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生活節,打卡之外,生活在哪?
機械式的蓋章,被缺位的商家,除了打卡的生活節還能留下什么?
撰文、攝影丨丁貓
編輯 | 銳裘
越來越多商業事件選擇與城市街道發生互動,這次是小紅書。
去年此時,小紅書便已經在上海發起過首屆“馬路生活節”,有市集,有音樂節,有馬路藝術裝置,8月的最后兩周,同樣形式的馬路生活節踩著暑假的尾牙登場,這次活動規格升級了,甚至還獲得了市級官微的肯定,被推選為「上海之夏」國際消費季的七大標桿活動之一,也因此獲得了更多行政單位的支持。
昨天,為期兩個周末的馬路生活節結束了,從官方宣傳看,活動的參與率和影響力均有很大提升,但從社交媒體上,尤其是小紅書平臺上,我們卻看到截然不同的評價……
一直推崇線下打卡文化的小紅書,怎么在自己活動上栽了跟頭?“打卡”差評頻出,連續兩個周末都參與到生活節路上觀察的我們,決定做一篇內容。
以生活為名的“馬路蓋章節”
我們先來看看馬路生活節的規模和形式。
活動實際落地有兩個周五+周末。在市區,隨處都能望見印著“小紅書馬路生活節”的彩色條幅和各種小裝置。這些植入在弄堂里和大街上的海報是吸睛的重要利器,活動視覺以不同形態的鴨子和文案作為最主要的元素,讓參與往來的人們拿起手機拍照打卡。
生活節設有「吹吹風市集」和「落日音樂會」(僅第二周)、「小馬路逛吃玩之旅」三個板塊,其中市集和音樂會在黃埔濱江附近,場地和活動形式與去年類似。
相較于市集和音樂節,「小馬路逛吃玩之旅」根植于馬路,也成了參與度最高的板塊,共8條馬路被設置為五大主題的「逛吃玩」路線:
愚園路——愛玩小馬路、南昌路/茂名南路/思南路/巨鹿路/長樂路——逛吃小馬路、汾陽路——愛樂小馬路、長樂路/巨鹿路——秀場小馬路、淡水路——發光小馬路。
實際上,小馬路逛吃玩之旅的重點,似乎并不是在“逛吃”,而是在“蓋章”。
每個人都能在兌換點領取到一本“小紅書”,這是一本集章用的紅色護照,主辦方還貼心地準備了掛繩,好讓這本“小紅書”掛在身上。蓋章的獎勵機制也很簡單,集齊1條馬路上的任意5個章,就能在兌換點換一個驅蚊包——也是可以掛在身上的;集齊>=2條馬路任意20個章乃至5條馬路任意50個章,也可以兌換相應的禮品。
于是,“斜挎著小紅書的人”成為馬路上的一道風景。
他們看起來宛若線下實景里的游戲玩家,有結伴的閨蜜,并肩的情侶,也有一前一后的親子組合(基本上是孩子配合家長打卡),甚至還有不熟悉中文的外國人;每個人身上掛著紅繩護照本,與迎面走來的陌生玩家做一輪眼神交換:都是自己人。
人群中有不少“獨行俠”,他們的行動幾乎一致,騎著共享單車,來到一家打卡店,停車,蓋章,拍一張照片,火速離開,效率極高。當然也不乏已經脫妝的女孩兒,拉著身邊的姐妹,臉上有些不耐煩地說:“咱要不去找個餐廳吃飯吧,我累了。”
那么,需要蓋多少章呢?這條馬路上,總共參與活動的有90+家友好門店,禮包對應的集章數有所不同,搶手的「嘎嘎樂大禮包」需要集齊5條馬路的任意50個章。這個大禮包里面有什么呢:蒼蠅拍、遮陽帽和冰墊各1個。
9月1日是活動最后一天,我更愿意稱這天為“沖業績lastday”,站在街頭就能看到這些玩家的“戰利品”,有人身上掛滿了五彩驅蚊包,臉上露出了得意的面容,似乎向路上過往行人展示自己這幾天的成果。
相較之下,那些本應該是“逛吃玩之旅”里更重要的商家,似乎在蓋章行動中,缺失了。
100個被缺位的商家
打開護照,我仔細研究了這次參與活動的商家列表。在挑選參與活動的小店上,似乎比較隨機,既有十分接地氣的牛雜店、拌粉店,也有像GOODBAI這樣的明星潮店。
8條馬路選取的小店數量也并不平均,以愛玩小馬路愚園路為例,這里挑選了18家友好門店,也是本次活動中店鋪數最多的馬路,愚園路上的推薦店鋪似乎早都有了層出不窮的打卡者,周末去一趟愚園路,普通民眾和掛著馬路護照的玩家扎堆擠在宏業花園的弄堂里。而在思南路上,僅僅只挑選了4家美食小店。
