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添加”醬油驚現致癌物,千禾味業的“0”字迷局
在當今追求健康飲食的時代,“零添加”成為了食品行業備受矚目的標簽。千禾味業,正是憑借著“零添加”醬油這一差異化競爭優勢,在競爭激烈的調味品行業中脫穎而出,成為了一顆耀眼的新星。
自2008年推出首款“零添加”醬油以來,千禾味業便將“零添加”理念貫穿于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全過程。其醬油產品以非轉基因大豆和小麥為原料,采用傳統高鹽稀態發酵工藝,經過180天甚至380天的漫長發酵周期,不添加任何防腐劑、色素和味精,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和營養成分。這種對品質的執著追求,讓千禾味業在消費者心中樹立起了健康、安全的品牌形象,吸引了眾多注重生活品質和健康飲食的消費者。
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零添加”醬油市場需求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據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零添加醬油市場規模以每年超過30%的速度增長。千禾味業緊緊抓住這一市場機遇,不斷加大市場推廣力度,拓展銷售渠道。
在線下,其產品覆蓋了各大超市、便利店和農貿市場;在線上,千禾味業積極布局電商平臺,與各大電商巨頭展開合作,實現了線上線下全渠道銷售。憑借著優質的產品和廣泛的銷售渠道,千禾味業的市場份額不斷擴大,業績也實現了飛速增長。在2023年,千禾味業實現營業收入32.07億元,同比增長31.62%;凈利潤5.30億元,同比增長54.22%,成為了調味品行業中當之無愧的“明星企業”。
致癌物曝光,信任崩塌
然而,就在千禾味業風光無限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卻將其卷入了輿論的漩渦中心。
今年3月,《消費者報道》雜志向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送檢了13款宣稱零添加的醬油,測評指標為總砷和鎘。這一檢測,猶如一顆重磅炸彈,瞬間在市場上掀起了驚濤駭浪。檢測結果顯示,送檢的13款宣稱零添加醬油中,12款檢出鎘,7款檢出總砷。其中,千禾御藏本釀380天醬油中,檢測出0.0110mg/kg的鎘。
鎘,這種被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列為1類致癌物的重金屬,對人體健康有著極大的危害。而千禾御藏本釀380天醬油作為一款主打“零添加”、以健康安全為賣點的高端產品,竟然被檢測出含有致癌物鎘,這讓廣大消費者感到震驚和憤怒。
許多消費者表示,自己一直信賴千禾的“零添加”醬油,是沖著其健康、安全的理念去購買的,沒想到卻被曝出含有致癌物,感覺自己受到了極大的欺騙。一時間,社交媒體上掀起了對千禾味業的聲討浪潮,消費者紛紛質疑千禾“零添加”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千禾味業的品牌形象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創。
16年商標布局,是謀略還是誤導?
事實上,千禾味業圍繞“零添加”概念進行商標布局由來已久。
早在2007年,千禾味業便提出了“零添加”概念,并于次年推出首款“零添加”產品。此后,千禾味業開啟了其漫長的商標布局之路。2018年,千禾味業連續申請“千禾零添加”“千禾零添佳”商標,然而,這兩次申請均未獲得通過。直到2020年,千禾味業成功注冊了“千 禾0”商標。此后,為了獲取更多群組的商標使用權,千禾味業在2023年再次追加8個群組申請“千禾0”商標,目前該商標處于駁回復審狀態。
在這長達16年的商標布局過程中,千禾味業不斷強化“零添加”概念與品牌的關聯。其產品包裝上,“千禾0”商標格外醒目,其中“0”字被刻意放大,再加上“零添加”相關宣傳語,很容易讓消費者產生“千禾0”就等同于“零添加”的認知。然而,當消費者詢問“千禾0”是否意味著零添加時,客服人員卻并未正面回應,只是讓消費者參考配料表。
這種模棱兩可的態度,不禁讓人對千禾味業的商標策略產生質疑:千禾味業如此大費周章地進行商標布局,到底是出于對品牌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對消費者的負責,還是有意利用消費者對“零添加”的追求,誤導消費者,從而達到營銷的目的呢?
