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探索兩周年,AI和媒體碰撞出了什么火花?
2022年末,大模型浪潮席卷而來。在“所有行業都值得用AI重塑”的氛圍下,各個行業都受到了影響和沖擊。
其中新聞媒體可以說是受影響最為劇烈的行業。
因為內容的生產方式被重新定義,媒體從業者普遍存在焦慮情緒:擔心錯過新一輪的技術更新迭代。畢竟媒體行業有著自身的特殊性,大模型技術能否適配,怎么和行業融合,都是未知的答案。
2023年1月18日,傳播大腦科技公司正式在杭州揭牌成立,被外界看作是浙江新聞傳媒領域回應時代、試水變革的一次破冰探索。
時間來到2025年初,大模型掀起的技術和產業革命如期而至,新聞的生產和分發邏輯被進一步重構。而在兩年前揚帆啟航的“傳播大腦”,究竟交出了一份什么樣的答卷,給行業帶來了哪些啟示?
01 懂技術懂傳播,媒體融合有了新解法
媒體是一個特殊的行業,既是現實與歷史的觀察者和書寫者,也在一次次進行“自我革命”。不管是流量邏輯的變遷、媒介形態的演變,還是用戶注意力的轉移,都迫使媒體業不斷積極求變。
早在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就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正式將媒體融合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國內有融合“家底”的媒體集團紛紛入局。
適逢移動互聯網的黃金時代,算法推薦主導了內容分發的新邏輯,造就了一大批數字化資訊平臺。
在算法推薦的機制下,主流媒體一度是受益者,一句話、一張圖、一段視頻,就可能在10億多網民中掀起輿論狂潮。代價則是內容生產和傳播渠道的脫節,一旦平臺的算法和規則改變,媒體的流量和商業模式就會遭受重創。
“傳播大腦”被寄予了破局的厚望。
彼時浙江的媒體融合進程也遇到了重重阻礙,典型現象就是資源過度分散,“天目云”“新藍云”和各地方融媒力量“三分天下”,不可避免造成資源分散、業務重合、利益沖突之類的內耗,削弱了技術支持的有效性。
不同于當時流行的“借船出海”路線,“傳播大腦”更像是一艘有著明確使命的技術“護衛艦”。
在人員構成上,“傳播大腦”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2歲,研發人員的占比達到了80%,主要來自阿里巴巴、騰訊、字節跳動等互聯網企業的技術骨干;也有來自人民日報、浙江日報、浙江衛視等傳媒行業的老兵。
這支懂技術懂傳播的復合型團隊,迅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可以總結為兩個關鍵詞:
第一個是“破”,打破不同媒體各自為戰的局面。
浙報旗下的“天目云”和浙江廣電的“新藍云”被整合為“天目藍云”,并通過用戶打通、內容打通和運營打通,構建了貫通省市縣三級媒體資源的技術統一支撐平臺,提供了涵蓋“策、采、編、審、發、管、評”的全鏈路業務解決方案,避免因資源分散、業務重合、利益沖突造成的內耗。
第二個是“立”,確立大模型和媒體融合的范式。
想要大模型賦能新聞生產,必須要解決假新聞、假消息等數據的污染,構建專業的訓練數據集。擁有技術和數據雙重優勢的“傳播大腦”,推出了國內首個通過上線備案的媒體垂類大模型。目前傳播大模型已經通過中央網信辦三項算法備案認證,并于2024年亮相“互聯網之光”博覽會。
兩年的時間不算長,成績卻有目共睹。
“傳播大腦”以傳播大模型為核心,以天目藍云媒體智能化辦公平臺為底座,打造了融合生產平臺、融媒體客戶端、智能媒資、未來媒體演播室、輿論引導在線、國際傳播在線等媒體全鏈路服務產品。不僅實現了全省融媒“一張網”,原有條條框框的禁錮,消除了體制、資源、技術和觀念的深層矛盾。
技術流的“傳播大腦”,還獲得了新聞傳媒行業最高科技獎——王選新聞科學技術獎;“傳播大模型”入選了“全國報業技術賦能媒體融合”十佳案例和2024 中國新媒體大會“融媒有技”十大優秀案例庫......大大小小的技術獎項多達三十余個。
