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不住專輯“服美役”,光速去淘了臺CD機
就好像新生代幼崽們已經開始問父母“為什么電話要用‘掛’這個動詞”一樣,也許在未來某天,也有人會對著21世紀博物館里展出的CD機心生好奇——“以前的實體專輯,到底長啥樣?”
打斷一下未來人的幻想,繞回眼下的數字音樂時代。在網易云/QQ音樂的vip普遍成為電商平臺充值贈品的今天,那些價位頗高的實體專輯,還有可叫賣的市場嗎?
沒關系,畢竟賣個好價錢,并不是專輯裝幀的唯一目的。
譬如上個月的第35屆金曲獎最佳裝幀設計,其中的獲獎作品就松開了“好賣”的緊箍咒,回到音樂感觸本身,為其剪裁出一身由無限想象力鑄造的嫁衣。
“忠于音樂,對抗市場”,大概是這些美麗珍寶行走在數字時代里的堅實信條。
楊乃文的這張專輯《Flow》,是一場由搖滾繆斯發起的聯名盛宴,旋律是在晴空里仰面迎接大暴雨的快意潮濕。
它尤為抓耳的原因,也歸功于獨特的構思:與10組樂隊/音樂人聯動的這10首曲目,其實是10篇以「楊乃文」為題創作的音樂作文。借助不同屬性、色調、性格、概念的音樂編排,這張專輯詮釋了一個鮮活的人。
而離開耳朵,聚焦視覺,由吳建龍操刀的裝幀設計,算得上是《FLOW》詮釋出的「第11個楊乃文」。
表面上看去是安靜、不動聲色、神秘茫然的純白:
在潑灑上水后,封面的真正顏色和圖案才緩緩顯現,像是被一場大雨洗去了塵埃,見到了真實的自我:
“水沒有形狀,只有暫時的狀態,這種狀態取決于容納它的是什么。”
“一萬個讀者眼中就有一萬個哈姆雷特。”
潑灑的水漬沒有唯一的形態,這也意味著每個人在這張專輯封面上所見到的楊乃文,也并不相同。
從白到彩色的溫柔還原,讓人想到了被棱鏡解構成彩虹的白光——或許每個人的內里我們無法看見,但總有一些角度能流露出隱匿的真實色彩。
好比再微小的一處裝幀設計,只要恰好,也能折射出音樂世界里的豐滿的飽和度。
除了《Flow》,這屆獲獎名單中還有一位“選手”也格外有魅力。
同樣是講述普通人上下班的日常、沉浮度日的感觸,《海海人生》這張專輯就不如蛙池樂隊的《孔雀》那么鮮艷高昂,聽著更像是一種低飽和度的涌浪。
· 專輯中曲目《儉錢安樂死》的歌詞。
“如果未來能安樂死的話,要攢多少錢啊?”
當我們凝視著自己的生活時,好像并沒有那么多灰暗叫苦到極致的時刻,但不可否認的,平庸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無法擺脫的景象。行走在大堆普通人里,自己也普通到無法被辨別。
鄭麗華選擇以低飽和度的色彩為專輯鋪上氤氳的底色,而無數個衣著發型性別各異的“小人物”,同樣頂著橙綠的配色,密密麻麻地散落在封面上。
整張專輯充盈著水汽、雨痕等潮濕的元素,很有“回南天”的氛圍。
將目光投入專輯內頁,每首歌曲都有對應的主題插畫,展開的折頁猶如輪播的人生窗景。
在車站等待時、在地鐵扶梯上低頭看手機時、在餐廳外躲雨時……這些無言的瞬間凝結成了以孤獨感為內核的一場大雨,下在每個普通成年人的內心深處。
復盤往年的大獎之席,去年得獎的《Earthbound》乍一聽是張很酷的專輯。
如果你在百度詞條里搜索這個單詞,會發現它和一款上世紀的任天堂游戲重名:《地球冒險》。主線劇情是幫助女王尋找丟失的記憶,解開世界的真相。
回到這張專輯,極具反叛和自省力量的饒舌音樂更像是多種風格交雜下的拼貼畫,和那款古早的游戲一樣建構了可供探索的巨大世界觀。
面對這樣復雜的敘事,要以怎樣的裝幀質感去詮釋呢?
還是吳建龍。他頗有先鋒概念地跳出了纖薄常規的裝幀體量,扭頭把專輯塑造成了一個立體的掌上有聲書。
從外觀造型來看,這張專輯融入了宇宙探險、超現實感、未來題材、信仰膜拜等多重要素,儼然一座微型游戲廳的模樣。
發光的按鍵、復古的用色、浮雕般的史詩感,以及裸色3D模型胚體的千禧韻味,都讓人很難將這個“藝術裝置”和專輯聯想到一處。
書本翻頁式的設計,也為故事感加成。
假如如今乏味的人生,就是體驗地球online游戲,那么這部掌機專輯,或許就是開啟另一座世界、幫助你找回奇幻記憶的說明書。
這張兩年前就得過金曲獎最佳裝幀設計的專輯《不是路》,更適合直接拿上來感受:
白色干凈簾布打底,中央露出一座多巴胺配色的剪紙佛龕,宛若澄澈高懸的一面鏡子,晶瑩可愛的風格,顛覆了人們認知里對信仰和死亡的概念。
而專輯內頁,蝴蝶、花瓶、杯盞,圓潤的勾線和黑白反色的對比,既不丟掉神圣的氣息,也融入了新中式審美下的民俗特色。
曲目介紹則單獨在白紙黑字的小冊子上呈現,有種“拿著門票走過場”的恍惚感。
在了解了主題后,被超度的感覺就更上一層。
“不是路”是民間送葬的曲目,在方言里,發音又與“佛寺路”相似,給原本沉重肅穆的主題鍍上一層豁達的神性。
就像里面獲得同年Freshmusic Awards年度十大單曲的《拜六Saturday》,“不是路”的主題雖然透出迷失在人生路上的茫然感,但卻選擇了“以樂寫哀”的輕盈步調,在貫穿其中的閩南語、出場驚艷的民俗音樂配合下,拉扯出別樣的飽滿感觸。
其實一張專輯,就像一本簡短的書,只不過它敘述的方式通過旋律和歌詞,書名是它的構思主題,章節則是里面的不同曲目。
這樣看來,這些設計師是在把流動在耳朵里的感受和在心底淌過的聯想,重新翻譯成裝幀的“語言”,為大眾多開啟一道關閉的感官,讓音樂擁有觸感、形狀,以供撫摸和探索。
在數字音樂的時代里行走,如果你只在單曲循環里熟知它的詞曲腔調,卻從未留意過它們的“容顏”,那么下次再按下播放鍵的時刻,請去欣賞一番吧。
或許會讓你更愛這首歌一點。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