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叢叢導演這部紀錄片,讓“她”的名字終于被記住
01
婦女節不僅是群體的慶祝,
更是每位女性名字的舞臺。
近些年來,隨著品牌營銷故事的演變,婦女節逐漸擺脫了“女神”“女王”等單一標簽的束縛,重新找回了自己的本名——“婦女”。這一轉變并非簡單改名,而是映射出社會對女性群體認知的深化,女性不再僅僅是被消費主義包裝的符號,而是以真實、多元的形象,被越來越多地看見和理解。然而在這之下,每一位女性的名字、她的存在、她的故事,同樣也在靜默中渴望著被看見、被銘記。
前幾天,我刷到一個關于老一輩女性名字的帖子,驚訝地發現,評論區里能準確寫出自己姥姥、奶奶名字的人只是少數,許多人是在看到帖子后,才第一次去詢問了長輩的名字。有位網友感慨道:三十年來第一次知道姥姥的名字。
盡管這篇帖子的影響力有限,但它確實觸及了一個普遍現象:我們常常忽略了家族中姥姥、奶奶的名字,甚至未曾主動詢問過,她們只是被當作了“姥姥”或“奶奶”。
02
她的名字,不應該只有她知道。
而就在此時,我發現vivo聯合爆劇《我的阿勒泰》導演滕叢叢拍攝的紀錄片《她的名字》,恰恰聚焦于這一隱秘而廣泛的社會現象。我迫不及待地點開,剛看開篇我就預感到,我的淚腺怕是要失控了。
這部紀錄片以藝術家胡順香的視角展開,讓我們看到她的藝術項目《女兒箱》背后的靈感與起源。這個特別的展品,一個碩大的梧桐木箱,原本是姥姥贈予媽媽的嫁妝,如今又接力般傳到了胡順香的手中。
通過她的藝術再創作,這個箱子不僅重獲新生,同時也向觀眾展現了三代女性的故事與情感。這個箱子就像一條無形的紐帶,將媽媽的媽媽、媽媽以及胡順香自己緊密相連。箱子從上一輩傳到下一輩,傳遞的是物品,更是血緣,記憶和命運的傳承。
這兩只箱子盡管體積龐大,但裝下的東西卻很少。關于胡順香的姥姥,家里僅留存著一張老年照片,甚至因為時間的久遠,連胡順香的母親都需要一番回憶,才能記起她的全名。
這在農村并不罕見,嫂子、嬸子、大娘、奶奶……這些稱呼我們都能迅速在腦海中對應上一張熟悉的臉,但對于她們的全名,我們往往知之甚少。
盡管姥姥留給胡順香的照片很少,但她對胡順香的影響卻是深遠而持久的。在胡順香敏感且略帶叛逆的成長歲月里,姥姥給予了她堅定的安全感,這份溫暖成為她日后藝術創作中不可或缺的養分和靈感源泉。
19歲那年,她勇敢地邁出了離開家鄉的第一步;36歲時,她更是跨越了國界,遠赴他鄉,與家的距離愈發遙遠。在異國他鄉的自由獨處時光中,孤獨如影隨形,但每一次超越孤獨之后,擁抱的則是更廣闊的自由。
正如那扇模糊的窗戶,它遮蔽了外界的清晰景致,讓人難免心生迷茫與不確定。但只要勇敢地走出去,總能撥開云霧,找到那個清晰而多彩的世界。
“沒人知道你是誰,你不是誰的妻子,你不是誰的孩子,這種沒有身份的感覺,讓我感受到了一種更大的自由和自在。”這不禁讓我想起伍爾夫所說的,“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女性,她首先且最終是她自己,獨立于任何附加的身份之外。拋棄那些束縛我們的身份標簽,每一個女性都有權利、有能力全然地擁抱自我,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生活和生長。
胡順香從臨沂起步,一步步邁向了遙遠的柏林,她的足跡越拓越寬,越走越遠。她在異國他鄉擁抱孤獨,也深切地感受到更多的自由與自在。
擺脫了身份的束縛,她仿佛解鎖了無限的可能,去過很多地方,將來還會去往更多地方的她,也在沉思:她那位一生中最遠只到過縣城的姥姥,如果身處不同時代背景下,是不是也能擁有更多更好的可能性呢?
