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一千零一夜中逝去的十位設計大師!
早在年前的第二篇推文《2019超級產品,我和未來設計有個約會!》中我們就已經說過:2018是流行告別的一年,它帶走了紀梵希、霍金、李敖、高畑勛、櫻桃子、金庸和斯坦李。
或許是天堂的精神高度太過匱乏,上帝她老人家大手一揮就有無數人間豪杰羽化成蝶。
當然,精神高度一下子從動漫、武俠、科幻、時尚擴展到作家、宇宙;這攤子鋪的太大了,物質建設就難免跟不上節奏,于是,上帝她老人家又開始對人間“垂涎不已”。
①
Kenneth Jay Lane
肯尼思·杰·萊恩
1930年4月22日~2017年7月20日
▽
2017年7月20日,肯尼思·杰·萊恩在曼哈頓的家中去世,享年 85 歲。
作為第一個將佩戴珠寶變成一種可以接受的時尚的美國珠寶設計師,萊恩同時還是享樂主義者;他通過大膽地制作人造(fake)珠寶和廉價(junk)珠寶,打造了一個遍布全球的產業。
對于十幾歲開始就走上設計之路、在密歇根大學對建筑學有過短暫修習隨后轉到羅德島設計學院的萊恩,他的靈感來自許多地方:福爾柯?迪?維爾杜拉、讓?施隆伯格和大衛?韋伯等著名設計師,世界各地的博物館,英國和歐洲王室以及印度女土邦主的王冠珠寶,以及世界各地市場上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種產品。
他把這稱之為“編輯”——選擇合適的思想,并將它們運用到現實之中。
得益于萊恩與社會名媛(奧黛麗?赫本、伊麗莎白?泰勒、葛麗泰?嘉寶、瑪格麗特公主、戴安娜王妃等)交好對真正的奢華珠寶有足夠的涉獵,他開始改變他那些“人造石頭”的顏色,使之更加接近真正的珠寶;更有甚者他開始在德國定制專屬于自己的石頭。
②
Azzedine Ala?a
阿瑟丁·阿拉亞
1935年2月26日~2017年11月18日
▽
2017年11月18日,阿瑟丁·阿拉亞因為心臟病發作在巴黎去世,享年 82 歲。
從米歇爾·奧巴馬到 Lady Gaga,以反叛精神而聞名阿拉亞重新塑造了女性的形象;他拒不遵從時尚界的規則,認為現有體制破壞了設計師的創造力,扼殺了他們的藝術表達。
阿拉亞很小就喜歡上了藝術和設計,傾其一生都在致力于向世人證明,時尚不僅僅只是服裝而已;時裝還應該為女性賦權,具有更深層的文化意義。
阿拉亞在突尼斯藝術學院登記報名之后,在一家小服裝店工作;通過朋友介紹來到巴黎并未迪奧工作,并因此建立起口碑。
1990年,隨著解構極簡主義的興起,阿拉亞的凸顯“女性曲線”美學逐漸淡出時尚界,但他并未因為流行趨勢而分心。
2007年,阿拉亞公司的多數股權被歷峰集團收購,業務得以繼續拓展。
至今,鉚釘、金屬環扣、緊束胸衣和性感蛇皮……這些阿拉亞的設計元素仍不斷出現在 Jean Paul Gaultier、DOLCE&GABBANA、Alexander McQueen 甚至 PRADA 的秀臺上。
③
Ivan Chermayeff
伊萬·切爾馬耶夫
1932年~2017年12月2日
▽
2017年12月2日,伊萬·切爾馬耶夫在位于曼哈頓的家中辭世,享年85歲。
伊萬八歲時,隨父親移居美國,先后在哈佛大學、芝加哥設計學院和耶魯大學藝術學院學習。
伊萬出生于設計世家,他的父親是生于俄羅斯的英國建筑師SergeChermayeff。
但Ivan選擇了一條與父親完全不同的道路,在平面設計和插圖領域做出了成績;此外,他還編撰了童書繪本,并且在紙藝拼貼和雕塑方面都有涉獵。
1957年,伊萬和耶魯同學湯姆·蓋斯馬共同創建了Chermayeff & Geismar 設計公司;并在2006年加入第三名以色列裔合伙人薩吉·哈維夫,2013年公司更名為Chermayeff & Geismar &Haviv。
