區域內分布著大象、獅子、犀牛、羚羊、長頸鹿、獵豹等,在保護自然生態與野生動物棲息的基礎上,這里也允許旅游觀光活動。不僅可以自駕,還可以住宿過夜,有充足的時間可以追蹤觀賞野生動物。
據不完全統計,克魯格國家公園內有16個宿營地,游客既可在此短暫休整用餐,也可長期居住,游客可以通過自駕車或者公園內帶向導的游覽車近距離觀看野生動物,公園內的游覽車并沒有玻璃阻隔,體驗感上,游客肉眼看到的動物會更加真切和沉浸。
但游客也需要遵守園區內的游覽規定,不能擅自下車挑逗動物,違反規定不僅會遭到驅逐出園的處罰,還會被列上黑名單,在未來幾年失去再次進入克魯格國家公園的權利。
這樣的野生動物追蹤形式,不僅深受游客的喜愛,可以體驗到頂級的野奢產品,對于國家公園管理方來說,也可以更好的實現收益,用于更急需資金的野生動物保護工作。
動物追蹤之旅也不僅僅是在南非,非洲其他國家也都發展的較為成熟,肯尼亞、坦桑尼亞等國家可以觀賞的動物大遷徙也更加震撼人心。追蹤野生動物的旅游擁有一個專業名詞“Safari”,以前專指狩獵旅行,如今隨著環保和動物保護觀念的進步,演化成為野生動物的觀賞與攝影。
有研究數據證明,適度的觀光開發對于提升動物保護的積極性也有顯著成效,還是以南非為例,其保護區為游客提供野生動物觀光、荒野體驗、宿營等服務賺取的利潤是經營農場時的3倍至5倍。
基于不同國情,在南非也有很多私人野生動物保護區,但不論是私人還是國家公園,對于自然生態和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都是第一位。相較而言,私人野生動物保護區可以商業化操作的空間則更大。
以聞旅此前在開普敦體驗過的拉奎拉私人自然保護度假村(Aquila Private Game Reserve & Spa)為例,該保護區距離開普敦僅2小時車程,位于西開普省的朗格貝格和奧特尼夸山脈之間,保護區內棲息著獅子、長頸鹿、犀牛、河馬、大象等不同種類野生動物,游客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和需求來預訂半天、一天和過夜的Safari之旅,不同類別產品價格也都多有差異,而且不僅可以坐車游覽,還可以選擇四輪摩托、騎馬等形式。
就在不久前,2024年非洲INDABA旅游展在南非德班舉辦,期間南非旅游部長帕特里夏·德利萊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透露,2024年一季度南非入境游客總數為240萬人次,其中亞洲地區游客數量同比增長25.4%,而中國市場是增速最快的市場之一。這也說明,近距離觀賞野生動物的旅行體驗對于中國游客的吸引力在持續提升。
03
相較于南非等國外國家公園的建設發展經驗,既有值得借鑒之處,也有需要堅守的中國國家公園發展原則。
就在不久前,國家林草原局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發展中心印發《中國國家公園文化傳播工作方案(2024—2026年)》,其中明確提到了推動傳播生態保護第一、國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中國國家公園理念,積極培育國家公園文化品牌和傳播體系。
這也意味著,中國國家公園建設必然會是以保護為第一要務。不僅僅是涉及大熊貓保護,就在今年5月,三江源國家公園治多管理處資源環境執法局也已經發布相關公告,明確表示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區禁止開展旅游、探險、穿越等活動,一切組織或個人未經許可不得擅自進入。
而嚴格保護管理之下,一些有益形式還是值得中國國家公園后續發展借鑒參考,比如南非設立每年9月第二周為“國家公園周”,向公眾免費開放國家公園,展示國家公園的優越環境,鼓勵民眾將國家公園作為度假目的地,增強保護動物意識,普及動物保護知識。
而涉及到特別的動物保護,也可以擁有更靈活的方式。還是以南非的企鵝灘為例,這里生活著非洲特有的企鵝種類,成年后身高只有60厘米至70厘米,自1982年被發現后,被當地居民自發保護起來,后被政府納入到開普敦桌山國家公園內,不僅成立了專門的保護區供企鵝繁殖,還在斜坡上乃至海邊房屋的附近花園里為企鵝筑巢。
人們得以近距離觀察這些企鵝,也是基于觀景臺的設立,管理方用木板搭建了一條長長的走廊,深入到企鵝們棲息的海灘,讓游客近距離觀賞企鵝,并盡量避免打擾企鵝產卵和休息。而觀景棧道架空在沙灘上,企鵝無論是出海游泳、沖浪嬉戲或是覓食歸巢,都可以毫無障礙地從游客腳下的中空部分穿過。
目前中國觀賞大熊貓還是以圈養熊貓為主,室內區域有玻璃圍擋,室外則是遠距離圍觀,這也是由于國情決定的。如以南非企鵝灘那樣以適當方式與允許游客們近距離觀看大熊貓,龐大的游客量以及現階段游客素質參差不齊,很難保證不會出現危害大熊貓的行為,風險極為不可控,這也是為什么近距離接觸人工圈養大熊貓活動被禁止的原因之一。
而在互聯網傳播更為發達的現在,喜愛熊貓的“貓粉”對于大熊貓的關注和引流能力無疑是確保大熊貓被更好保護的強有力監督,但也讓涉及大熊貓合理合法符合大眾期待的各類相關活動變得更具挑戰。
比如近期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集中辟謠的幾類消息, “大熊貓送給外國做黑實驗”、“旅外大熊貓生活條件差”,藏匿、虐待“美香”一家、“美香”被定期抽血抽骨髓、“美香”“添添”監控查看中外有別以及“林惠”是被毆打致死、“爽爽”被安排做生化實驗等,屢屢把相關大熊貓基地和管理方送上熱搜,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更是“辟謠跑斷腿”。
并表示針對此類行為,熊貓中心已報警處理,并提醒廣大網友,罔顧事實、造謠、傳謠、網暴均需承擔法律責任。
可以想象,如果是將大熊貓納入到相關旅行產品,相關游客可以近距離接觸,會遭遇的謠言將會更多,未來大熊貓國家公園具備條件或者計劃展開商業化探索時,面臨的網絡輿情挑戰也會更猛烈。
但也有專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國家公園內自然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的巨系統,既是本地居民的生存家園,也是各類動植物的生長樂土,在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中要突出“生態為民”“生態共富”的價值導向。根據市場供需關系,實現旅游項目的科學化、合理化,探索特許經營權制度,促使生態旅游滿足國家公園保護目標和公眾需求,也會是未來的大趨勢。
但不論如何,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之態建立國家公園與生態旅游的紐帶,才能真正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也才能實現野生動植物保護與人類旅游活動的和諧發展,旅游也永遠都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
此次“福寶”事件也值得進一步思考,來自網友的輿論監督沒有錯,如何更加開放的發布大熊貓保護信息、普及大熊貓保護知識,是眼下相關機構需要不斷去探索加強的,畢竟只有及時有效的官方信息才是打擊謠言最有效的“武器”,更多人了解和知曉大熊貓的相關科普知識,才不會讓無厘頭的謠言有擴散的機會。
圖片來源于攝圖網和網絡截圖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