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實體商業,變革與適應并存
10條舊聞,窺見市場的多元化趨勢。
撰文丨miaomiao
編輯丨銳裘
? 9月商業回顧
? 8月商業回顧
太古地產內地首個住宅于上海浦東啟幕
太古地產與陸家嘴集團合作推出的高端住宅項目“陸家嘴太古源 源邸”,于近日宣布即將開啟預售,這是太古在中國內地的首個住宅力作,位于上海浦東新區民生碼頭區域,臨近陸家嘴中央商務區。
民生碼頭區域作為浦東濱江公共空間的重要節點,兼具生態休閑、公共藝術展示等功能,其標志性的八萬噸筒倉還曾于2017年作為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此后該區域聲量漸弱。
陸家嘴太古源 源邸的推出,強調與濱江公共空間的有機結合,倡導開放的住宅社區發展模式,引入全新的居住理念,恰能激活此片區域。
該項目規劃總建面約39萬方,包含住宅、甲級辦公樓和創新零售,其中,住宅規劃建面約11萬方,包含11棟住宅樓、378套高端濱水住宅。首批共計50套計劃在年底前啟動預售,提供一線濱江視野。
于內地的高端住宅市場而言,陸家嘴太古源 源邸或將在上海乃至全國樹立新標桿,推動市場對高品質住宅的追求,同時促進城市功能區的融合。
大悅城第五年發布青年文化白皮書
《新潮引力·2024大悅城青年文化白皮書》發布外場
今年已經是大悅城連續發布青年文化白皮書的第五年,以《新潮引力·2024大悅城青年文化白皮書》為名,特別總結了3組青年消費新趨勢、10大青年代表性文化和4種青年消費風向。
連續五年以“青年文化”為名,透露了大悅城品牌建設上的堅持與專注,始終以洞察青年群體為核心,以此打造遍布全國的大悅城品牌。
報告還展示了大悅城結合對青年消費需求的洞察,通過創新的商業模式和文化活動來吸引青年,包括引入首發首店和IP聯名、提升場景體驗、注重社群營造、融合在地文化等。當下,大悅城會員數量已超2000萬,5年間,26-35歲青年會員增幅超40%,表明這一系列舉措卓有成效。
這份白皮書不僅是對青年文化的年度盤點,為市場提供寶貴的趨勢洞察;更加強調了大悅城對青年文化的注重,通過分析和盤點搭建與青年消費者溝通的橋梁。
>>閱讀更多:《新潮引力·2024大悅城青年文化白皮書》重磅發布
首屆新天地藝游季,
場所即劇場,日常即藝術
10月18日,新天地與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藝術天空和摩登天空 MODERN SKY 合作,開啟了首屆「Art To Gather新天地藝游季」,落地上海、武漢、佛山、重慶四座城市的八座項目,攜手近90組海內外演出團體,通過戲劇、音樂、舞蹈、巡游、工作坊等藝術形式帶來為期半個月的演出。
首屆藝游季的舉辦,展現了新天地在文化活動推廣上的突破,不僅愈發鼓勵藝術形式和多元文化的創新,也更貼近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如鴻壽坊的“來松趟經骨”市集、上海新天地的藝術家互動、武漢天地的酒水市集等,均使藝術變得更加可接近。
在藝術與商業的結合上,新天地始終秉承著對本土文化的尊重,同時以開放的姿態接納更多來自全世界的文化和表演藝術,以此構建多元活力的藝術生態,持續為消費者帶來新鮮的生活體驗和文化碰撞。這正是新天地不斷創新和引領行業潮流的原因所在。
萬科組織架構變動,
大調后愈發精簡
萬科近期宣布對地產組織架構進行重大調整,七大區域縮減為五個,具體為精簡華東、南方、北京、西南、華中五大區域的本部職能,并定位為開發經營本部的“前方指揮部”;東北和西北區域調整為總公司,對區域內各城市項目集約管理;重大項目多的上海公司和廣佛公司將由開發經營本部直接管理。此外還將組建新的辦公事業部,聚焦辦公類資產的經營提效。
這些調整預示著萬科在戰略方向上的變化,如注重經營效率和重大項目的推進,同時體現了企業在組織結構上對于精簡和高效管理的追求,且這一現象在房地產行業并不少見。
而市場是否認同“精簡即高效”,還取決于實施效果、員工適應性、可持續性等因素,最終效果有待考驗。
上海婦女用品商店 or LADY淮海?
