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地的「新焺集」,不止場域新生,更是文化的新生
找回對地方文化、風俗、儀式的熱愛。
撰文丨銳裘、丁貓
編輯丨Sandie
該用什么方式慶祝中國的傳統佳節?這對生活在現代大城市里的人來說,是一道難題。
一方面,我們已經習慣了現代化的城市空間里愈發快節奏的生活秩序,另一方面,由于人們的家庭單位變小,小時候那種一大家人齊聚團圓的畫面漸漸成為回不去的舊時記憶,更不用說那些具有儀式感的文化習俗。
以即將到來的中秋節舉例,我自成年之后,每年中秋小長假的安排,大體是外出旅游,要么就是在家簡單吃個飯。吃席、聽曲、賞月、放燈許愿……這些傳統佳節的項目對我來說幾乎是陌生的——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遺憾。
但今年,我提前體驗了一次不一樣的中秋氛圍。
上周末,我在蟠龍天地參加了一次由瑞安新天地策劃的「蟠龍·月滿之夜」活動,這是一個極具文化儀式感的體驗,囊括「聽曲」、「吃席」、「趕集」、「切磋」四大主題,每個主題的內容自洽地貫穿在蟠龍天地從街市到小橋流水的每個角落。
參加了N次商業節慶活動的我,從未想過能在一個商業空間內身臨其境地體驗將傳統文化之美與當代生活方式融合得恰到好處,而這絕佳體驗的背后,正是來自瑞安新天地對在地文化深度思考后的一次「新焺集」。
初看「新焺集」三個詞,不難看出這是來自「新升級」的諧音梗,當然也有更具深意的解釋。
古漢語中,“焺”為鼓鑄,取陶镕鼓鑄之意,代表向上的未來;“集”則有“雅會”之意,興趣相投的人們聚在一起,共度一段好時光。
對于這場以“傳統即創造”為理念,以現代生活方式實現傳統節慶的創意復歸的在地文化盛宴,落地就在富有詩意的蟠龍天地。
蟠龍天地開業前,被稱為「公園里的新天地」;事實上,我認為經過一年半的運營,它已經逐漸走出了自己的范式,不僅沿襲了兄弟項目嶺南天地對在地文化的挖掘,更是推導出了新商業產品線Urban Retreat。
在蟠龍天地,一面是江南文化的縮影,一面則是基于現代生活場景的植入,這也是為什么,蟠龍天地自開業以來不斷刷新客流成績,客群輻射范圍不斷擴大的原因:既熟悉古鎮,卻又做到了場景上的創新,讓早已熟悉大虹橋板塊的江浙滬民眾,感受到全新的微度假目的地。
很難通過一篇文章將這個規模不小的“中式文化嘉年華”(為期12天、90+場特色演出、4天團圓宴、15場文化工作坊、1場文學論壇)完全介紹清楚。在連續參加了兩天的活動后,我最大的感受,便是氣質相投的「場與人」相逢后的能量,一種匯聚,一種同頻共振。
在余德耀美術館展廳,國家一級演奏家,古箏藝術家常靜帶領仙樂團,在藝術作品與畫作的包圍下,古箏為主音,鼓、笛、簫,這些樂器與彈唱交織著演繹《詩經》里那些著名的篇章,讓在場的人們感受到了一種無盡的詩意。
△ 拍攝地點:余德耀美術館“于無聲處”展覽現場,現場作品分別有:
王風華,《大玻璃No.8》, 2011,(左); 大衛·施內爾,《序列》,2012(右); 徐震/,沒頂公司《平靜》,2009(前)
夜幕降臨時,在煙雨廊橋旁,唱作音樂人陳婧霏乘著蟠龍搖櫓船出現在水面上,完成了自己 10 首原創作品的演唱;水面靜謐、船只搖曳、建筑與燈影交相輝映,別致的造景需要與環境高度契合的音樂,這與她音樂中露出的膠片質感不謀而合。
陳婧霏唱罷也不禁感嘆,沒想到自己的歌里,好多都以“水”、“船”來做意向表達,正巧與水鄉的意境做呼應。鮮花包裹著船只和表演者,不遠處是其他停泊船只上的觀眾,真是一次奇妙的演出體驗。
在蟠龍戲臺,阮演奏家馮滿天與“新生代麗調傳人”陸錦花共同演繹《明月宋風來》 ,兩位國寶級藝術家,將阮咸之音和評彈旋律在戲臺上交織成篇。這一次蟠龍的演出,馮滿天老師特地從自己收藏的多幅宋代畫作中選取了很多精彩的畫面,并呈現光影、音樂的結合,人在畫中,畫在明月下。戲臺化身畫布,光影作筆,清風送畫。
接下來,還會有更多的藝術家創作者齊聚,黃健怡、沈昳麗、汪文偉三位藝術家帶來的《不一樣的牡丹亭》,Kawa樂隊《月亮下的舞蹈》,民謠歌手周云蓬《九月的歌》等多場重磅演出將相繼亮相,邀市民朋友一起在月滿時分以樂聲回溯傳統。
特別的是,在「新焺集」活動里,我們幾乎看不到任何流量型選手,每位創作者的珍貴之處在于其作品本身和創作內涵,而這樣的創作者來到江南水鄉,參與一場以“中秋”為名的文化體驗時,似乎都很容易與場域相連,隨后的演繹就更加自然流淌于這個獨特的場域之間。
場域賦予人靈感,而人又用靈感反哺場域。
在蟠龍天地的幾個特定點位聆聽中華古韻,「聽曲」除了主演出以外,還有90多場公共藝術演出,活動期間每天都在街巷里發生,市民可以隨機偶遇,「吃席」、「趕集」、「切磋」這三個板塊也同步進行著。
