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梧桐區到郊區,構建“馬斯洛需求”式的理想社區有多難?
編者按/
在大城市里做商業觀察,底層動機在于探尋“商業應該如何輔佐城市生活”。最近一年,我們的觀察對象已從單一的商業體擴大到“社區”,一個理想社區究竟有哪些構成?不同社區的生活場景和業態組合有何不同?
作者洛特最近的生活半徑因搬家而發生了變化,梧桐區和近郊新社區是兩個大相徑庭的社區場景,在花了一段時間去重新適應、體驗附近后,她決定把這個體驗過程寫下來。
社區生活的設計與營造實則離不開每個人,如果你正在思考“何為理想社區”這個問題,也許這篇文章會與你產生一絲共鳴。
撰文丨洛特
編輯丨銳裘
在上海住了幾年之后,我開始更深刻地意識到居住環境和生活之間的關系。
住過梧桐區、隔間房,如今換到郊區的電梯房。我對“想要什么樣的生活”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也開始意識到,無論在哪里居住,理想社區都有幾個必備要素:不斷豐富的商業、足夠的公共空間,以及與人群適配的社區。
讀《東京八平米》時,發現作者吉井忍也有相似的經歷和感受。吉井忍曾經在北京和成都生活,也曾居住在距離東京很遠的地方,如今住在市中心的一個小房間。盡管犧牲了房屋的大小,但她獲得了郊區沒有的生活體驗,比如晚上可以隨時去看電影。她能在東京住八平米的原因也在于,城市中的一切設施都足夠。
為了節省房租,我曾經和朋友擠在市中心一個不足10平方米的出租屋。現在想來,那是一個交通便捷、商業發達,又有煙火氣的好地方。
但當時的我對一線城市的分區毫無概念,也不知道在這樣一個大型城市,人的居住有什么樣的不同。經歷了幾次搬家,我看到了城市完整的樣子,也理解了構建“八平米”之外生活的意義。
在現代商業社會中,恰恰是房屋本身和周圍的一切,構成了我們的生活。
“馬斯洛需求”下的社區商業
搬到郊區后的一個月里,我開始想念之前在市中心常去的社區咖啡店,便宜又好喝。從消費選擇眾多的市中心搬到消費需求基礎的郊區,這是要適應的第一個變化。
上海的商業十分發達,在郊區,隔幾個地鐵站往往也會有一個商場,輻射周邊的居民。甚至于,更聰明的開發商知道怎么選擇合適的地段,招攬的品牌不亞于市區。但大部分商業仍以剛需為主,而類似獨立咖啡店這種非標準化的商業小生態,并不屬于這種需求——在郊區居民的消費中,普適的、男女老少皆可的店鋪才是最容易被光顧的地方。
比如周五的晚上,盒馬人滿為患,沒有了大型商超,這樣的購物中心就是合家歡;比如周邊一定有水果店,但書店則看起來沒那么必要。
生活久了之后,我意識到這種“剛需性”給我的生活帶來的不滿足。《東京八平米》里面提到:
“我會接受居住于小房間,大前提是它在大城市,生活基本需求都能在徒步范圍內得到滿足,其他文化性公共設施(如美術館、大型圖書館或書店等)乘坐公共交通也可到達。”
就像在“八平米”之外,作者不想做飯的時候就會去樓下找一找小餐廳,在市中心居住,人是很容易走出去的:地理位置的優越自然不必說,內環到哪里都是半小時,人在這個層面上也更自由;此外,周圍的小店和足夠多的商業,讓人在房子狹小的情況下也不無聊。
而住在城市邊郊的新社區,居家的環境變得更舒服,該有的商業也開始齊全,但出門的場景變成了散步和運動,探索城市的興趣的確少了幾分。
單看餐飲這個部分,消費的豐富度不夠,帶來新鮮感的缺失,甚至是不便利。