淮海中路的上海婦女用品商店煥新后以“綻放”為主題重新開業,同時推出“LADY淮海”女性社群品牌,這次翻新不僅是對建筑的修繕,更是對升級女性消費體驗的探索,因此備受行業關注。
項目引入了7家品牌首店,包括意大利家居品牌SELETTI、西班牙時尚品牌Desigual、美國戶外品牌GRAMICCI、香氛品牌tiny wave、Geographer地理學家,業態更加多元,包括時尚、香氛、家居、戶外等,且幾乎每家店都復合了咖啡業態。
近年來,百聯集團旗下已有包括百聯西郊購物中心、百聯ZX創趣場等在內的項目陸續經歷改造升級,有的僅升級軟硬件,有的則面臨整體定位的轉型,可見百聯集團正積極面對市場變化。
LADY淮海象征著上海婦女用品商店的轉型求變,旨在為女性客群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但前有新天地廣場在嘗試定位“新女性潮流社交目的地”后,最終又轉向了綜合性的目標客群,而同處在淮海中路,僅一街之隔的LADY淮海能否做成功,還得看時間檢驗。
奧樂齊繼續深耕上海,
開出最大門店
奧樂齊(ALDI)在中國的擴張策略正逐步推進,其在中國的最大門店已于10月19日開業,門店位于上海金山區都樂匯1樓,占地面積超1000平方米,比以往的門店擴大了20%至30%,并結合金山區地域廣大的屬性將配送范圍擴大至5公里。
除金山店外,ALDI奧樂齊近期已在上海郊區連開兩家門店,分別位于寶山萬達廣場和浦東福山薈,可見品牌正逐步從上海中心區域向外圍區域拓展,以增加其在整座城市的服務覆蓋范圍。
自2019年進入中國市場后,奧樂齊的門店數量已接近60家,且所有門店均位于上海,其中,浦東新區以11家門店的數量居首位,這或許與浦東新區的地域面積和人口密度等因素直接相關此外,徐匯區8家位居第二、黃浦區2家、靜安區和松江區各4家、楊浦區6家,長寧區、普陀區、虹口區和嘉定區各3家、閔行區和寶山區各5家、青浦區和金山區各1家。
這一擴張策略,反映了奧樂齊對不同區域市場的評估和對消費者需求的響應,隨著品牌的持續擴張,其在零售市場的競爭力或將進一步增強。
伊索加速拓店,落址偏好華東
Aesop伊索作為知名的護膚和身體護理品牌,近期在中國內地的門店擴張步伐顯著加快。Aesop伊索江蘇首店于9月30日在蘇州仁恒倉街啟幕,近期又分別于南京德基廣場的B1和蘇州中心北區L1設立圍擋,預示著南京首店和蘇州二店的即將開業。
截至目前,伊索在中國內地的門店總數已達到18家(含圍擋),已正式開業的門店中,上海以6家門店領先、北京、廣州、深圳和成都各有2家、杭州和蘇州各1家。這一數字與半年前的9家相比,增長了一倍,其中華東地區門店數量最多,顯示品牌在該地區的擴張偏好。
與初期的擴張策略有所不同的是,品牌最初傾向于在具有社區氛圍的街邊開設門店,而現在則更多地選擇在重點購物中心設立門店,這可能是為了更好地接觸和吸引目標顧客群體。隨著門店數量的增加,Aesop在中國市場的覆蓋范圍和品牌影響力都有望進一步擴大。
名創優品為什么要投資超市?
