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大廠的年輕人,后悔沒早點走
“老師,我拿到那家公司的offer了,能進去太幸運了。”2020年我碩士畢業,系里大部分同學成了老師、公務員、博士,只有我這個“異端”一頭扎進了互聯網。那時的我不喜歡一眼望到頭的安逸生活,喜歡挑戰、喜歡做有意思的事,一度認為互聯網是最適合我的工作。
現實給了我兩個大嘴巴子。
凌晨的工作消息、日均12小時的工時、述職時委屈落淚的同事……現實和我對這份工作的預期完全不同,這也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2年3個月后我離開公司,并離開了互聯網行業。離職前我問X2(上級的上級)主管,“拋開上下級關系,現在的工作和生活你覺得快樂嗎?”他的答案我已經不記得,但我聽到了自己心里的聲音——不快樂。
互聯網大廠最大的吸引力應該是薪資水平。以校招生為例,20k、30k的月薪對于大廠開發崗來說是所謂的“白菜價”,更不要說各個公司普遍15薪、16薪甚至18薪;就算你畢業于哲學系、歷史系、中文系或任何聽起來沒什么“錢途”的專業,也能在畢業時拿到二十萬以上的年包。早些年,很多家庭不富裕的“小鎮做題家”在大廠拼出一線城市的房子、車子,這是這個行業散發著誘人味道的一面。
但所有命運的饋贈都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大廠的另一面是什么樣呢?很多人進去一年就能收獲乳腺結節、甲狀腺增生;多干幾年有概率從頸椎病、腰間盤突出、高血壓、低血壓、抑郁癥、心臟病里隨機抽取一個;有孩子的只能在晚上和孩子視頻一會,等下班到家孩子早都睡了;別人可以踏著夕陽下班,大廠人到家后收拾收拾一看表半夜十二點了,報復性熬夜后大早上再爬起來擠地鐵去公司,剛一坐下發現日程表上被call了一堆會……
每個人的運氣不同,每個人的感知力也不同。關于我的描述,你可能有相反意見,但我要說這些事就真實發生在很多大廠員工身上。
最近幾年我經??吹揭粋€詞叫WLB:虛假的Work life balance,工作與生活平衡;真實的Work life balance,工作并且活著。
大廠就像一個有AB兩面的矛盾體,高薪是真的、機會是真的,壓力是真的、累也是真的。拉鉤《2024一線城市數字科技人才遷徙洞察報告》顯示,“66%受訪一線城市數字科技人才因工作壓力大想逃離”“近七成受訪數字科技人才對未來的期望是有穩定的工作”。
當年輕人心中的天平開始傾斜,很多人選擇離開。離開會更好嗎?沒有人可以下定論。但至少,他們在離開后各自奔赴了充滿更多可能性的人生。
高學歷就一定要多賺錢嗎?
不!人生是自由探索的游戲
上個月我去北京出差,剛好有機會和木木聊聊。我們約在星巴克,她扎著高馬尾、背著迪士尼的雪莉玫包包腳步輕快地走向我,臉上寫著四個字——青春無敵。很難想象,這樣一個青春活力、眼睛亮晶晶的姑娘,曾在公司崩潰到哭了一次又一次。
TOP2大學畢業的她自律、堅韌且性格穩定,2022年畢業放棄了多個不錯的offer,選擇成為北京某互聯網大廠的一名運營。清華北大的出身固然光鮮,但在五步一個985本碩、十步一個清北復交的大廠,名校身份只是門檻而不是光環。
木木入職時恰逢組織架構變動,一個大組一分為二,原本的主管被調走,空降了兩個新老板。理論上剛剛畢業的木木應該配有一個導師,導師帶著她做項目。但因為團隊調整,原本指派給她的導師從原本帶五個人的虛線Leader降為基層員工,這個在公司干了5年的老員工還沒來得及教木木什么就提桶跑路,木木成了沒人帶的孩子。隨著組織架構的變化,團隊策略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新老板提出了一個新項目,有經驗的員工被調去做這個優先級最高的“重要項目”,成為“時代眼淚”的項目被塞給了木木。
沒人帶,自己一個人做之前兩個人做的項目,還是新老板不在意的項目。木木的心里下了一百場雨。當時很多親戚朋友說,木木不愧是名校高材生,在大公司上班,剛畢業就薪資過萬。
真正的苦只有木木自己知道。
“我當時被工作搞得特別容易哭,不知道為什么有那么大的壓力,在公司哭過好幾次,后來才明白那是壓榨?!?/p>
2022年年末疫情政策發生變化,大家陸續感染新冠,木木也不例外。她躺在床上腦袋燒得暈乎乎的,卻在難得的閑暇里找回了自由思考的機會。病假第三天木木的嗓子好像有小刀排隊通過,渾身上下都在隱隱作痛。
正難受著手機響了,上級發來一條消息:周五和大老板匯報,項目復盤方案寫得怎么樣了,明天能交嗎?