Chermayeff & Geismar &Haviv設計公司整整影響了幾代設計師,還曾為包括泛美(Pan Am)、美孚石油(Mobil Oil)、大通曼哈頓銀行(Chase Manhattan Bank)、NBC、PBS、Showtime等客戶設計過極具創新力的企業形象,被譽為“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有生產力的設計機構之一”;并榮獲了包括AIGA金獎、插畫協會金獎和耶魯藝術獎章等在內的國際設計獎項。
④
Ingvar Kamprad
英格瓦·坎普拉德
1926年3月30日~2018年1月29日
▽
2018年1月29日,英格瓦·坎普拉德去世,享年 91 歲。
從最初賣火柴的小販到如今依舊簡樸的全球第四富有的人,坎普拉德被瑞典國王稱作是“讓瑞典享譽全球的人”。
1943年,坎普拉德17歲的時候,他的父親送給他一份特殊的畢業禮物——幫他創建自己的公司;就這樣,宜家(IKEA)誕生了,“I”代表英格瓦,“K”代表坎普拉德,“E”代表艾姆赫特,“A”是自己所在村莊的名字——阿根納瑞德。
75 年后,宜家集團的 412 家店鋪擴展到全球 49 個國家,門店面積平均超過 3.7 萬平方米。
雖然坎普拉德本人不是設計師,但他十年如一日的簡單、淳樸的生活作風卻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IKEA的設計觀。
在坎普拉德生前推出的5款產品:L?vebacken開啟組裝家具革命、Ivar擱架是模塊化家具的典型、Poem走經典的斯堪的納維亞風、Billy書柜簡潔實用、Klippan沙發方便定制至今依舊暢銷。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宜家的民主設計理念有效的改變了家居的生活品味。
⑤
Hubert de Givenchy
于貝爾·德·紀梵希
1927年2月21日~2018年3月10日
▽
2018年3月10日,于貝爾·德·紀梵希去世,享年 91 歲。
很多人對紀梵希的興趣,大概都起源于赫本《蒂凡尼的早餐》中的扮相:拜金女 Holly Golightly 身著紀梵希小黑裙站在清晨的紐約第五大道上,戴一副黑墨鏡、一雙長手套,珍珠項鏈在頸邊繞了四圈,邊吃法棍邊往珠寶店櫥窗里張望。
而紀梵希設計的時裝還出現在不少重要的歷史場合:Jacqueline Kennedy 和肯尼迪第一次出訪法國,溫莎公爵夫人參加愛德華八世的葬禮。
當然,僅僅只是這些還無法代表紀梵希對于整個時尚行業的重要意義;從1952年成立發布第一個高級定制女裝系列,到1988年賣給LVMH,再到1995年正式離任創意總監,紀梵希長達43年的職業生涯就是一部微縮的時尚史,它見證了戰后巴黎時裝屋的黃金時代、60 年代奢侈品在美國的民主化,以及 90 年代以來大公司資本化給一個品牌帶來的機遇和風險。
紀梵希獨有的“創新和優雅”,對消費者有著一種致命的吸引力。
⑥
Constance Marguerite Adams
康斯坦斯·瑪格麗特·亞當斯
1964年7月16日~2018年6月25日
▽
2018年6月25日,建筑師康斯坦斯·瑪格麗特·亞當斯在休斯頓的家中去世,享年 53 歲。
1996 年,在休斯頓面試建筑師工作的時候,亞當斯參觀了美國宇航局的約翰遜航天中心,正是這次參觀激起了她的好奇心;二十年間,她始終致力于為在空氣稀薄的太空中生活的人們設計生活設施。
亞當斯和 NASA 太空設計師克里斯·肯尼迪一起參與了中轉居住艙——一個三層的充氣式太空艙,連在空間站外面,能夠擴大其狹窄空間的設計。
前NASA 的太空建筑師馬克·M·科恩在一次采訪中提到:“她重新定義了充氣式太空艙,把一個就好像是癟了的輪胎一樣的東西,變成了一個可靠的內部結構。”
亞當斯對未來充滿希望,正如她的座右銘:“我們來自火星,只是在努力回家(Originally from Mars, just trying to get home)。”
⑦
Charles Harrison
查爾斯·哈里森
1931年9月23日~2018年11 月 29 日