沒有人比中國人更懂得「吃席」,中秋團圓怎么可以少得了一起吃飯呢!菜色由蟠龍天地里的四家餐廳那時新疆、頤薈、麥麥山、皖薈提供,從各大菜系精選8道中秋代表菜式,品嘗獨特的地方特色菜肴時,長桌宴邊都是熟悉的人們,從味覺傳遞喜悅。
而這一次長桌宴的地點,并非在餐廳內而是在街巷中,這真是一個正兒八經的長桌流水席,八仙桌綿延數百米長街,被置身于一個開放流動的公眾場所,千萬年前,祖先們席地而坐,而如今我們團聚在江南的街頭巷尾,讓吃席本身也成為了場域體驗的一部分。
市集已經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活動方式之一了,而「新焺集」的「趕集」利用了蟠龍天地保留的十字街商業格局,招募了近50位“趕集人”,匯聚了青浦焋糕、江南青梅、果露酒、紹興黃酒、龍須酥等傳統江南美食,還有諸如掐絲琺瑯、花絲技藝、緙絲工藝、彈棉花、古法制香等傳統江南工藝。
「切磋」是關于技藝的探索,也是人與人的趣味聯結。蟠龍天地原本就已經入駐了不少有趣的具有在地特質的主理人,從今年初開始,蟠龍天地項目就開始挖掘蟠龍大社區在地人文和租戶故事,推出了“蟠龍有趣的123人”系列人文感內容,這次在新焺集期間,更邀請“蟠龍有趣的123人”租戶主理人們共創,以15+場文化工坊的形式,邀請文化愛好者們一起切磋交流茶酒與糕點、絲綢與刺繡、彩燈與木質桿秤等各式傳統技藝,在靈感碰撞間續燃文化花火。
就像戲劇里常說的“一千個觀眾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在蟠龍天地里的「新焺集」系列演繹究竟體驗如何,我這里講太多,都不如接下來的幾天里,有機會親臨現場真實感受。
細細想來,「聽曲」、「吃席」、「趕集」、「切磋」,這些聽上去是古人們的節日習俗下的慶祝形式,其實離我們的當代生活并不遙遠。我們依然需要文化表演,需要與親友一起坐下來好好吃一頓飯,與家人分享來自各個民族關于中秋的好物美食,去通過參加一個工作坊體驗、切磋一門手藝 。
而 「新焺集」只是將形式裝入更具有傳統與新生交融的創作者、主理人、文化體驗內容,整合起來,串聯成體驗性俱佳的「中式嘉年華」,而又恰好落在了瑞安自己的項目,具有在地新生的蟠龍天地中。
一切看起來如此順其自然,合情合理。
但能在這樣一個越來越關注流量網紅經濟,更注重打卡效應的時代,能慢下來去體驗其中的某幾項蘊含東方美學,又有一點儀式感的活動,卻又顯得奢侈而珍貴。
“在地新生 Bringing Heritage to Life”
——這是瑞安新天地孜孜不倦倡導的主張,在深度體驗「新焺集」的過程中,我不禁又在思考這個詞真正的含義。
盡管“在地文化”已經是個高頻詞,但實際上,對我們這些當代年輕人來說,對真正的在地東方文化的理解和連接是不夠深入的,我們對傳統節慶的信念感正在慢慢丟失,如果沒有更與時俱進的傳承方式,文化、習俗、儀式、記憶都會慢慢消失。
用一種更順其自然的方式,貫穿吃美食、淘好物、也包括重新認識老字號煥新和傳統手工藝,這些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老百姓如何理解全新的在地文化,也都將是人們找到內在自我與環境,與傳統文化的媒介,這也許也是「新焺集」的意義。
文化、風俗、儀式也許未曾離開,重要的是,我們如何重新找到主體,將那些記憶里的好東西重新嵌入生活中。
#商業地產系列解讀
新天地 | 萬科商置 | 大悅城 | 太古 | 凱德 | 華潤 | 復星丨印力丨華貿丨華僑城丨香港置地 | 檀谷TANKO丨微領地 | 源點LiveLab | Kaledo | NOYA | 東原致新丨HAI550
#城市更新
上生·新所丨鴻壽坊丨太古香港丨中環街市丨南陽共享際丨南湖天地丨Convet Garden丨Hudson Yards
#內容營銷/文化敘事
線下商業刊物丨星巴克咖啡杯里的美術館丨品牌雜志丨印唰廠有意思報丨路易威登城市指南丨地產社媒 | 「療愈」之書丨 新天地燃冉藝術季
#品牌/門店
素然丨Apple靜安丨多抓魚丨麥當勞丨Snow Peak丨Shardaa丨大小咖啡丨宜家丨Aesop伊索丨澤田本家丨Alimentari丨瑞幸咖啡丨開心麻花丨始祖鳥丨teamLab丨蔦屋書店丨永璞咖啡
#主編專欄
上海餐飲觀察丨社商+社造丨市集觀察丨露營行業觀察丨「小生意」的故事丨公園式商業
#專題系列
喜歡這篇文章,就點個贊和在看吧 ↓↓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