02 從浙江到全國,燃起融媒的星星之火
回顧過去二十多年的媒體變遷,技術對媒體變革的影響之深超過了過往的任何一個時期。囿于技術能力上的不足,過去媒體融合更多的是政策驅動,融合策略主要是機構重組和資源整合。
結果就是,大多數省市的媒體融合進程,還停留在“云化”的階段。這是因為不少媒體還未走出“技術小作坊”模式,研發主要靠外包,出現了業務割裂、數據孤島、內容運營、商業變現等一系列隱藏在水面下的問題。
到了大模型時代,模式創新的弊端終于暴露了出來,面對AIGC、數字人、虛擬主播等新業態,顯得束手無策,在新技術的落地應用和新質生產力的培養上明顯滯后。
打出“破”與“立”組合拳的“傳播大腦”,能否改寫媒體融合的現狀呢?這里有一份摘自外部報道的成績單。
截止到2024年末,“傳播大腦”已經服務融媒體客戶端90多家,全省融媒“一張網”的用戶總量達1.13億人,每天有250萬條內容在“一張網”上發布?;趥鞑ゴ竽P偷闹悄懿删幭到y,實現了新聞線索的智能抓取、內容生產的自動化處理及個性化推薦等能力。
簡單來說,“傳播大腦”打造出了一個集內容生產、分發、消費、反饋于一體的綜合性媒體生態系統。媒體機構可以更有效地觸達用戶,提高用戶粘性和活躍度,同時也促進了傳播形式的創新,比如數字人、元宇宙、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形態被廣泛應用,為用戶帶來了更加豐富的使用體驗。
大浪淘沙,沉者為金。比數字更有說服力的,是來自國內其他省份“同行”的認可。
時間回到2024年6月30日,江西融媒大腦平臺正式上線。“傳播大腦”扮演了技術賦能者的角色,也是“傳播大腦”首次跨越地域界限進行“跨省旅行”,在浙江探索出的經驗、沉淀下來的能力,幫助江西的媒體融合少走了許多彎路。
把時間線再拉長一些,“傳播大腦”的業務版圖已經拓展至江西、廣西、福建、安徽、西藏、重慶、貴州等多個省份。除了江西融媒大腦平臺,還完成了央媒項目、重慶媒體大腦項目、 福建智能媒體資源庫省級平臺項目等一系列標志性成果。媒體融合的“浙江模式”,陸續在全國范圍內落地開花。
深究其中的原因,媒體融合面臨的是技術和制度的雙重挑戰。
怎么解決體制和機制的壁壘問題,怎么加速人、事、制度、思想認識的融合,怎么在路徑上深化技術合作的深度,涉及媒體融合進程中的許多共性問題。如果只是組織架構上的打散重組,或者表層的技術整合,往往會出現地域上的局限性,在一個省市被驗證的模式,到了另一個省份就會水土不服。
“傳播大腦”之所以能夠從浙江走向全國,不僅給出了技術支撐方案、提升內容生產效率的功能和工具,還提供了解決水面下矛盾的方法論,可以說是一套可以直接拿來“抄”的作業。
大膽闖、大膽試的浙江媒體人,用創新點燃了媒體融合的星星之火,讓越來越多區域的媒體融合進程被“浙江經驗”激活,為停滯不前的媒體融合進程按下了“加速鍵”。
同時需要理性認識的是,媒體融合遠未達成最終目標。正如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所提出的:“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p>
一場可能影響媒體行業下一個十年的“供給側改革”,已經是一種現在進行時,也是每一家主流媒體的必答題。
03 向創新要未來,新的時代才剛剛開始
1月18號上午的“傳播大腦兩周年發布會”上,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社長、黨委書記姜軍進行了一場別具一格的演講:前半場的主角是浙報集團的“數智人”老姜,下半場是老姜和姜軍本人的跨次元面對面溝通。
全程沒有把創新掛在嘴邊,但每一個細節都透露著——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傳播大腦”的回答依然是創新。
2024年是大模型落地應用的元年,在智能制造、智慧礦山、智慧治理等領域迸發出了澎湃的新質生產力。2025年注定是大模型走深向實的一年,各行各業都到了融合大模型能力的關鍵檔口。
回到媒體融合的話題上,怎么抓住窗口期,讓文化和科技邁上新臺階?