▽
2018年11 月 29 日,哈里森在加州圣克拉麗塔去世,享年 87 歲。
哈里森曾生活在工業設計的黃金年代:當時二戰剛剛結束,新興的富裕家庭渴望買到在自家方形電視機上看到的廣告產品。隨著市場上大量商品的涌現,設計成了廠商博眼球和銷量的關鍵因素。
在哈里森 1993 年退休前,這名非裔美國人已經成功打破了種族隔閡,成為西爾斯羅巴克公司(Sears, Roebuck & Company)的首席產品設計師。
1961 年,當西爾斯位于芝加哥的總部聘用哈里森時,他也是該公司首位黑人高管。
在西爾斯,哈里森用靈巧的雙手,重新設計了 20 世紀下半葉美國人認為自己需要的眾多產品,比如:騎乘式割草機、無繩剃須刀、Dial-O-Matic 食品切割機,而這些僅是為西爾斯設計的 750 多件產品中的一部分。
與哈里森聯系最為緊密的產品是三維魔景機,這是虛擬現實顯示設備的開山鼻祖。
而讓哈里森最自豪的,是他在1963年重新設計了“塑料垃圾桶”:他不僅減輕了垃圾桶的重量、還把垃圾桶變成了長方形,并給產品加上了輪子,這成為了垃圾桶的基本設計。
因為哈里森有誦讀困難癥,因此他的設計都有一個鮮明的特點:簡單易用。
⑧
Florence Knoll Bassett
弗洛朗絲·諾爾·巴賽特
1917年5月24 日~2019年1月25日
▽
2019年1月25日,弗洛朗絲·諾爾·巴賽特在佛羅里達科勒爾蓋布爾斯逝世,享年101歲。
弗洛朗絲是德裔美國建筑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和芬蘭建筑師、教師以及建筑師埃羅·沙里寧之父伊利爾·沙里寧的弟子。她與著名的包豪斯建筑師沃爾特·格羅佩斯和馬歇·布勞耶合作共事。在弗洛朗絲的整個職業生涯中,她深受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的影響,一直專注于推動建筑、藝術和實用性在家具和室內設計中的現代主義合并,尤其是將它們應用到辦公場所中。
相較于私密的辦公室,弗洛朗絲的設計集合了各種元素在內,包括燈光、明亮的色彩、吸音的面料、郁金香花瓣造型的椅子、鉻腿的書桌和沙發、橢圓形會議桌,還有更具建筑性而非裝飾性的未來派多層室內裝潢,其中開放的立式樓梯更是猶如懸浮在空中一般。
1984 年,《紐約時報》后來的建筑評論家保羅·戈德伯格寫道:弗洛朗絲“可能比其他任何一個人做得都多,她將現代家具和開放式的布局引入到辦公環境中,創造出現代時尚的美國戰后辦公室設計。”
1961年,弗洛朗絲成為第一位獲得美國建筑師學會工業設計金獎的女性。
1983年,弗洛朗絲榮獲羅德島設計學院頒發的雅典娜獎。
2003年,總統布什授予弗洛朗絲代表國家最高藝術成就獎的美國國家藝術獎章。
⑨
Alessandro Mendini
亞歷山德羅·門迪尼
1931年8月16 日~2019年2月18日
▽
2019年2月18日,亞歷山德羅·門迪尼在米蘭去世,享年 87 歲。
從一只名叫「Anna」的開瓶器(1994年問世),到不不斷更新的普魯斯特手扶椅、漢諾威的車站,再到格羅寧格博物館,門迪尼橫跨多個設計領域,在傳奇的一生中創造了許許多多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作品。
1959 年,他從米蘭理工大學建筑專業畢業;在創立自己的公司前,他為建筑師兼設計師馬塞羅·尼佐利工作。
從1970年開始在《Casabella》雜志工作的6年,還一躍成為了意大利1960年代和1970年代所謂激進設計運動的核心人物。
1980年代,門迪尼在意大利著名建筑設計雜志《Domus》擔任主編的幾年時間,一樣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其中就有澳大利亞設計師馬克·紐森。
