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火種AI|估值飆升到千億美元!OpenAI拿什么去支撐這驚人身價?
作者:小巖
編輯:彩云
OpenAI又有大動作了。
近期,有消息曝出,OpenAI正在進行新一輪的融資。此次融資陣仗極大,OpenAI很可能在本輪融資后估值飆升至千億美元,成為全球范圍內的“超級巨頭”。
千億估值的身價,讓OpenAI把其他的競爭對手遠遠甩在了身后,與之拉開了一個無法企及的距離。不過,看似是迎來了繁花似錦的盛世,這背后也掩藏著熱火烹油的焦灼。隨著估值驟增,對OpenAI而言,新的賭局與危機已經擺在了臺面上。它需要在短時間內向全行業,全世界證明一個問題:我要憑借什么過人之處,才能撐起這個驚人的價格標簽?
為OpenAI豪擲千金的金主,究竟是何方神圣?
根據相關報道,OpenAI本次融資的領頭機構是Thrive Capital,稱得上是OpenAI的新任金主。
Thrive Capital的創始人Joshua Kushner來頭不小,他是一名85后新生代投資人,也是美國“老錢家族”的一員。他還有一聲名在外的哥哥Jared Kushner,是美國前總統Donald Trump的女婿,Ivanka Trump的丈夫。
除了家族顯赫,Thrive Capital本人也有過高光時刻。2012年,他參與了Instagram的B輪融資,并在Facebook宣布10億美元收購Instagram后,拿下了100%的回報率。
一直以來,Joshua Kushner和OpenAI CEO Sam Altman都私交甚篤,可以把他看作是OpenAI最著名的支持者之一,一直嘗試投資OpenAI。在2023年,Thrive Capital領投了OpenAI的新一輪融資,紅杉資本、a16z、K2等機構跟投。該輪融資中,Thrive Capital投資了近1.3億美元,當時OpenAI估值270億美元。不僅參與投資,Thrive Capital還深度介入了OpenAI公司的內部問題。特別是在Sam Altman因為公司內斗被董事會解雇之時,Joshua始終是Altman的強有力支持者。
早在今年4月,Thrive Capital就主導過一次OpenAI前員工股權出售。當時Thrive Capital對OpenAI的估值就從270億美元提升至860億美元。等到OpenA這次新一輪的融資,Thrive Capital更是為其估值1000億美元,甚至還在華爾街散布OpenAI估值可能觸及1250億美元高點的傳言。看得出來,為了捧高OpenAI,作為金主爸爸的Thrive Capital和Joshua Kushner是相當賣力了。
光速燒錢進行中,OpenAI掙錢的速度遠遠趕不上它花錢的速度快?
大家都在為OpenAI驚人的融資能力和市場潛在價值所折服,但很可能忽略了一個問題:OpenAI燒錢的速度遠比我們想象中更快。
之所以火速開啟全新一輪融資,最根本的原因在于OpenAI先前的100億美元已經花光了。
2015年,剛剛成立的OpenAI就獲得了不少資本大佬的青睞,這其中還有如今與OpenAI和Sam Altman決裂的Elon Musk。2015年6月,以馬斯克為首的諸多投資人向OpenAI融資10億,OpenAI迎來了天胡開局。雖然開了個好頭,但在2015-2018的三年內,OpenAI的發展陷入瓶頸期,同時又因為自身屬于非營利組織,本身不具備商業變現的能力。2018年2月,馬斯克宣布離開OpenAI。
2019年,OpenAI連續拿到三次融資,分別由Khosla Ventures,Reid Hoffman Foundation,Matthew Brown,微軟投資。值得一提的是,微軟成為了日后OpenAI的最大金主。
2019年7月,微軟投資了10億美元;2021年1月,OpenAI拿到老虎全球管理,Bedrock Capital,Andreessen Horowitz投資,具體金額不明;2023年1月,微軟向OpenAI投資100億美元,也是至今為止AI領域的最大一筆融資記錄;2023年4月,OpenAI繼續拿到了紅杉資本,Thrive Capital等機構的3億美元融資。在近200億融資的供養下,OpenAI逐漸誕生出ChatGPT 4.0,開啟了AI新時代。
