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捂嘴”的喜家德,失了口碑?
在水餃中吃出鐵絲后,商家為刪差評,竟假冒消費者偽造聊天記錄?近日,知名連鎖水餃品牌喜家德因為此事在網上引發了熱議。
1.吃出鐵絲后,商家假冒消費者?
據媒體報道,該消費者10月底在喜家德的外賣中吃出了一根長約2厘米的鐵絲,在其不同意的情況下,喜家德涉事門店執意退款。隨后該消費者在另一平臺上發布了差評,沒過多久,喜家德涉事門店以該消費者將評價當作維權工作為由發起投訴。但是,該消費者表示,喜家德涉事門店向平臺提供的聊天記錄不真實,門店存在盜用其微信頭像并偽造聊天記錄的情況。在警方的調解下,喜家德涉事門店承認,但不愿意公開道歉。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后投訴平臺表示,商家確實偽造材料,已被扣信用分。喜家德相關負責人也表示,該員工的行為“嚴重違背了公司的誠信原則”,“將加強門店管理和員工培訓,杜絕此類事件發生”。最終經過調解,喜家德向該消費者道歉并賠償,該消費者也選擇諒解。
此事到此算是告一段落,但網上關于這件事的討論卻沒有終止。有網友評論稱:“食品安全無小事,別店大了就不把消費者當回事”。也有網友認為喜家德員工偽造聊天記錄的行為很不妥,“偽造聊天記錄擾亂判斷要依法嚴肅處理”。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還有媒體認為,該員工的做法,“不僅是對消費者個人的污蔑和羞辱,更是違背了商業誠信的基本原則,破壞了消費評價體系的真實性和公正性”。
2.食品安全問題,并非首次?
“趣解商業”搜索發現,這并非喜家德首次被曝出食品安全問題。
2019年,遼寧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曝光了一批不合格餐飲食品,其中喜家德一門店因1批次湯碗存在陰離子合成洗滌劑項目不合格情況被點名;同年,臨沂市市場監管局對喜家德一家門店進行突擊檢查后發現,該門店存在貨票據留存不全、餐具保潔措施不到位的問題;2021年,喜家德北京一家門店因未按規定制定實施生產、經營過程控制要求的行為,被豐臺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給予警告的行政處罰。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除了被點名,喜家德水餃中吃出塑料袋的事情也曾引發關注。2019年,一消費者在喜家德的水餃中吃出了塑料袋,對此,涉事門店承認是員工工作失誤,并解釋稱塑料袋是食品級保鮮膜,不會有任何危害。但有觀點認為,雖然是食品級,但畢竟不是食品。
此外,黑貓投訴平臺上,也有多條關于喜家德的投訴,投訴原因包括吃到生肉、出現人體毛發、服務態度差等。
圖片來源:黑貓投訴
有觀點認為,雖然多是“小問題”,但這些問題反映了喜家德在管理方面的疏漏。而這對于正在擴張的喜家德來說,是一個隱患。
3.喜家德能甘心做老三嗎?
喜家德官網介紹,其2002年成立于鶴崗,目前已經在全國40多個城市擁有超800家門店及超10000名員工。值得一提的是,喜家德的門店均為直營店,其還在官網首頁鄭重聲明,喜家德沒有加盟業務。直營店和加盟店各有利弊,相較加盟店,直營店便于管理,且有助于提高效率并保證產品質量。
雖然未開放加盟,但喜家德卻在招募全球合伙人。官網顯示,喜家德對合伙人提出了具備三年以上餐飲管理經驗、有三年以上創業經驗、熱愛餐飲等多個要求,喜家德此舉意在出海。不過,公開資料顯示,喜家德目前還未在海外開設門店,其創始人高德福也曾表示,進軍海外是一個長周期,可能需要十年八年才能看到效果。
圖片來源:罐頭圖庫
出海的同時,喜家德在國內的開店速度也并未放慢。目前,喜家德在水餃領域的門店規模排名第三,僅次于袁記食品和熊大爺。就未來要開多少家店,喜家德并未公布。但面對前景可觀的市場,高速擴張的同行,喜家德想必也不會安于現狀。紅餐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餃子品類發展報告2024》顯示,2023年我國餃子品類的市場規模約為650億元,未來還將爆發出更多潛力。與此同時,目前,餃子領域的集中度并不高,門店超過50家的品牌僅占比0.3%。由此可見,國內餃子市場大有可為。
這是水餃連鎖品牌的機會,不過,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無論是喜家德還是其他餐飲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都應該以消費者為中心,如此方能走得更遠更穩。你對這件事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