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視頻更易被傳播?病毒視頻的特點有哪些?
來源:好奇心日報
近日,幾段視頻在 YouTube 上像病毒一樣蔓延:
視頻 1: 一個衣著正常的女孩走在紐約的大街上,10 小時內被搭訕了 100+ 次。該視頻來自非盈利組織 Hollaback,旨在反對街頭騷擾。
三個視頻的內容看上去完全不搭界是吧。據 Now York Magazine 報道,研究人員總結了這些病毒視頻一些潛在的共性:
1. 憤怒比悲傷更容易被傳播
在《心理科學》2011 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沃頓商學院教授 Jonah Berger 認為在傳播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生理性覺醒:高喚醒情緒(如憤怒、搞笑)比低喚醒情緒(如難過、滿足)更容易被傳播。
“情緒是病毒視頻傳播的助力。無論是讓人們精神緊張,憤怒,還是引起爭議,牽動了我們越多的情緒,我們就越會去分享。” Berger 說。這三個視頻無疑喚起了觀眾的高喚醒情緒,因而形成了病毒傳播。
2. 積極的視頻更容易被傳播
影響分享行為的除了情緒的強度,還有情緒是積極還是消極。在《澳洲營銷雜志》2013 年的一個試驗中,南澳大學的營銷研究人員 Karen Nelson-Field 選取了 800 段視頻,讓 28 名被試每人觀看 50 段,然后從 16 個情緒描述詞中選擇觀后感。16 個詞被按照“高喚醒”還是“低喚醒”,“積極”還是“消極”編碼。結果顯示,積極的視頻比消極的被多分享了 30%。
3. 運動的人更容易分享病毒視頻
Berger 做了一個試驗,讓一半人慢跑一分鐘,一半人坐著不動。然后讓他們讀一篇中立的新聞,并告知他們可以把它用郵件發給隨便什么人。結果顯示,運動也會喚起分享行為——慢跑的人里有 75% 選擇轉發這篇文章,而坐著不動的人里只有 33% 轉發了。
4. 另一個易傳播因素是“驚喜”
5. 男性比女性更傾向于傳播喚醒恐懼或惡心的消息
6. 會激發人們自我認同的視頻更易被傳播
“人們會被自我驗證的欲望驅動,特別是表達自己的身份或集體認同感。”澳洲皇家墨爾本科技研究所的營銷研究員 Angela Dobele 說,以 Hollaback 視頻為例,“分享這個視頻是認同她的一種方式。這個活動為志同道合的人們的對話提供了一個基礎,讓他們形成集體的聯系?!?br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