如果問,誰才是OpenAI和ChatGPT的最大功臣?答案毫無疑問是微軟。
我們發現,在成為AI世界的領頭羊之前,OpenAI在10年時間里,一共經歷了包括種子前融資,種子輪融資,二級市場融資,企業融資在內的7輪融資,總募集資金超過200億美元,是名副其實的“吞金巨獸”。其中,OpenAI 80%的資金來源,都來自于微軟。不過,耐人尋味的是,作為OpenAI背后最大的金主,微軟卻在OpenAI全新一輪的融資中存在感極低,既不是領頭機構,也沒有確定跟投。
OpenAI靠融資獲得了海量的資金支持,但它們的花錢速度實在太快了。在拿到微軟100億美元的融資之時,外界推測這筆錢能讓OpenAI支持2到3年的時間。結果短短20個月后,OpenAI就花光了這筆錢。目前,OpenAI目前正在開發下一代型號GPT-5,我們可以預見,其成本只會比GPT-4和GPT-4o更高。
掙錢和融資的速度遠遠比不上自己花錢的速度,或許這就是OpenAI當下看起來繁花似錦,實則烈火烹油的根本原因。
如履寒冰的OpenAI想要繼續領先,還要在那些方面努力?
毫無疑問,“擴張”和“研發”仍然是OpenAI未來發展的主旋律。
因為AI賽道比拼到最后,就是在進行科技成果的比拼。誰的產品足夠領先,誰就能成為行業內的領軍者。這是貫穿AI競爭的主線,也是OpenAI最初得以搶占先機的根源。
基于此,OpenAI或許要想盡辦法留住高端人才,特別是能起到決定作用的關鍵人物。就連Sam Altman自己都說過,“聘請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才,確保自己的目標方向和AGI使命保持一致。
但如今,OpenAI似乎正逐漸喪失“高密度集聚創新人才”的這一優勢。昔日的核心高管與人才的離職,或自立門戶,或轉向競爭對手,這讓OpenAI面臨著人才危機。今年5月,因為與奧特曼激進的擴張意愿相悖,OpenAI前首席科學家Ilya Sutskever宣布離職,并創辦了自己的企業Safe Superintelligence。根據相關報道,Ilya的初創企業目前已經官宣收到一筆10億美元融資,估值高達50億美元。
可以看出,OpenAI的競爭對手早已虎視眈眈,伺機而動了。
不過,OpenAI也不會坐以待斃。OpenAI計劃在2024年投入80億美元,其中至少有15億美元將用于招聘人才,希望這筆預算可以為OpenAI帶來人才和科研成果上的進步。
此外,如何讓自己的科技成功更具有實用性,更有落地價值,也是OpenAI需要解決的當務之急。
從時間線上來看,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殘酷的事實:OpenAI發布最新下一代模型的時間間隔正在被越拉越長。
2018年6月,OpenAI推出了GPT-1;僅僅8個月之后,GPT-2問世;16個月之后,GPT-3問世。而等到現象級產品GPT-4的出現,大約用了33個月。但如今,到了萬眾矚目的GPT-5這里,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GPT-5尚未有明確發布的時間。與此同時,OpenAI的競爭對手們并沒有停止研發和創新,仍然不時推出一些具有創新性和競爭力的大模型產品。
在這種情況下,大模型的賽道已經非常擁擠了。大模型與模型之間的競爭差距在縮小,人們對AI技術也會持有越來越高的預期和感知。就像Cohere創始人Aidan Gomez所說的那樣,“沒有人關心會上一代的模型,沒有人想要它們,任何的技術進步只會讓上一代產品變的過時,改造模型變得越來越難”。
不可否認,在當下的在科技圈和社交媒體上,OpenAI的權威性已經大不如以前了。很多人甚至開始對OpenAI和它的技術祛魅,懷疑這家剛被估值千億美金的公司是不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當然,伴隨在質疑聲周圍的,更多的依舊是期待。
只能說,屬于OpenAI的一場新游戲和新賭局又開始了。
圖片來源于網絡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