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品牌部事小,沒有品牌事大
來源:時光筆記簿
品牌部門被裁撤的事至今還在不斷發酵...
有人說“品牌已死,流量才是最重要的”、也有人說“品牌是為企業溢價的,性價比時代,不需要品牌了”,甚至還說“聰明的消費者不想再給品牌交“智商稅”…
從“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到現在“砍掉品牌部就盈利了”,變化之快,讓我想起了大話西游里那句“過去叫人家小甜甜,現在新人勝舊人,叫人家牛夫人。”
當然,新時代,品牌營銷的方法要跟著變化,之前寫過的傳統的廣告投放失效了,電話營銷也不管用了….《假如有預算,你還會在傳統廣告上砸錢嗎?》《別再狂打客戶電話、群發微信了》
但企業就是要放棄品牌打造,追求流量和極致性價比?
并不是。
我的觀點是:用新方法積極建設品牌的企業,有機會走得更遠。
如果你認為現在只能看到眼前,沒有遠方,那這篇文章不太適合,畢竟品牌是長期的價值投資。
下面是我的個人觀點:
1. 沒有品牌,僅靠價格和流量是死胡同
從疫情到現在,經濟沒緩過勁來,消費降級也是肉眼可見。
市場上開始流行白牌,企業的知名度不高,規模不大。
這些企業有天然的供應鏈成本優勢,在研發創新、品牌形象、分銷渠道上投入的錢比較少。有了電商及直播平臺的助力,對于特定的消費人群確實很有吸引力。
消費者剛開始薅了羊毛,挺開心。但買多了就會發現像開盲盒,有很大的試錯風險,花的錢不見得少。
企業也發現性價比意味著薄利多銷,不過當品牌不出名,產品差異化不足時,面對競爭又必須在流量上花錢...
而流量是越來越貴,最終還是得花時間精力建品牌,掌握主動權。
2. 消費者不僅僅要求功能,還有其他的價值訴求
經濟學的基礎假設是人都是理性,似乎只在乎功能。再說,便宜的產品,誰不喜歡。
這在心理學中,被認為是假設錯誤。我們身為人,除了基本的需求之外,還有更高層次的需求。同樣,品牌帶來的滿足,也不僅僅只是功能。
用專業語言來說,品牌不是一個名稱或標識,而是一個公司對消費者的承諾,它更像是一段旅程,一段消費者與企業的關系。
在這段關系中,互相熟悉、信任并產生共鳴,購買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3. 品牌是企業最大的資產之一
先來說說品牌溢價,這個詞被誤解得很深。
消費者覺得溢價就是自己成了韭菜,企業覺得冤枉,怎么合理利潤成了溢價...
品牌溢價(Brand price premium/ Brand premium)Aaker(1996)給出的定義是:對于包裝、數量等相同或大體相當的其它品牌產品,消費者為得到所鐘愛的品牌而愿意額外支付的數額。
主語是消費者,賓語是鐘愛品牌,關鍵詞是愿意。
用過去的需求導向定價法(Value-based Pricing)簡單示意,價值認知帶來了比商品售價更高的溢價。但現在,產品總成本低了、客戶追求性價比,如果還不提高價值認知,企業保持利潤都難了。
除此之外,品牌帶給企業的價值還有這些——
了解更全面的理論,可以查閱大衛·艾克(Aaker)的品牌資產的“五星”概念模型。
4. 品牌是戰略,而不僅是戰術
回看營銷在西方的發展史,20世紀80年代,品牌營銷的主要作用就是刺激銷售。比如八折銷售和買一送一等促銷….
是不是跟現在差不多?
同樣,銷量增加了,但后果就是應接不暇的價格戰。消費者習慣了等促銷時再消費,而不是正價購買。因此,價格成了最重要的購買推動力。
那個年代,品牌是戰術行為,廣告、促銷、包裝、增強銷售能力等問題的管理。
逐漸,企業發現低價策略讓企業失去了盈利能力,而有品牌的企業,賺錢容易了,比如那些500強們。
他們成功的奧秘在于把品牌打造成了資產,并上升到了戰略高度,跟公司愿景使命以及業務戰略相關。涵蓋了市場洞察、產品創新、增長戰略、多品牌甚至全球化品牌等多個方面。
5. 整個公司都是品牌部,每個人都是品牌大使
當品牌成為戰略時,品牌管理應該有公司高層來負責。
B2B企業CEO要直接參與品牌戰略的發展與實施,因為這類公司的品牌與企業文化、價值、戰略水乳交融,休戚與共。
競爭對手可以復制了產品、創意,但無法復制一個企業組織-人、企業文化、品牌資產和綜合能力,這些是獨一無二的。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公司每個人都是品牌部的一員。
過去投放廣告、負責設計審美的品牌職能沒了,建設企業品牌的工作分散到每位員工身上。
品牌人要快速轉型,可以嘗試這兩個方向:
要么深入一線,在和消費者/客戶互動運營上更深入,做好內容;
要么提高全局觀、戰略能力,成為CEO的品牌軍師。
每一項都很有挑戰,但努力去試了就有機會。因為建設品牌依然是企業成長的必經之路。
作者公眾號:時光筆記簿(ID: Think-Growth)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