如果說這條消息之前木木只是初步有離職打算,這一刻,木木徹底決定離開。這份工作可能適合別人,但她確信這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她有了新的目標,出國留學再給自己一次選擇機會。
木木給自己放了幾個月的假,旅行、做志愿者以及備考雅思。離職后的木木發現,人生不是線性游戲而是自由探索的游戲,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放棄很多年輕人擠破頭的大廠,放棄薪資相對誘人的互聯網行業,木木并不后悔。社會對高學歷的人有一種奇怪的預期,都這個學歷了不去好公司嗎?這不是屈才嗎?但什么才是好的公司、好的工作呢,“社會對工作和個人價值的評價標準太單一了,不是只有賺錢多、體面才是好工作,每個人對好工作都應該有不一樣的定義,最適合、最開心、最有成就感的才是好工作”。
復盤畢業時的選擇,木木用一句話概括——格局沒有打開。如今格局打開的木木已經拿到海外名校的offer,新的自由探索即將開始。
上一次,剛剛畢業的木木懵懵懂懂進了大廠。這次木木想得很清楚,她要通過留學轉換專業,學習自己感興趣的課程,為從事適合自己個性和追求的的工作做準備。
我和木木說她很幸運,幾個月就及時止損,如果在這行待久了、年紀上去了很難再有這樣的選擇機會。木木認為不是這樣,“世界很廣闊,想干就干,什么時候都不晚”。
是的,只要想改變,即使30歲、40歲也不晚。
996都是奢望的程序員
30歲轉行賣樓梯
在30歲這個關口,阿偉感覺自己寫不動代碼了。
2015年,23歲的阿偉大學畢業,計算機科學專業畢業的他沒有太多猶豫就成了一名程序員。多種因素使然,剛剛畢業的阿偉并沒有擠進頭部大廠?!翱赡芤驗槲覀儗W校是雙非,我當時的實習經歷也不夠漂亮?!?/p>
“當時很想去大廠,就覺得大廠才是程序員的終點。”直到2020年,阿偉以社招生身份成功入職一家頭部公司。“我知道大廠會很累,但我不是一個不能吃苦的人,那家公司薪資開得很高,股票也沒少給,所以我覺得累也值得”。很多年輕人有這樣的迷之自信,但現實總會打臉。
很快高薪的代價就來了。
“如果真的有996,我會覺得是一種福報,工作日經常加班到半夜,周末也要加班處理Bug,996都是奢望?!?/strong>有一次凌晨兩點下班,阿偉的心臟都在突突,那天他思考了一個非常高深的問題——加班后掛在回家的路上,公司能賠錢嗎?
即使如此,阿偉也沒有得到上級的認可。“你加班再多也是苦勞,不是功勞,新來的校招生比你還能吃苦。”
大廠的氛圍有時很抽象,大家互稱老師、親愛的,看起來親親熱熱,但本質還是帶著冷漠,甚至無情?;鶎訂T工有時會三兩結成搭子,但那也只是同齡人的親近和同為打工人的惺惺相惜,不能從本質上改變什么。比如阿偉隔壁組的女同事大著肚子也要加班到半夜,對工作的投入程度有目共睹,同事經常關心地給她投喂小零嘴。但在產假回來后,她的業務已經被徹底瓜分,甚至工位都被分給了新來的實習生。女同事回來那天,實習生臉上迷茫的表情讓阿偉想笑。
人在無語的時候真的會笑。
“有段時間我突然覺得生活有一種不現實感,我感受不到生活中具體的部分,吃飯只是為了不餓死,下班是為了第二天上班。”此時的阿偉已經不僅僅是無法平衡工作和生活,而是失去了對生活的感知能力。
2022年,阿偉突然心臟不舒服,去醫院也沒檢查出實質病變,醫生只說“要多休息,注意生活節奏”。從醫院出來阿偉下單了運動手環用來監測心跳,阿偉雖然能吃苦但也惜命。
通過手環心跳數據他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一到上班時間心跳就飆上去,一到節假日就恢復正常,甚至午休時間都是正常的。
“保命要緊,這個班不能上了,我還沒結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認識阿偉是在去年房子裝修的時候。樓梯安裝那天家屬神秘兮兮地給我發微信,“你知道樓梯師傅之前是做什么的嗎?他和生意伙伴以前都是程序員!他不是安裝師傅是給自己打工!”
