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戶外的年輕人,集體涌進雪山
戶外運動正在從一種流行單品變成生活標配。
凱度戶外調研發布的《2024戶外運動行業消費趨勢發展報告》顯示,2024年,近9成人有參與戶外運動的經歷。其中近一半的人,每周都會參加1次及以上的戶外運動。除了運動頻次變高,大家在戶外運動項目的選擇上,開始從輕量級走向硬核風。
在小紅書,滑雪、潛水、沖浪等對技術和裝備有較高要求的戶外運動,開始積累起一批資深玩家。登山滑雪、重裝徒步等高強度運動,成為戶外人的進階之選。
當硬核戶外風起,人們的關注發生了什么樣的新變化?
雪山攀登成為熱門,“人生第一座雪山”火了
2024年,雪山成了戶外人的集合點。
數說聚合平臺數據顯示,從2023年7月起, “雪山攀登”在社媒的內容聲量一路走高。在2024年1月和5月,“雪山攀登”相關話題分別出現了熱度的大小峰值。
小紅書上,#雪山攀登#話題瀏覽量超過了8300萬。一條“看看你們與雪山的合照”筆記,輕輕松松就能炸出留言區近500個入坑雪山攀登的戶外人。
結合社交媒體的討論來看,有戶外愛好者分享了自己通過雪山攀登突破自我的經歷。有網友“哭著爬上了四姑娘山的二峰”,挑戰了身體與精神的雙重極限。有人將攀登雪山的過程,形容為“與世界失聯的48小時間”,仿佛“做了一場自由的夢”。
還有不少人將攀登雪山,作為人生重要節點的儀式感來源。在小紅書相關筆記中,有年輕人把成功登頂雪山,作為“送給自己的禮物”。也有人選擇在登頂雪山時求婚,“在最圣潔的雪山上,向愛人表達最炙熱的愛意”。還有人把登上珠峰大本營,列進了人生清單。
(小紅書“人生第一座雪山”話題下相關內容;圖源:小紅書)
在追求自我突破、以及尋求儀式感的過程中,第一次攀登雪山的經歷,成為大家最難忘、討論最多的話題。
2023年7月,凱樂石就發起“人生第一座雪山”的品牌活動——攜手徠卡學院,邀請五名風格迥異的攝影師,完成“人生第一座雪山”的挑戰。
經過專業的技術向導,五位攝影師成功登頂了雪山勒多曼因。并通過影像記錄的方式,定格不同鏡頭下的雪山之美,捕捉到人與雪山之間能量共振的瞬間。
(凱樂石2023年“人生第一座雪山”攝影作品;圖源:凱樂石)
對于這趟攀登之旅,有攝影師在接近雪山的地方,感受到“空氣稀薄,呼吸卻深刻”。有人在片中不自覺感嘆,“如何感受攀登,就是如何感受人生”。
從發現到看見,凱樂石“人生第一座雪山”活動所創造的,不只是視覺與心靈的雙重震撼,還有攀登經歷和雪山體驗所散發的余溫與高光。
作為全球三大全系攀登品牌之一,凱樂石也是亞洲唯一擁有攀登器械的全系品牌。透過“人生第一座雪山”的影像詮釋,品牌凱樂石向更多人展現了攀登的魅力和雪山的生命力,將“只為攀登”這種情感主張,輻射到更廣泛的大眾圈層。
一個可佐證的參考是,凱樂石發起的#人生第一座雪山#話題,在微博的閱讀量超過了1.1億。在抖音平臺,話題的自發參與人數超過11.6萬,內容播放量超13.8億。
勒多曼因在社交媒體上的話題聲量也不斷上漲。過去一年,小紅書平臺“勒多曼因”相關筆記的內容數量,相比活動前上漲了超過49倍。
從仰望到抵達,回應內心的呼喚
·
當打卡“人生第一座雪山”被更多戶外人列進人生清單之后,今年,凱樂石進一步深化主題,發起2024年“人生第一座雪山”的品牌事件。
這一次,凱樂石帶領三位資深滑雪愛好者,他們同時也是缺乏攀登雪山經驗的“登山小白”,開啟了登山訓練、成功登頂了崗什卡山,并記錄了他們“抵達心中仰望的大山”的故事。
在滑雪圈,有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滑雪的盡頭是大山。
凱樂石的這條短片,就根據3位滑雪愛好者挑戰崗什卡雪峰的過程,具體回答了一個問題——滑雪愛好者對大山的向往,究竟源自何處?
