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億,華為把問界“賣了”
作者 | Sunnyue 來源 | 首席品牌觀察
也許很多人都知道,問界是賽力斯負責生產和售后,華為負責研發和銷售。
實際上,華為并沒有完全涉入造車的領域,華為的主要任務是創建汽車智能駕駛系統,而賽力斯則負責生產及售后。
但是通過商標局查看,問界商標所有權此前一直是華為。
賽力斯花了大價錢請華為來幫忙研發設計造車,結果造出來的問界還不屬于自己。
看著華為與問界綁定,賽力斯卻是常年無人問津。
這次賽力斯終于是坐不住了。
25億,賽力斯再買問界
7月2日晚,賽力斯發布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賽力斯汽車有限公司擬收購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及其關聯方持有的已注冊或申請中的919項問界等系列文字和圖形商標,以及44項相關外觀設計專利,收購價款合計25億元。
圖源:賽力斯集團
華為沒有生產汽車的資質,所以掛名賽力斯。
所以有沒有可能就是說,問界其實和SU7的性質是一樣的。
而小米造車這事兒,可謂是借船出海,北汽就是那艘大船,讓小米有了造車的資質。
但別忘了,小米北京工廠可是小米自己的地盤,這就像是自家后院,與北汽那是井水不犯河水。
之前如果單純的看商標所有權,問界汽車無疑是華為的。
但仔細一瞧賽力斯的年報,問界的銷量赫然在列,這點證實了賽力斯沒有為華為“打工”。
圖源:網絡
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公開相關信息顯示,“AITO”包括圖形Logo均屬于重慶潽康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該公司由重慶小康100%控股。
東風小康,大伙兒熟悉吧。
小康工業集團即東風小康汽車品牌的所屬公司,賽力斯也隸屬于重慶小康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圖源:汽車之家
在申請時間上,AITO于2021年6月9日申請,2022年1月7日成功注冊。
而問界申請于2021年2月4日,成功注冊日期為2021年9月7日,時間均早于AITO。
圖源:網絡
如今問界系列文字及圖形商標全部由賽力斯集團收購,25億再賣一次問界,華為真賺麻了。
當然不是說這次華為把商標賣給了賽力斯,是要進行“切割”,反之更像是拿錢做事,因為賽力斯將與華為簽署深化合作協議。
這25億,不僅僅是為了商標,也是賽力斯需要華為進一步協力而釋放出的信號。
華為與四界挺起身板往前沖
“AITO問界”是華為與賽力斯在2021年12月合作推出的新品牌。
事實上,“AITO”與“問界”在商標權上一直歸屬于不同的公司主體。
華為與北汽新能源合作的“享界”品牌,商標最初也是由華為注冊所有。
今年5月,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將其注冊的運輸工具類“享界”商標轉讓給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即北汽。
該商標系華為于去年5月申請,去年11月完成注冊。
今年4月,奇瑞將其持有的“傲界”和“智界”兩枚商標,分別屬于汽車和汽車零部件等領域的第12類和第37類,正式轉讓給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僅僅兩個月后,6月華為又將其注冊的兩枚“智界”運輸工具類商標轉回到了奇瑞汽車。
自2023年以來,華為已經申請了一系列以“界”字命名的商標。
這些商標包括但不限于“智界”、“閱界”、“游界”、“郝界”、“合界”以及之前從奇瑞轉讓而來的“傲界”。
從商標權的流轉中,不難發現華為與車企之間合作進一步深化,特別是其鴻蒙智行“智選車”商業模式正逐步邁向完善和成熟的新階段。
也進一步對外展示了華為不造車,而是利用自身優勢幫助車企造好車、賣好車。
圖源:網絡
2024年上半年,鴻蒙智行累計交付194207輛,登上中國新勢力品牌上半年銷量第一,其中6月,鴻蒙智行全系交付46141輛。
其中AITO問界全系6月單月交付突破4萬,創歷史新高。
其中,AITO問界M9上月交付17241輛,累計大定超10萬輛;AITO問界新M7上月交付18493輛,上半年累計銷量突破11萬。
年輕人,更看重國產車的科技感
在當今社會,年輕人的消費觀念正在發生深刻的轉變。
他們不再僅僅追求品牌的光環,而是更加看重產品的實際性能和科技感。
新能源車的科技感主要體現在其智能座艙系統、自動駕駛輔助技術以及高級硬件配置等方面。
一是內飾高新科技直接凸顯逼格,二是智能系統加持省事太多。
就拿問界來說,車機系統是華為的麒麟9610A芯片,智駕系統是自研MDC系列芯片,包括智駕算法和激光雷達也是華為自己的。
圖源:問界官網
在自動駕駛的輔助領域,問界汽車也是展現了其領先的技術實力。
激光雷達、高清攝像頭與AI算法的完美結合,如同為車輛裝上了“智能眼睛”和“聰明大腦”,使其在復雜多變的駕駛環境中,能夠精準感知、迅速反應。
當初小編進行試駕M7時,整體感覺都非常不錯,尤其多個全景攝像頭進行拼接形成的全景圖像非常真實。
智能自動泊車,也是省去了我這個開車小白很多麻煩。
硬件配置如高通驍龍8155芯片等,保證了系統運行速度更快、更流暢,為用戶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
圖源:問界官網
可以不喜歡比亞迪問界等國產車,但是真得感謝國產車。
國產車的崛起,讓買到的合資車進口車,全部大幅度降價。
就拿四年前來說,豐田卡羅拉還要15萬,現在降到7.98萬;
原來賣14萬的本田致在降到10萬以下;
寶馬i3從35萬直接腰斬到17萬;
軒逸降到6.98萬。
要不是國產車的市場太卷,車企廠商恐怕一分都不會降價,反而還會說成本高了,要提價。
國產新能源車正是前沿的科技感和卓越的性能,滿足了年輕人對于汽車的實際需求。
這種消費觀念的轉變,也反映了當代年輕人對于生活品質的追求和對于科技進步的認同。
無論什么時代,科技才是硬實力。
以前BBA掌握油車三大件核心技術所以銷量一直壓著國產。
現在國產新能源的發展,科技水平反超甚至遙遙領先的時候,銷量和品牌也會自然隨之提升。
國產品牌們都在加油,畢竟科技才是未來。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