1989年,門迪尼與兄弟Francesco創建了門迪尼工作室,完成的第一批建筑設計項目中便有入圍「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個建筑」的「荷蘭格羅寧根博物館」。
門迪尼在 2015 年接受英國《地鐵報》采訪時說:“我認為,在將設計從功能主義和技術性的噩夢中解放出來,并讓設計更接近藝術世界方面,米蘭運動、阿基米亞和孟菲斯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們都出現在后現代主義時代,后現代主義行事方針都帶有一種有趣的人類學視角。”
50歲之前,門迪尼鋒芒畢露,但是由于過于激進的設計革新理念他一直都未被主流接受。
50歲之后,在德意志制造同盟、包豪斯、黑山學院等努力下,社會對工業設計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之后,門迪尼也終于獲得了傳統意義上的成功。
⑩
Karl Lagerfeld
卡爾·拉格斐
1933年9月10日~2019年2月19日
▽
2019年2月19日,卡爾·拉格斐在巴黎去世,享年 85 歲。
自1965年和1983以來分別擔任Fendi以及香奈兒的創意總監,同時創立了自己的時裝線;拉格斐就是時尚多語種的化身,能夠同時在多個不同品牌的語言間隨意切換(更不用說其語言能力本身:他能用英語、法語、德語和意大利語閱讀)。
卡爾富有戲劇性的設計理念使Fendi躋身一線高級時裝,還在外界普遍不看好香奈兒的時候,成功讓品牌復活,使之成為最賺錢的時裝品牌之一;雖然個人同名品牌KARL LAGERFELD并沒有達到達香奈兒和Fendi那樣的高度,但卡爾依舊不缺少死忠。
卡爾·拉格斐每年為Chanel 制作8 個系列的服裝,包括成衣和高級時裝;為Fendi 制作5 個系列;同時還為他自己的品牌做設計;在80多歲的年紀,當他的大部分同齡人在游艇或莊園中安享退休生活時,他仍保持每年平均設計14個新系列的頻率,從高定到高街,還不包括合作款和特殊項目,卡爾的實力可見一斑。
而這也給卡爾冠上了不少昵稱:“天才”、“凱撒”或是“被過譽者”。
神經科學家大衛·伊格曼在他的代表作《生命的清單》里曾經說“死亡有三重:第一重是在你身體的機能停止運轉之時;第二重是在你的身體被運送到墳墓中的時候;第三重是在未來的某一個時刻,你的名字最后一次被人們提及。”
當我們再一次在網絡上看見這些設計大師的“訃告”之時,從個體死亡、作品變成遺作到設計風格只能被定性成為一個符號,他們已然經歷了三次死亡。
但我們也不必過于悲傷,一位又一位大師的從容離去,或許代表著曾經屬于他們的時代終結;他們的傳說、他們的神作,甚至是他們的天賦都變成了過去;但我們無法否認的是:他們曾經來過,并且有在付出努力讓這個世界慢慢變好來著。
雖然他們依舊走了,但是他們留下的火種,將會被重新點燃。
有沒有發現這一群大師大多都出生在1930年代左右,聯想到之前發生的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后來的工藝美術、新藝術運動、以及制造同盟和包豪斯對現代主義設計產生的影響,他們剛好接受了藝術和技術融合的思想。
于是,這些大師就開始從生活的方方面面開始,改變個體的生活方式;這是一次藝術&技術平衡面對過剩產能的“全面戰爭”。
而這一陣“革新運動”風潮顯然是具有先鋒性的時尚圈最容易滲透,然后從科技圈、工作圈慢慢進入平民生活圈;這是從城市包圍農村的反向打法。
而這樣做的必然原因自然是因為精英階層和平民的認知差異和消費理念的不同。
所以,產品和設計理念的創新關鍵不在于你有多好的想法、而在于你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用戶想要的是什么?
PS:
頭圖作者Behance@Peter Tarka
人物素材@好奇心日報
— END —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