下地鐵回家的路上,我常常因為缺少街邊小店感到遺憾,更不用說夜宵了。住在人口密度極高的市區時,城市的煙火氣往往是那24小時營業的一家面店、一盞燈火。城市核心地帶已經有很多適合一人食的“寶藏店鋪”,但在這里,屬于打工人的老鄉雞已經屬于不出錯的最佳選擇。
有意思的是,我發現,離我所居住的小區大約4公里的地方,聚集著一批更早建成的小區。這里的餐飲小店更多,理發店、藥店甚至是社區咖啡店也一應俱全;同樣的,就在最近的某一天,我打開外賣軟件,偶然發現了家附近一個獨立咖啡店,評分不錯。嘗試之后,驚喜萬分。
圍繞人的“馬斯洛需求”規劃什么樣的商業,大概是郊區型社區,慢慢變得更“理想”的核心之一吧。
公共空間,構成郊區的“附近”
不得不說,搬到人口密度更低的郊區之后,出門散步的舒適度提高了不少。
住在市中心的時候,出門總是遇到無數行人。我曾經住在一個經歷過“城市更新”的網紅街區,碰上圣誕節這樣的時刻,游客和通勤族交織在一起,整條馬路水泄不通。有時候出門走走,讓人覺得不是散步,只是趕路。
郊區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綠地和公共空間更多。在逐漸習慣拉長交通時間的時候,我曾這樣安慰自己,這是住得遠的好處之一。
城郊的“自然”風光
其實,市區也不乏大大小小的公園。但它們所承載的功能往往是復合的,畢竟寸土寸金,公園的利用率也要提高。有一次去復興公園,我看到一家人借著INS樂園酒吧的燈光打羽毛球,旁邊是等待進夜場放松的紅男綠女。那場面還有點詭異的和諧——其實也是因為空地太少。
事實上,在決定搬離市區時,我已經察覺,自己對于未來生活的想象發生了變化。
初入社會時,總想探索上海的一些新鮮事物,空閑的生活被周邊新開的店鋪填滿。如今知道了自己的喜好,生活的熱情也轉移到了日常最基本的事務上,比如在家做飯、出門運動。那些不知不覺中發生的內在變化,讓我對“附近”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一個理想的居住環境中,足夠多的公共空間是必不可少的。
公園是其中之一。根據官方機構發布的信息,2024年上海加快公園綠地建設,計劃全年新增城鄉公園120座,新建改建口袋公園60座;新增綠地1000公頃,其中公園綠地500公頃。
我在查閱資料的時候發現,光是去年年初,上海就有建成了很多新公園,包括寶山豐翔智秀公園、普陀春光公園、嘉定綏德公園、浦東沔青公園等等。它們都分布在距離市區相對較遠的地方,但周圍居民都不少。
市區某個公園
和公園類似的是,運動場地甚至是圖書館,同樣是社區附近的重要公共空間。前面已經說過,搬到郊區的同時,我的生活習慣也發生了變化,比如想要更有規律地安排運動。成熟的商場里配備了健身房,但想要自由安排運動形式的話,體育場館還是首選。
于是我煞有介事地探索起新家周邊的體育場館。后來,我在小區附近找到了一個很大的運動場地,從家里出發,騎車15分鐘可以到達。但這個場館是周邊10公里內為數不多的運動場地,來來往往的人很多,和地鐵站也有些距離。至于飛盤、網球這些時興的運動,郊區能夠提供的選擇顯然就更少了。
當然,這些都需要漫長的建設。我想起,大概是在成長的某個階段,老家縣城新建的小區都開始配備健身公園。就像如今的人才公寓,幾乎都會在樓棟里配備運動室。在商業之外,社區的“附近”需要什么,最終還得回到人類最基礎的健康和活動上。
人的連接,形成的社區核心
還記得第一次租房時,我關于在上海居住的想象只有那些電視劇里放的“滬漂”畫面,完全不知如何考量周邊環境對生活的影響。