在決心保命的三個月后,阿偉和同是程序員出身的朋友合伙,做起了樓梯生意。他們通過淘寶店和熟人介紹等渠道接單,找工廠訂貨,測量和安裝是自己做。聽他說,我們小區附近很多業主的樓梯是他做的。
我問阿偉,現在收入和之前比怎么樣,阿偉神秘地笑了笑。
“現在要干點體力活,心臟卻沒再難受過,也沒有35歲危機了,心態放松了很多”。
過去35歲是一個人職業發展的黃金期,但現在年輕人在25歲就開始憂慮35歲,這是很多年輕人離開這個行業的原因之一。
35歲干不動了有什么出路?
創業失敗后被國企治愈
小宇離開互聯網行業,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對35歲危機的逃避。
2015年,小宇從東北一所大學畢業,稀里糊涂成了一名產品經理。他只知道這行是做IT的,具體做什么幾乎沒有了解,畢竟那個年代沒有脈脈、??秃托〖t書。
“當時最頭部的大廠是BAT(百度、阿里、騰訊),這三家公司里百度是最牛的”。小宇記得很清楚,當時阿里剛剛喊出“All In 無線”的口號,這個行業遠不像今天這么“時興”。后面BAT進化為“BAT+TMD(頭條、美團、滴滴)”,再后來拼多多強勢崛起成為互聯網大廠中最舍得給錢的一家。這個行業發展的確實很迅猛,很多年輕人跟隨行業發展賺到了第一桶金和很多桶金。
小宇的第一份工作是做會員商城,剛開始工作的他總是努力表現自己,想多學東西。“當時傻傻地覺得工作的前一兩年一定要快速提升自己,但幾年后發現努力也不一定有作用,努力只占成功因素很小的一部分,機遇、眼光、資源等等綜合起來才能成功”。
小宇應該算某種程度的成功,在跳了幾家公司后,他成為了團隊里比較重要的角色。
接下來的路往哪走?當時小宇同期的同事有人在拼多多之類的公司,收入非??捎^但加班非常嚴重。小宇想,這樣的生活可能不是常態,年輕的時候還好,30歲、35歲干不動了又該去哪呢?他到現在還記得,公司有位同事33歲,在公司已經服務了很多年,所有人都認為那次晉升應該有他一個名額。但因為年齡偏大,他沒有獲得那個機會,這其實也是公司趕人的一種方式。
近幾年,35歲危機是互聯網打工人的普遍情緒。當初很多年輕人激情澎湃地邁入互聯網大門,卻沒想到職業生涯這么短暫。35歲危機是否真的存在?我不是很確定。但當某種危機擁有自己的名字后,就好像真實存在了。所以大廠里的年輕人都卯著勁加油干,必須在入職一年后晉升一個職級,再在某個年齡晉升到相對高的職級,否則好像職業生涯就有了缺損。我思考過這個問題,為什么現在互聯網行業的35歲危機這么嚴重,甚至在30歲危機就來了——人太多了。剛剛畢業的新鮮年輕人源源不斷地涌進行業,當崗位對經驗要求沒有那么高的時候,年齡大好像真的成了劣勢。
繞過35歲危機有幾種方法:自己開公司、去外企、考公考編、進國企。
小宇先嘗試了創業,但以失敗告終。進入國企,是小宇的第二次逃離。提起國企那三年,小宇的嘴角壓都壓不住,按照他自己的說法,那三年治愈了他之前全部的焦慮。五點下班、沒有KPI壓力、沒有上級PUA、不高但也不低的薪資……小宇的失眠不治而愈了。
“有個月比較忙,加班到六七點,在互聯網公司這根本不算什么,但領導直接給加了兩千工資以示慰問,原來付出是可以被看到的?!?/p>
去年,小宇跳到了一家幾乎沒可能裁員的傳統企業。雖然還是做IT,但氛圍很不一樣。這家公司員工的平均年齡比較大,大部分已婚已育,也有四五十歲的員工在做基礎性工作。
“現在只有和開發、業務吵架吵輸的時候才會很煩,大部分時間心態非常平和,這份工作可以做一輩子。”
他同期的同事很多人還留在大廠,收入相對比較高甚至已經年入百萬,但小宇不后悔曾經的選擇?!盎ヂ摼W行業的壓力比之前更大了,裁員也很嚴重,高薪的同時有不同程度的職業危機,我現在的狀態是我喜歡的?!?/p>
今年小宇31歲,有機會他還是想多賺一點。但犧牲生活換錢,不是他要的人生。在大廠,不把全部精力獻給工作是可恥的,并且待久了會讓人懷疑是不是世界就是這樣;但當跳出怪圈后才發現工作和生活并不沖突,可以分很多時間給生活。
別人能干到凌晨兩點,
你也需要有那樣的活力!