短片中的譚婉玲,是一位女性滑雪教練。攀登崗什卡雪峰的過程,也是她實現自我探索的旅途。譚婉玲認為“大山給我一種自由的、無拘無束的感受”,在攀登過程中,她可以通過思考自己的生活,與內心建立對話,體驗到純粹的專注和平靜。(圖源:凱樂石)同時,譚婉玲對于登山滑雪的思考——“在難的路和容易的路之間,我永遠會選擇難的那條”,將戶外愛好者希望不斷挑戰自我的精神,進行具像化的呈現。滑雪愛好者蔡嘉帆,則在“人生第一座雪山”的挑戰中,展現出戶外運動者重塑自我的成長體驗。蔡嘉帆將攀登雪山的過程描述為“將能力打回原形,變成一個孩子,重新學習走路、跑步到攀登雪山的過程”。
(圖源:凱樂石)
在重塑自我的過程中,短片聚焦于戶外愛好者面對挑戰時,更自信和堅定的心態。蔡嘉帆認為,“登雪山看上去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有了分解動作后,是完全可以完成的,所以我把它稱為攀登計劃而不是攀登夢想”。
而滑雪愛好者張健彪則將雪山視為滑雪愛好者心靈的歸宿。“滑雪的歸宿就是大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屬于自己的大山”。
(圖源:凱樂石)
這種歸宿感不僅是對自然美景的向往,更是一種對自我認同的追求。“在登山滑雪這件事情上,我相信付出就會有回報”,也唯有不斷的努力和付出,才能抵達自己心中的高峰。
(圖源:凱樂石)
可以說,短片借助真實的攀登情境、人物第一視角的證言,增加了“Big mountain”所蘊含的情感濃度,也讓品牌凱樂石構筑起一個面向大眾的情感連接場。
無論是自我探索旅程中,不斷“挑戰自我”的冒險精神;還是通過重塑自我,將夢想轉化為“重頭來過”的勇氣;又或是面對未知的攀登挑戰,“有付出就會有回報”的信念……這些不僅是極限運動帶來的歷練和感受,也是每個人面對現實生活所能找到的心理投射。
對凱樂石而言,它一方面以短片為媒介,與戶外愛好者完成了一次平等深入的對話。另一方面,也讓品牌透過事件傳播,做了一次大眾化的露出。
同時,“人生第一座雪山”也是“從仰望到抵達,回應內心呼喚”這一品牌價值理念的自然表達。
在這個價值主張的背后,凱樂石的品牌角色也呼之欲出——它是專業裝備的提供者,也想成為和用戶一起尋找“Big mountain”、探索世界的同行者和支持者。
戶外運動,帶火小眾目的地
人們愿意為心中所愛奔赴山海。事實上,戶外運動已經成為驅動年輕人關注并奔赴下一個目的地的重要原因。
根據《國內體育旅游消費大數據報告》,參與型戶外運動如登山、冰雪、徒步、馬拉松等,顯著提升了地區旅游的吸引力。
與之呼應的是,去年凱樂石“人生第一座雪山”活動,既帶火了雪山攀登運動,也提升了勒多曼因在社交媒體的可見度。
從自然景觀的角度來看,勒多曼因具有多樣的冰川地貌和刀鋒般銳利的刃脊。不少重裝徒步愛好者,在社媒平臺分享了攀登勒多曼因的路線行程、裝備攻略等實用性指南,并配文分享——“這里不是冰島,是勒多曼因”。因其藍天與冰川構成的自然美感,“勒多曼因藍”也順勢成為一種新晉的時尚趨勢。
今年凱樂石“人生第一座雪山”的所在地崗什卡山,位于青海省門源縣,是《攀登者》電影的取景地之一。(崗什卡山風光;圖源:凱樂石)在大家自發分享的攀登攻略中,由于崗什卡山大本營距離市區較近,“接近性好”,很多登頂成功的戶外愛好者,將崗什卡山推薦為“人生中第一座技術型雪山”。
數據表明,近半年崗什卡山的社媒熱度和聲量正在不斷攀升。
凱樂石“人生第一座雪山”讓更多人開始知道登山滑雪運動,也讓崗什卡山等寶藏雪山進入大眾視野。或許,更多年輕人的“人生第一座雪山”,就在崗什卡山。
寫在最后
一個專業戶外品牌的氣質,會日積月累地寫在它登過的每一座大山、跑過的每一個階段、創造的每一種產品體驗、與人群完成的每一次交互之中。
從品牌角度來看,凱樂石“人生第一座雪山”, 是品牌故事的縮影,也代表一個有力的精神符號。
它跳出了戶外熱血或治愈的常規敘事框架,用品牌所堅持的精神信念,回應了大眾內心的渴望。
凱樂石不僅用專業的技術和裝備,為大眾提供有力的支持;而且用“從仰望到抵達,回應內心呼喚”的價值理念,與用戶實現精神的共振。那么在一次次與人群的“頂峰相見”之中,大眾心間也自然會激蕩出品牌精神的回響。
(封面、頭圖來源:@ KAILAS凱樂石官方微博)
作 者:史悠綺 數 據:史悠綺編 輯:胡漢三 設 計:戚桐琿運 營:蘇洪銳 監 制:張晨陽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