雖然姥姥的腳步最遠只到達過縣城,但胡順香卻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將那個滿載著姥姥回憶的沉重木箱,轉變為了一個可以隨時隨地攜帶的“旅行伴侶”。通過她的藝術創作,胡順香不僅讓自己成為在世界各地留下足跡的藝術家,更將姥姥的名字一同帶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仿佛姥姥以另一種形式,陪伴著胡順香去探索這個更大的世界。
這一變化,也映射出三代女性“生活地圖”的拓展。現在,越來越多的“胡順香們”正在勇敢走出去,走出縣城,超越那些束縛身份的標簽,去追尋屬于自己的廣闊天地。
看到最后,我眼淚直流,心中無比動容。這部短片可以說是很平實質樸,無論是其鏡頭語言的細膩捕捉,還是配樂,都顯得尤為內斂,卻在不經意間觸動了人心最柔軟的部分。它講述的雖是胡順香與姥姥之間的故事,卻仿佛一面鏡子,映照出了無數“我”的內心世界。讓每個觀眾都在胡順香的淚光里,看見自己記憶中無名的“姥姥”。
滕導以其獨特而敏銳的女性視角,巧妙地將胡順香的個人經歷,升華為無數女性共同的生命回響。這種跨越個體的敘事手法,將個體故事與集體情感緊密相連,構建出一種普遍而深刻的共鳴。不得不說,這確實是滕導一貫的風格,細膩、深刻且直擊人心,果然還是我熟悉的滕導。
同時,在這部短片中,胡順香的故事成為一個鮮活而有力的載體,它告訴我們:在任何時代,每一位女性的名字都應當被銘記,她們的生命價值與貢獻都值得我們珍視與歌頌。自由與自愛是女性最先要到達的目的地。而記錄、記住,就是愛,是對女性生命的尊重與頌揚。
03
vivo,捕捉變遷瞬間,
講述她的名字與篇章。
《她的名字》這部作品,在婦女節期間給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它不走尋常路,不是傳統的喊口號態度片,也不同于那些常見的廣告形式,更像是一封vivo X200 Pro鏡頭下深情流露的家書。這封家書,既是胡順香對媽媽和姥姥情感的傾訴,也是vivo攜手滕叢叢導演,向所有女性致以的深情敬意。
短片以紀錄片的形式,細膩地勾勒出三代中國女性的成長軌跡。從老一輩的默默奉獻到新一代女性的獨立自由,每一個細節都如同生活本身一般,充滿了真實的溫度和情感的深度。它不僅僅講述了一個關于女性的故事,更是一次心靈的觸碰,提醒我們每一個女性的名字背后,都藏著一段獨特而動人的故事,值得我們去傾聽、去銘記。
而且,在短片中,vivo X200 Pro作為拍攝工具,并沒有通過強調產品來完成品牌植入,而是巧妙地成了故事的承載者,讓品牌與故事完美融合。它讓我們明白,被記住,被記錄,就是最好的看見。手機,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屏幕媒介,它小巧而強大,是最為便捷、最易觸及的記錄工具。
短片沒有刻意煽情,卻讓我們在不經意間意識到,手機已成為記錄愛意的最小單位。我們平時可能不會總帶著相機,但手機肯定不離身。生活中的愛意,往往就藏在這些日常瞬間里,而我們隨手捕捉的影像,就成了愛的見證,成了以后能回味的記憶。vivo X200 Pro以其卓越的影像能力,賦予了我們“記住”的力量,讓每一份感動、每一刻溫情,都能被細膩地記錄下來,成為我們心中永恒的珍藏。
此外,這支由vivo X200 Pro全程拍攝的短片,不僅充分展示了旗艦機型的影像實力,更通過真實動人的女性故事,在三八婦女節期間引發了強烈的社會共鳴,成功實現破圈傳播。其背后的深層價值,絕非一次節日營銷所能涵蓋。
這是vivo以影像為橋,持續構建“科技有溫度”品牌認知的重要一步。vivo通過這支短片以及持續輸出的美好、正向女性人文故事,不僅是在展示產品,更是在與消費者進行心靈對話。
在這個過程中,vivo成功搭建起與消費者之間深層次的情感連接,加深了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鞏固了自身關注人文、支持女性創作力量的品牌形象。這種持續探索影像科技與人文關懷融合的姿態,就像在用戶心里埋下一顆種子,讓“有溫度的科技”的品牌形象在用戶心中悄然生根、發芽。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