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Watch取代瑞士鐘表業?別鬧了!
來源:Harvard Business Review
編譯:pani.shi@dmunion.com
(轉載請注明數英網DIGITALING)
上周的蘋果新品發布會讓智能手表Apple Watch進入大眾的視野,隨著它的關注度和好評度越來越高,不禁讓大眾產生這樣一個疑問,這對瑞士鐘表業會有影響么?其實,我倒不贊同Jony Ive的觀點,Apple Watch的現世不會造成瑞士鐘表行業的困擾,大可不必擔心,理由很簡單,具體如下:
首先,Apple Watch讓年輕人重拾佩戴手表的習慣,而這些年輕人恰恰就是未來的收藏家。
詢問過很多地方的無數教授,在他們的學生中有多少人喜歡戴手表,得到的答案總是“很少”,對于那些手機不離手處在web2.0的新潮年輕人來說,戴手表看上去似乎是一件又老土又過氣的行為。
Apple Watch引導了一個符合當代年輕人(18歲-35歲)的價值理念:戴手表一樣很cool!當這個理念被廣泛地接受并且傳播時,消費者就會把注意力從Apple Watch上轉移開來而考慮購買其他品牌和款式的手表。瑞士表領域經理、主管等人曾告訴我,很多他們的重要客戶雖然一開始可能會選擇類似Swatch的手表,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更愿意傾向選擇符合他們地位、身家、個人魅力的品牌,比如Rolex,Blancpain,Breguet,Audemars, Piguet等,Apple Watch的引導可能會在未來的時間里產生一大批這樣的手表愛好者和收藏者。
類似的情況其實在圖書出版業出現過,當亞馬遜在2007年推出Kindle時,很多分析家預測傳統紙媒的消失,然后,五年后的今天,獨立書店依舊堅持當下,依靠出色的營銷渠道和創意的手段在這場戰役中幸存了下來。其中,也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兒童書籍的需求增長。這類型圖書在銷售額上增長最快。家人或父母常常會為寶寶準備基本睡前的床邊讀物,這樣的習慣其實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閱讀習慣,紙質的偏愛代替不了電子Kindle。不過,事實上,很多讀者很樂意同時選擇這兩種閱讀模式。
其次,Apple Watch和瑞士手表的關系更多的是互補,而非競爭。
一個是科技領域尖端技術的象征,升級周期大概6-12個月,他們當然有信心做到這個層次。
而另一個是奢侈品行業身份地位的代表,瑞士鐘表匠都認為自己是精致的手工藝人,他們制造的是可以代代相傳的藝術品!
19世紀80年代,日本手表制造商像Casio和Seiko大量社會化生產具有價格優勢精準度優勢的石英手表,也是在那時候,瑞士手表的地位霸權就開始動搖了。在那之后的10年左右,瑞士手表的全球出口量從45%下降到了10%,直到1993年,瑞士三分之二的鐘表崗位不再存在,超過一半的鐘表企業面臨倒閉。
慶幸的是,這并不是最終結局,一直以奢侈品形象面世的瑞士手表開始注入科技力量,而這個轉變歸功于Swatch的前任總裁Nicolas G. Hayek和負責Hublot,Tag Heuer 和Zenith的LVMH董事會主席Jean-Claude Biver.相對于Apple Watch的350美元售價,這二十年間的瑞士手表大部分增長來源于售價超過10000美元的高檔型手表,競爭領域并沒有重疊。
最后,Apple和瑞士的制表工匠都有一個這樣的共同點:他們專注于如何讓讓產品和消費者建立一種融洽的關系和緊密的聯系。
在上周二的發布會上,Apple CEO Tim Cook把Apple Watch定位成“制造過的最私人設備”,其精妙之處在于,他捕捉佩戴者輕微的身體變化然后提供即時的數據幫助其達成和當下環境的交互。而曾經在瑞士手表工廠里調查其復興情況時我采訪的一個出色廠商CEO這樣說道:“你佩戴的手表,是你身體的一部分,它體現你的品格,你的性情,優雅?獨特?富裕?驕傲?還是自由?熱愛運動?這些元素真的可以從你選擇的手表中體現出來。
所以,大可放心吧!即使是Apple Watch的追隨者,依然有一大部分富裕且潮流的人仍舊會再次選擇最高端的瑞士手表。
Apple Watch或許引領了潮流和時代,但經典永遠屬于瑞士手表!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