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找個參考!”找個屁,直接抄好了!
下新單子了,趕緊的,領導要問話!
不管領導給你講點什么,也不管你做的這個東西是墻上貼的還是地上跑的,要么水里游的,總歸會有這么一句話“來,你去找個參考!”
找個參考?找個屁參考,你不就是讓我找來個現成的抄么!
于是乎,我帶著無奈和愧疚打開了藍閃閃的百度,開始搜我也沒見過的參考…我運氣真好!找到了個不錯的稿子來抄,三下五除二,太陽沒下山我就交稿走人了,下班的路上,我帶著樓下便利店的特價外賣望著黃昏下漸漸暗淡的這個城市,昧心自問——莫非這就是設計的精髓?
直到有一天,我給客戶送海報,那一刻遇上了也在找參考的客戶!愉快的我們在閃耀著籃燦燦百度界面的熒幕前開心的聊了起來:
小呆:你找什么圖哪?
王總:前幾天局里要做個倒計時牌兒,我在網上找找!
小呆:王總,這是您要的海報
王總:嗯,做的好!不過…這個…怎么我好像見過?
小呆:那是!我也經常在百度找參考啊,王總~
…
這一刻,我似乎又明白了!
咱們身上穿的、帶的、用的、騎的、坐的這些,是不是!是不是都是通過找參考得來的!這…這真是太偉大了!
在寫這段時,我本也想找個參考看看,但是沒忍住把故事就編完了,相信很多剛入職或者在職很久的設計同人都會聽到這句工作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話——你去找個參考! 起初我很敵視這樣的說法,從學畫到做設計這么久,總覺得剽竊他人盜取創意是一件十分大逆不道的事情,這事情怎么能接受!
但是,現在哪?入行了這么久…
再看到這句話的時候,你不得不贊嘆中國人的那股子智慧,就像是那句廣告語——“混不好,我就不回來了!”混?是真的要你混么?哈哈,自己體會吧!
在這里,我想給熱愛設計的大部分新人啰嗦幾句,別覺得這句話是在罵你,只不過,這是一個特殊時期的一個普遍說法,我來說說我的體會!只供參考!
還是想提下咱們祖國的設計大環境,大家也別老抱怨中國設計不好,中國設計抄襲什么的…現代設計起源于德國,從包豪斯出現到今天都過去100年了,這期間已經經歷了無數次設計運動,無數次改革與理念更替,你也可以理解為這幫洋鬼子在視覺這塊已經玩的很嫻熟很規范化,有了完善的體系和評判價值觀。
而咱們偉大的祖國真正的設計起步可是從改革開放才開始的。用設計理論家的話來說就是中國用了不到40年的時間壓縮了西方100多年的設計發展路程!
而在這個目前和世界處處接軌的市場里面,你放眼看去都是那些成熟的東西,如何快速追趕上來?如何能作出和人家看上去差不多的能掛在街上有洋氣味的設計,最快捷的方式是什么?也許就是拿來主義…
但是我覺得這還不是問題的關鍵,我是設計學院畢業的,深知國內大部分設計院校也包括多數名校都是那種重技能輕意識的教育模式,因為這個時代太著急,我們的每個城市都需要趕緊建起地鐵,趕緊有個劇院,趕緊弄些看上去現代化的設施…這有點像是老美的那套實用主意,特別的著急自己會落后,不想和人家差距太大,那就必須壓縮我們的路程,而體現在教育這個基石層面的反饋就是重技能輕意識,把那些看上去不那么重要的東西先拿掉,考慮的夠多的是怎么學會,而考慮的夠少的是為什么要學會…
有生產能力不代表你會成為一個創造者,一屆屆的前輩們面對這個需求大于要求的大勢頭,一知半解的摩刀上了陣…
但是,領導我想不出來怎么辦???
那就去看看人家外面怎么做的,你不會,你不會抄么!
我是設計師怎么能抄哪!我就看看學習下好了,我可沒抄,我就是看看,我是設計師我不會抄的!
于是,這哥哥做了個幾乎一摸一樣的上交了,結果領導客戶皆大歡喜,好洋氣,要的就是這個,和國外的很像么!
就這樣,若干年后,哥哥升級成了領導,你下面的小蝦米們來向你求教。
領導!我想不出來,不會?。?/p>
而剛剛成長成為領導的哥哥,耐心而帶有誠意的告訴他:
來,打開百度咱們來找個抄!啊不對,找個參考!
于是,小蝦米們解決了問題,并且在此基礎還有所發揮做作出了改良,眾人對領導的崇拜度大增,覺得哥哥好牛逼,好會帶人!
我只是講個笑話,但是行業內的大部分設計師都是以這種方式成長的,但是包括那些牛逼的人都是靠抄東西成長的么?
我覺得應該這么理解,會比較合理…
為了追趕設計上的差距我們舍棄了很多東西,重視操作技能!
而為了獲得靈感,我們選擇了去直接拿別人做的先例,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反感這種方式,難道設計師真的就只能靠著看別人怎么做來想自己怎么做么,為什么不是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推理在草稿上畫出圖紙哪?
有趣的是,我們為了獲得當代的能力,卻選擇了一種最為傳統的學習方式,它就像你學習傳統繪畫那樣,如果學過畫畫的朋友會知道,學畫的過程實際就是臨摹的過程,通過臨摹獲取技法掌握技能,你如果這么理解找參考的話我覺得是比較合理的,只是因為你采用的是一種十分傳統的方式,這才應該是找參考!通過臨摹你同樣可以學習到設計的那些精髓的東西,只不過這個道路更加漫長,更加曲折…
但是,設計必定不是繪畫,設計并非再現藝術,它從來不會把技法作為自己魅力的象征! 可是我們大多數人,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在走上這條道路,包括我自己,因為你很難有其它的選擇道路…
有一件小事我印象特別深刻,一次半夜和同事加班,因為稿子要求多,同事發自內心的感嘆——為什么中文就沒英文好看!怎么弄都不好看!當時他做的是個簡約風格的東西…
不知道你想沒想過這個問題? 為什么英文好看,而中文就是不好看?
由于現代設計的整個概念和理論包括表現都是建立在拉丁字幕的體系之上的,那些個構成方法和規律從來就沒有遷就過漢字,而通過找參考你也很難遠發現這個問題,而有了這個意識你會不會更容易看懂那些亞洲的成熟設計?你會發現他們的漢字看上去更像是英文的某種字體,對不對?
我覺得咱們沒有理由吐槽和反對這個方式,在眼下,它可以說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為了彌補你意識上的短板你只能通過找參考的方式來應付各種工作上的需求,而且作為設計師和整個行業都是需要經歷這個過程的,很多人都討厭偽皇宮,偽豪宅把,我也是,起初覺得很奇怪很費解,但是,當我看到了歐洲19~20世紀的民居素材時,我才發現,原來那幫洋鬼子那會和我們現在差不多么,在新古典主意盛行的時期,有錢的洋人都把房子造的華麗的要死,看上去也是各種山寨,模仿古跡模仿皇宮,那會歐洲剛剛脫離農耕文化不久的時候,而現在,我們脫離農耕文化的時間和那個時期的歐洲是那么的相似,參考還得繼續找,但是再找參考你還會不會更有意義那?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