“我現在五點就下班,感覺晚上的時間好長都不知道做什么”,這是離開大廠后月牙甜蜜的“抱怨”。
時間倒退回2019年,那一年月牙碩士畢業,在兵荒馬亂的校招洪流中成了電商領域的一名運營。月牙進入互聯網行業的時候沒有想得太清楚,“別人都說大廠工作是好的,我就要拿到,就像考試要考高分一樣,也要找個好工作?!?br/>
月牙是個努力、認真的姑娘,入職兩個月時公司組織了校招生培訓,她帶領小組拿下了總積分第一的成績。月牙以為,這是個好的開始。后面幾個月的工作按部就班地進行,雖然有壓力但月牙仍然可以消化。
變故發生在月牙入職一年后。
公司組織架構發生調整,這在大廠里再正常不過,但對基層員工是一場風浪。那段時間,新領導對考勤、工時有了更高要求,月牙手里的項目被換了好幾次,身邊親近的同事也在各種壓力的堆積下選擇離職……在這樣的變化下,月牙感到迷茫。那時她最喜歡的事就是去北海公園放空,每次去心情都會變好一點點。
“我覺得我還能堅持,但不快樂,我的努力并沒有為業務帶來什么實質的改變,好像只是在自嗨,我不知道每天加班到半夜的意義是什么。”
暑假到了,月牙手下來了個實習生,那是個天馬行空、自由泛濫的00后。他對月牙說,“你提到你原來做策展實習的經歷時,眼睛里是有光的,現在沒有”。這句話讓月牙很觸動,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是對的嗎?別人說好的工作,就是好的嗎?
在大廠這個地方,無論你再努力,總有人比你更卷。月牙的新主管教育她,“你要像小舟一樣有活力”。小舟的生活里沒有“休息”兩個字,加班到凌晨兩點也不稀奇。月牙一度自我懷疑,是不是自己錯了?是不是世界就應該那樣?
下班后看書,是月牙舒緩心情的方式。那天她在書上看到一句話,大意是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很重要。
看到那行字月牙突然被點醒,如果還有機會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為什么要在這苦熬?
在我和月牙通電話時,她已經是有三年工作經驗的策展人。公司是國企,朝九晚五、供一日三餐、逢年過節發補貼、只要不犯大錯這輩子也不會被裁……月牙現在精神也愉悅了,身體也健康了,生活狀態180度變化。
在這家公司,月牙也有加班的時候,但加班一定是因為有具體的事情要做,而不是一定要拖著不走表演自己很努力。表演努力,是很多大廠人的熟練技能,這種能力的習得有時候身不由己。
會恨之前的公司嗎?不會。相反月牙很感謝那段工作經歷,在那家公司學會的工作方法、工作習慣對月牙現在的工作幫助很大。
“那也許也是個好公司,只是遇到的時間不對”,月牙說。
對所有受訪者我都問了這個問題:如果有學弟學妹想進互聯網行業,會阻止嗎?
他們的答案很相似:不會,但會告訴他們這個行業真實的情況。
這不是一個壞行業,相反這里有很多機會。很多家庭不富裕的年輕人在這個行業里逆轉人生,也有很多熱愛奮斗的年輕人在行業里發光發熱。進不進大廠,最重要的是“想清楚”。頭腦一熱就進去了,被社會潮流推著就進去了,很大概率要后悔。
當然,后悔也來得及,就像木木說的,“只要想干,什么時候都不晚”。
沒有錯誤的行業、錯誤的公司,只有不適合的選擇。
*注:內容來自真實采訪,人物名字均為化名
<end>
編輯:關珊月
總編:沈帥波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