更讓人訝異的是,翻遍那本“小紅書”,除了地圖和列表上的名字之外,沒有更多關于商家的信息展示——不要說店家故事的擴展了,連“進店消費優惠”的簡單促銷引導都沒有。
在現場,幾乎所有店家的蓋章位都在店外,這當然是為了讓參與者更高效地完成打卡,好處是不用進店對實際消費者產生干擾,但也大大降低了進店的轉化率。很多人甚至都不會看一眼這家店是什么,匆忙蓋章結束后繼續趕往下一站。
從這兩點就幾乎能判斷,在馬路生活節里,近百個商家絕不是主角,而只是完成打卡任務的“輔助”。
這無形中讓店家和打卡者形成了一種對立,蓋章處不夠顯眼時,商家用手一指便不再和用戶繼續交流,印章損壞也無人處理,一場本意是為小店提高進店轉化的活動,卻神奇地讓小店們“缺位”了。
這場看似熱鬧的節日狂歡,讓參與者陷入在游戲機制中,除了機械般打卡,還剩下什么。
請做真正的“生活節”
但實際上,打卡蓋章的形式并不稀罕,大部分以區域為范圍的路線型活動都會選擇護照集章的方式,引導參與者去到每個點位。
例如,在日本的瀨戶內海藝術季、國內的浮梁藝術季、南海大地藝術季,均設計了打卡游戲,但主辦方在參與的機制里,還植入了更多的引導,例如每個點位的專人介紹,人們在一個個藝術作品前欣賞駐足,聽作品背后的故事,或靜靜和作品待一會,然后再不緊不慢去到其它地方。
當蓋章活動從鄉村來到城市,我并不認為這是導致活動變得“打卡化”的根本因素。那反過來,我不禁想問,這場以“馬路生活節”為名的活動,設定“蓋章打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與馬路生活的關聯是什么?選擇了這8條馬路的理由是什么?又通過什么標準去挑選參與的小店,主辦方期待小店除了是蓋章點位之外,它還可以是哪些有趣的角色?
如果靜下心來把上面幾個簡單問題細想一番,也許都不會出現“機械打卡”的尷尬場面。
我是能理解當初“馬路生活節”立項、能連續發起兩屆的緣由的。
小紅書是為少數以內容驅動,與本地生活息息相關的互聯網平臺,UGC的種草能力往往能幫助一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商家獲得巨大的關注度。當小紅書發起以馬路為名的活動時,實則是通過平臺的力量幫助原本不知如何逛街的大眾做了篩選,讓更多人愿意走到線下,看見小馬路和小店,并有機會給店家帶來曝光和實際收益。
事實上,經常穿梭在這幾條街區的我,根據這次馬路生活節推薦的路線,竟然也發現了幾家此前未曾留意到的小店空間,走進這些店鋪,與店主們交流和認識,成了這次活動對我來說的意外之喜。
作為參與者,我沒有辦法統計究竟有多少人和我一樣獲得了蓋章之外,與一家小店深度交互的體驗,希望還是有的。
畢竟,刨去形式,刨去所有「城市標桿活動」的稱號,真正能給城市、為街道、為每個商家留下更具實感的聯結的,才能真正被稱之為“生活節”。
#商業地產系列解讀
新天地 | 萬科商置 | 大悅城 | 太古 | 凱德 | 華潤 | 復星丨印力丨華貿丨華僑城丨香港置地 | 檀谷TANKO丨微領地 | 源點LiveLab | Kaledo | NOYA | 東原致新丨HAI550
#城市更新
上生·新所丨鴻壽坊丨太古香港丨中環街市丨南陽共享際丨南湖天地丨Convet Garden丨Hudson Yards
#內容營銷/文化敘事
線下商業刊物丨星巴克咖啡杯里的美術館丨品牌雜志丨印唰廠有意思報丨路易威登城市指南丨地產社媒 | 「療愈」之書丨 新天地燃冉藝術季
#品牌/門店
素然丨Apple靜安丨多抓魚丨麥當勞丨Snow Peak丨Shardaa丨大小咖啡丨宜家丨Aesop伊索丨澤田本家丨Alimentari丨瑞幸咖啡丨開心麻花丨始祖鳥丨teamLab丨蔦屋書店丨永璞咖啡
#主編專欄
上海餐飲觀察丨社商+社造丨市集觀察丨露營行業觀察丨「小生意」的故事丨公園式商業
#專題系列
喜歡這篇文章,就點個贊和在看吧 ↓↓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