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出來混,就是兄弟多
1
網上一直有一種說法:
現在的手機正在失去創新。
這種論調,一般會拿當下的智能手機跟十幾年前的功能機對比,說以前的手機有翻蓋、有推拉、有旋轉攝像頭、有跟掌機一樣的游戲手機,有各種異形設計。
而現在的手機都是直板一塊,頂多加個折疊屏,所謂【創新】也不過是更新一下系統,換一塊CPU,加一個鏡頭,沒有任何技術含量。
再打出一句【都是供應鏈的技術,裝什么孫子】的金句,最后得出結論:
創新已死。
對于這種觀點,我完全不能認同。
一方面,【窮其道者,歸處亦同】,一類產品必然存在一個符合大多數人需求的最優形態。
不然,怎么每個車企都想挖保時捷的設計師?
目前的手機形態,就是行業多年試錯后,得出的最優解。
另一方面,哪怕只是整合供應鏈技術,難度也遠超一般人想象。
說出【都是供應鏈的技術,裝什么孫子】的,最后產品就死在供應鏈上。
2
供應鏈管理,是企業的地獄。
消費領域有一句話,叫【成也供應鏈,敗也供應鏈】,科技行業,尤為如此。
近些年【期貨產品】越來越多。
什么叫【期貨產品】?
就是產品發布了,但你買不到。
比如,汽車。
很多新能源廠商為創造話題吸引流量,提前一年便發布產品。
一年后,有的輪胎都落不了地,有的流水線轉到冒煙還要排隊購買。
還有的,老板說不定已經提前做好了直播賣紅薯的準備。
再比如,手機。
前些年一些手機廠商時不時就會遇到產品口碑爆炸,但產能卻嚴重不足被消費者吐槽的情況。
為什么這些廠商不擴大產能自己賣,要便宜黃牛呢?
是嫌錢多嗎?
不,是怕命短。
只有對死亡的恐懼能夠戰勝對金錢的貪婪。
實體產業不怕賣斷貨,就怕賣不動。
庫存趕不上銷售只是少賺錢,銷售趕不上庫存是真送命。
特別是像手機這種幾千個零件的產品,供應鏈管理難度都不是地獄,而是地獄里開了個深淵副本。
發布前備貨,發布后大規模生產放貨,幾千個供應商怎么協調,下多少料,都是技術含量。
你預期能賣兩百萬臺,先備它個一百萬臺的量,產線開著,一邊生產一邊賣。
結果一臺都賣不出去。
你是少賺了一百萬臺手機的錢嗎?
是賠了一百萬臺手機的錢。
生產線不會隨叫隨停,供應商也不會給你七天無理由退款。
再加上庫存費用、員工薪資、前期營銷、門店銷售費用,這些錢足夠把現金流干成開源節流,把法人干成失信人。
然后你會發現,給錢的時候你是老板,欠錢的時候你是老八。
庫存失控,是埋葬品牌的第一個坑。
那為什么現在的vivo、OPPO、華為、小米這些品牌都不玩期貨了?
因為體量大了,供應鏈整合能力強了,OEM介入元器件供應端足夠深入,手機行業供應鏈也逐漸趨向成熟,不會再被幾萬幾十萬的銷售差搞崩了。
三英戰呂布,可以有來有回。
三英戰呂秀才,輸了才奇怪。
3
能夠掌控供應鏈的,是天才。
而天才,只是整合供應鏈技術的門檻。
整合技術,難在哪里?
難在你怎么說服供應商給你定制專門的技術;
怎么把不同的供應鏈技術無縫銜接在一起;
怎么在這些技術基礎上做出只屬于你自己的東西。
你說直接用供應鏈現成的技術?
OK,那供應鏈也有很多甲方,為什么先給你供貨不給別人?
以及貨做出來了,大家都差不多技術,消費者憑什么選你?
你兩個品牌的手機放一起,一個像寶可夢一個像幻獸帕魯,一看就是雙冠軍,我為什么選你不選它?