回顧自己的租房生涯,每一次搬家,我都比以往有更明確的需求。我很滿意如今的選擇,盡管犧牲了一些優勢,也獲得了現階段我想要的開闊。
但無論是在市中心還是郊區,我好像都沒體會到真正的“社區”。尤其是在新的城郊中心,社區的搭建就是更復雜的過程。
住在市中心的時候,“老破小”的高人口密度和舊時的相熟度,決定了鄰居們天然的熟悉感。尤其是經歷了疫情之后,我發現樓上下的老人們已經互相認識很多年,而自己也因為這段特殊的記憶,和樓里的年輕人成為朋友。
曾經居住的街區常常開出新的小店
更重要的是,房屋周邊的實體小店,為社區的搭建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在《東京八平米》中,作者提到,她觀察到自己經常光顧的蕎麥面店,“經營不是為了曬圖或讓人評價,開店就是為了生活,來店里的人也是為了吃喝聊天,而不是評價或打卡。”
這兩年,所謂“社區咖啡店”流行起來,可能也有這樣的原因。在這樣的店里,我經常看到熟客之間、熟客和老板之間談笑風生,人與人的連接就此發生。
一家很喜歡的社區咖啡店
我所在的城郊社區中,“新上海人”和年輕家庭是最主要的群體。大家交流的場景更多是“遛狗”和“遛娃”。而商場大多是消費者各自光顧的連鎖店,社區實體店的缺失,的確阻礙了大家有更多的交流。
這種邊界感在大城市當然司空見慣,但也許理想的社區可能還需要更多碰撞。
好在互聯網也提供了某種連接的方式。一位朋友去年搬到陌生的街區,周邊的拆建如火如荼,同樣缺少社區店。但因為騎車這個愛好,今年她加入了家附近的騎行群。結束運動時,大家在離得不遠的路口陸續告別。她告訴我,這種鄰里感很久違。
這可能就是大家常說的“社群”。我把它理解為社區的一種延伸,或是替代。
?Pexels
其實對于居住的理解,也反映了自身生活方式的變化,這不僅關乎城市規劃。如果是讓剛剛畢業、對上海充滿探索欲的我為了更大的居住空間選擇郊區生活,我依然不愿意。而在不同的地段居住之后,我得以了解自己最需要的空間是什么樣的。
大城市供個人居住的空間越小,它所要提供的公共服務設施和消費選擇就越多;住到更遠的邊郊,人得習慣繁華的缺失,但依然需要便利的商業、足夠方便的運動場所,甚至奢侈一點看,也需要市中心也有的社區感。
寫到這里我也發現,原來我心中理想社區的核心是不同形式的線下生活。無論是商業消費還是休閑運動,房間外的天地總是必要。
#商業地產系列解讀
新天地 | 萬科商置 | 大悅城 | 太古 | 凱德 | 華潤 | 復星丨印力丨華貿丨華僑城丨香港置地 | 檀谷TANKO丨微領地 | 源點LiveLab | Kaledo | NOYA | 東原致新丨HAI550
#城市更新
上生·新所丨鴻壽坊丨太古香港丨中環街市丨南陽共享際丨南湖天地丨Convet Garden丨Hudson Yards
#內容營銷/文化敘事
線下商業刊物丨星巴克咖啡杯里的美術館丨品牌雜志丨印唰廠有意思報丨路易威登城市指南丨地產社媒 | 「療愈」之書丨 新天地燃冉藝術季
#品牌/門店
素然丨Apple靜安丨多抓魚丨麥當勞丨Snow Peak丨Shardaa丨大小咖啡丨宜家丨Aesop伊索丨澤田本家丨Alimentari丨瑞幸咖啡丨開心麻花丨始祖鳥丨teamLab丨蔦屋書店丨永璞咖啡
#主編專欄
上海餐飲觀察丨社商+社造丨市集觀察丨露營行業觀察丨「小生意」的故事丨公園式商業
#專題系列
喜歡這篇文章,就點個贊和在看吧 ↓↓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