早在半年多前,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副社長、傳播大腦科技公司董事長錢偉剛就曾公開為浙江融媒定下方向,特意提到“浙江融媒’一張網’將朝著一站式、智能化、視頻化、社群化等方向發展。”“傳播大腦”將加大前沿技術的探索力度,推動產品和業務的創新升級?!?/p>
趁著“兩周年發布會”的契機,“傳播大腦”向外界披露了更清晰的AI戰略。
有別于市面上形形色色的AIGC產品,“傳播大腦”沒有局限于淺層的內容生成、改寫、圖像生成等應用,而是圍繞媒體一整套生產流程,聚焦當前的核心訴求,深耕場景應用創新。
在媒體智能化辦公協作方面,“傳播大腦”正式發布了“萬媒”媒體智能辦公大平臺,預置采編、運營、經營、財務、人事、黨建、宣傳治理等通用標準化辦公應用場景,同時支持用戶自定義個性化應用搭載。而且各家媒體機構自主開發的獨立應用可以嫁接到“萬媒”平臺上,聯合構建起了一個集業務交流、交易與共建于一體的媒體服務生態。
在大模型賦能內容生產方面,目前傳播大模型已經集成了智能對話、創作、多模檢索、創意設計及審校五大核心能力?!皞鞑ゴ竽X”將基于傳播大模型進一步打造媒體內容創作新引擎,滿足基層用戶、專業用戶以及媒體機構內部不同崗位人員的多元化需求,同步完善“大模型應用超市”,匯聚針對不同用戶角色、業務場景和內容模態的應用。
在內容形式的創新和探索方面,“傳播大腦”將融合虛擬現實、數字人、AIGC等多項領先技術打造未來演播室,應用于實景、綠幕、XR大屏等各類場景。比如集“眾創”與“共享”的“數智人眾創平臺”,一個面向全省媒體、政務機構和企業的數智人生產和營銷平臺,具備多場景的應用能力,進一步推動了數智人應用的快速迭代發展。
可以看到,“傳播大腦”沒有盲目地喊口號,而是死磕場景應用,并在生態上穩扎穩打。
原因并不難解釋。
新興技術只有在具體的場景中落地應用,產生肉眼可見的經濟和社會價值,才能獲得行業上下游的廣泛應用,才有可能形成“場景應用和技術迭代”的飛輪效應,逐步形成繁榮生態。
同一時間,浙江省文化數字化協同實驗室共創機制發布,“傳播大腦”和之江實驗室、浙江大學、阿里巴巴、百度、騰訊、華為、新華三等12家單位一同出現在了協同單位的名單里。同時也留下了進一步的想象空間,比如“傳播大腦”是否會在省級系統機制下和科技大廠產生新的化學反應?
沿循這樣的邏輯,浙江不僅為全國的媒體融合打了一個“樣”,還站在了媒體智能化轉型的最前列。
04 寫在最后
德國學者斯托伯爾曾總結技術進化的三個階段:首先是“發明”,其次是“創新”,最后是“制度化”。
映射到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大模型代表的新興技術,悄然完成了從0到1的的“發明”,正處于與各個領域融合“創新”的階段。
至少在媒體融合領域,當傳播大模型持續在實際業務場景中落地,從業者調用大模型能力的路徑被打通,數字人、智能對話、創作、多模檢索、創意設計等場景化的應用“觸手可得”,“制度化”已不再遙遠。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