是因為你更環保?還是因為你代言人更刺激?
你說買斷技術?
你轉頭看看供應商和友商哪個像傻子?
能賺錢的技術,必然要賣得更貴。
如此一來成本便打不平。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答案只有一個,讓友商拿到技術也用不了。
即,自研+共研的雙線并行。
舉個例子,vivo與蔡司長期聯合研發出了專屬的移動影像體系,也就是蔡司鏡頭+vivo自研的藍圖系統。
這就是一種不可復制的核心競爭力。
這種核心競爭力的來源是什么?
體量+投入+讓利。
少一個,都不可以。
4
體量,是掌控供應鏈的基礎。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你一個小廠商也想用蔡司鏡頭。
供應商也不是歧視你,人家只需要幾個簡單的問題。
你出貨量多少?
你能像vivo那樣,建個vivo蔡司聯合影像實驗室嗎?
你有適配的供應鏈來匹配蔡司這個鏡頭嗎?
你沒有?
那人家大牌跟你一個18線手機合作,圖什么?
是圖你在短視頻打回收廣告時能多出鏡?還是圖你用戶少鏡頭損耗低?
合作的基礎,是實力。
這年頭,大家都是這么簡單直接。
不簡單直接的,已經沒了。
其次,是投入成本。
退一萬步講,即便你一個小廠拿到了蔡司鏡頭,但你的手機帶得動嗎?
火箭推進器裝老頭樂上,再資深的老頭也樂不起來,反而是外星人罵地球人往宇宙丟垃圾。
當你拿著我的鏡頭做手機,還做拉了,也就沒有下一次了。
畢竟,你毀的不止是你自己的聲譽,也是蔡司的聲譽。
而vivo自研的藍圖系統,確保了蔡司這顆超強鏡頭能夠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共研的“同路人”+自研的“藍科技”,讓這顆鏡頭的效用得以最大化。
再舉個例子,vivo分別與聯發科和ARM成立了聯合實驗室,推出了專屬的藍晶×天璣系列芯片。
藍晶×天璣×ARM的三方聯合調校,讓vivo的芯片調校在“軟硬一體化”和“雙芯協同”上更進了一步。
中小品牌能不能也出個自己專屬的紅晶芯片、黃晶芯片?
理論上能,現實中難。
因為,這東西真的燒錢。
最后,則是讓利。
說到底,供應商給誰供貨都是賺錢,沒有說這筆錢和那筆錢有啥不一樣。
為什么要費心費力和你合作共研?
除非,你能讓供應商賺到更多錢。
這里的【賺錢】,體現在兩方面。
一方面,是拿到手的錢。
另一方面,是未來能賺更多的錢。
【拿到手的錢】很好理解,就是你能讓供應商切切實實拿到錢,實實在在揣兜里。
以及,【按時】,【足額】,打錢。
按時和足額,甚至比金額本身還重要。
vivo的胡柏山說過:
“我們的付款條件沒有超過60天的,大部分在30到45天搞定。如果供應商資金緊張,我們可以提前付款。”
做過供應鏈的應該知道,賬期,能把一家公司拖入深淵。
很多公司到死的時候,賬面上都是盈利的,但就是,錢不在手里。
更不要說很多公司動不動就給你玩實物抵債,董事長直播帶貨還錢這一套。
你甚至得去幫他多下幾單。
在這個行業里,能實打實回款的,就這么說吧,是供應鏈大善人。
能在60天以內付款的,是供應鏈活菩薩。
能提前付款的,堪稱供應鏈親爹。
沒錯,按時足額付款是本分。
但很多同行,不夠本分。
最近車圈就很多不本分的。
至于【未來賺更多的錢】,說白了就是幫你發展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vivo在面對供應鏈時,一直強調一個概念——【互利共贏】。
短期互利,長期共贏。
像vivo在18年和匯頂合作研發屏下指紋技術時,給匯頂提的要求是,原本1-2塊錢的成本,vivo可以提到5塊錢,同時不要求獨家。
什么意思?