繼9月底名創優品收購永輝超市后,由商業作家李翔主理的播客《高能量》緊接著對名創優品創始人葉國富進行了一期專訪,葉國富分享了他對零售業的洞察和一周內做出永輝超市的股權收購決策。
值得一提的是,永輝超市此前經歷了胖東來幫扶+自主調改雙線并行后,實現了有效轉型,在北京、鄭州等多地的實踐中得到體現。
盡管當前零售市場普遍面臨消費疲軟的挑戰,但葉國富仍持樂觀態度,認為名創優品和“胖東來”版永輝的結合能夠滿足中國消費者對高品質生活的向往,通過提供山姆式的品質+胖東來式的服務,打造一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零售集團。
這次收購不僅是名創優品在零售領域的一次重要擴張,也是其對中國零售市場未來發展充滿信心的體現。而本期節目在為外界傳達此次收購背后的深層次原因的同時,也再次傳遞了積極態度。
霸王茶姬、茶百道、一點點、瑞幸咖啡齊開香港首店
?小紅書用戶:夏天偏轉小綠葉
香港飲品市場正陸續迎接多個內地連鎖品牌的首店,引發市場的熱烈反響。
10月11日,茶百道在旺角地鐵站出口附近開設了香港首店,開業當天有黃宗澤等明星出席,期間吸引大量顧客排隊。與內地相比,香港首店的客單價有所提升,顯示出品牌在新市場的定位。
此前,霸王茶姬也于9月底在香港K11 Art Mall購物藝術館地下商鋪開設了首店。同時,一點點、瑞幸咖啡也分別在尖沙咀金馬倫道和美麗華廣場選址開設香港首店,目前正處于圍擋期。
品牌效應拉動了高關注度和客流量,預計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香港的連鎖飲品市場將持續活躍。在香港本土飲品市場發展相對成熟,顧客忠誠度較高的基礎上,這一波內地連鎖品牌的集中入駐,也將不斷加劇本地市場競爭,為本土品牌和內地品牌均帶來更大挑戰。
LVMH出售潮牌Off-White?,
中國專賣店全關
LVMH集團決定將街頭服飾品牌Off-White?出售給品牌管理公司Bluestar Alliance,品牌由已故設計師Virgil Abloh于2012年創立,曾占領潮牌領域領導地位并深受年輕人喜愛。
LVMH曾在2021年收購了Off-White?的多數股權,并為Virgil Abloh創造了“首席顛覆官”的職位,與集團旗下多個品牌合作。然而,隨著創始人的逝世,品牌逐漸失去市場存在感。在中國,Off-White?關閉了所有線下專賣店。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知名潮牌Supreme也于今年7月被母公司VF集團以15億美金賣給了視力保健和眼鏡制造企業EssilorLuxottica。
Off-White?和Supreme的困境反映了這類潮流服裝零售品牌正面臨行業發展的瓶頸期,其在服裝零售市場的激烈競爭中逐漸式微,受消費者熱烈追捧的現象如今已很難見到。
在當前的消費環境下,大眾消費者愈發重視服裝消費的性價比,富人群體則看重奢侈品的長期價值,服飾消費愈發兩極化,而以潮流文化為名的中等價位品牌的機會點卻越來越少了。
#商業地產系列解讀
新天地 | 萬科商置 | 大悅城 | 太古 | 凱德 | 華潤 | 復星丨印力丨華貿丨華僑城丨香港置地 | 檀谷TANKO丨微領地 | 源點LiveLab | Kaledo | NOYA | 東原致新丨HAI550
#城市更新
上生·新所丨鴻壽坊丨太古香港丨中環街市丨南陽共享際丨南湖天地丨Convet Garden丨Hudson Yards
#內容營銷/文化敘事
線下商業刊物丨星巴克咖啡杯里的美術館丨品牌雜志丨印唰廠有意思報丨路易威登城市指南丨地產社媒 | 「療愈」之書丨 新天地燃冉藝術季
#品牌/門店
素然丨Apple靜安丨多抓魚丨麥當勞丨Snow Peak丨Shardaa丨大小咖啡丨宜家丨Aesop伊索丨澤田本家丨Alimentari丨瑞幸咖啡丨開心麻花丨始祖鳥丨teamLab丨蔦屋書店丨永璞咖啡
#主編專欄
上海餐飲觀察丨社商+社造丨市集觀察丨露營行業觀察丨「小生意」的故事丨公園式商業
#專題系列
喜歡這篇文章,就點個贊和在看吧 ↓↓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