意思是,你研究技術,我投入成本承擔風險共同研發;
技術成熟,我不求獨家,只求讓技術落地一起把盤子做大。
不止讓你賺錢,還讓你在未來賺更多的錢,甚至通過這項技術間接地改變了行業的生態,讓你在生態中站穩腳跟,成為一個無可替代的存在。
你是供應商,你也得上。
誰會拒絕一個帶你成長的老大哥?
誰又會嫌錢多?
做生意的,沒有一個是傻子。
實力+錢+讓別人賺錢=好技術。
即便其他有錢有體量的大廠也找蔡司、聯發科、匯頂合作,也愿意讓利,但系統層面的技術它們依然無法直接拿來就用。
差異化也由此形成。
有人說,vivo是【順勢而為】。
可他沒說的是,英雄,總會自造時勢。
供應鏈,就是他們造出來的勢。
你不能等技術成熟萬事俱備了,才出發。
不然,你的價值何在?
用供應鏈的技術,從來不難。
難的,是如何推動供應鏈技術的發展,是如何在供應鏈技術的基礎上做出屬于自己的技術。
生意人好找,同路人難尋。
5
每當說到供應鏈問題時,網上總會出現另一種聲音。
【真有本事,不該自己研發嗎?】
且不說,讓一個手機廠商自研鏡頭這事有多荒謬。
以及當年和麥當勞同時起家的另一家快餐公司現在還在養牛。
按這邏輯,每個科技企業都應該先做化工,從沙子搓芯片,石油煉塑料做起。
直接利好生化環材。
分工,是這個工業時代最底層的邏輯。
屏幕、電池、面板、芯片、鏡頭、聽筒、卡托、觸片、鎖鍵……一臺手機上有成千上萬個零配件。
手機的本質,就是把這成千上萬個零配件用一種更高效的方式整合在一起。
畢竟,一個企業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
無限的那種,不叫企業,叫神仙。
所謂【追求極致】,不是自己把每件事都做到極致,你得尊重一點物理規律。
而是選擇極致的同路人,把【整合】這件事,做到極致。
就像vivo,它不可能自己搞定所有的節點,不可能自己磨鏡頭、搓沙子、挖鋰礦。
等它磨出來,友商的手機都已經暢銷到三體星了。
但它可以選擇更好的電池、鏡頭、芯片,通過“藍科技”自研和“同路人”共研,把手機做到極致,也讓背后的供應鏈,走向極致。
一人成軍,是動漫里的劇情。
現實中更多的,是雙拳難敵四手。
而真正的高手,可以同時運轉千手。
6
很多時候,【創新的想法】本身,價值不夠。
誰的PPT里沒有幾個改變世界的創意?
實驗室里的產品參數哪個不是在天上飛?
但這些想法和參數,又有多少能落地?
初中時,我就想過要是手機能直接用手指觸摸控制就好了。
這說明什么?
說明這我比喬布斯更6?
我只是比他更胖而已。
20多年前就有人想過要做外賣軟件了,但當時的硬件軟件和市場環境跟得上嗎?
就當時那個配套,你地址寫個前門樓子,它能給你送去給峨眉山的猴子。
創新,是環境的產物。
只有能夠落地,能大規模穩定生產,并以一個消費者能接受的價格呈現出來的創新,才有意義。
否則,就只是自嗨。
同時,創新也會改變整個行業。
你靠產品創新吃到肉了,你的供應鏈上下游也會跟著喝到湯。
就像無糖飲料的流行,喂飽了一堆代糖公司;
智能手機的崛起,帶飛了一眾零配件企業。
一個強大的品牌背后,必然有一個繁榮的生態。
網絡上流行著這樣一個說法:
尼安德特人比智人更強壯更聰明,但為什么尼安德特人住進了博物館里,智人卻笑到了最后?
因為智人有更龐大的組織和更精確的分工。
組織和分工,恰恰是構建起人類社會的基石。
各項都擅長,固然很厲害。
但知道自己哪里不擅長,知道交給擅長的人,是大才。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