股價暴跌,市值蒸發
資本市場對千禾味業的這一負面事件反應極為迅速且強烈。在致癌物曝光的消息傳出后,千禾味業的股價猶如遭遇了一場暴風雨的洗禮,瞬間開啟了暴跌模式。
3月20日早盤,千禾味業股價低開近2% ,這一低開就像是給市場敲響了警鐘,讓投資者們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隨后,股價走勢愈發低迷,午后更是一度大跌4%,單日市值蒸發5億元,投資者們紛紛拋售手中的股票,試圖減少自己的損失。
自3月17日至20日,千禾味業股價連續四天下跌,累計跌幅達7.3% ,市值蒸發超過9.5 億元。這四天的時間里,千禾味業的市值就像被一把無情的剪刀狠狠地剪去了一大塊,曾經的輝煌似乎在一瞬間變得遙不可及。股價的暴跌,不僅僅是數字的變化,更是投資者信心受挫的直接體現。
曾經,投資者們看中千禾味業的“零添加”概念和良好的市場前景,紛紛將資金投入其中,期望能夠獲得豐厚的回報。然而,如今致癌物事件的爆發,讓他們對千禾味業的未來充滿了擔憂。他們開始懷疑千禾味業的產品質量是否可靠,公司的經營管理是否存在問題,這種懷疑直接導致了他們對千禾味業的信心喪失,進而選擇用腳投票,拋售股票。
千禾味業股價的暴跌,也給整個資本市場帶來了不小的震動。它讓投資者們深刻認識到,食品行業的安全問題一旦爆發,將會對企業的市值和聲譽造成巨大的沖擊。同時,這也給其他食品企業敲響了警鐘,提醒他們要時刻把產品質量和安全放在首位,不能為了追求利益而忽視消費者的健康和權益。
“零添加”背后的行業亂象
千禾味業此次“零添加”醬油致癌物事件,并非是孤立的個案,它背后反映出的是整個調味品行業在“零添加”概念上的亂象叢生。
在當下的調味品市場,“零添加”已經成為了一個被廣泛濫用的概念。許多企業紛紛推出“零添加”產品,宣稱不添加防腐劑、色素、味精等,以此來吸引消費者的關注和購買。然而,由于國家目前缺乏對“零添加”的統一標準和明確界定,這就給了一些企業可乘之機,讓他們得以在“零添加”的宣傳上大做文章,誤導消費者。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指出:“零添加本質是營銷概念,調味品生產工藝難以完全規避自然污染物,企業需優先保障食品安全,而非炒作健康標簽。”事實上,醬油等調味品在生產過程中,即使不添加人工合成的添加劑,也難以完全避免受到自然污染物的影響,如原料中的重金屬殘留等。
而且,不同企業對“于零添加”的定義和標準也各不相同,有的企業聲稱“零添加”是指不添加某幾種特定的添加劑,而有的企業則可能只是在包裝上標注“零添加”,但實際上產品中仍含有其他添加劑。這種混亂的局面,使得消費者在選擇“零添加”產品時感到困惑和迷茫,難以辨別產品的真實品質。
此外,監管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這種亂象的滋生。雖然 2020 年《食品標識監督管理辦法 (征求意見稿)》已明確禁止濫用“零添加”宣傳,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諸多漏洞。一些企業通過商標注冊等手段來規避監管,使得“零添加”概念的濫用問題難以得到有效遏制。
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的權益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他們可能會因為相信企業的“零添加” 宣傳而購買到不符合自己預期的產品。
結語
千禾味業“零添加”醬油致癌物事件,給企業自身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也給整個調味品行業敲響了警鐘。它讓我們看到,在追求商業利益的道路上,企業絕不能忽視產品質量和消費者權益。“零添加”不應僅僅是一個營銷噱頭,而應該是企業對消費者的一份真誠承諾。
對于監管部門來說,此次事件也暴露出了在“零添加”概念監管上的漏洞和不足。盡快完善相關標準和法規,加強對企業宣傳行為的監管,嚴厲打擊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的行為,是維護市場秩序、保障消費者權益的當務之急。
而作為消費者,我們也應該從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訓,在購買食品時保持理性和警惕,不盲目迷信品牌和宣傳,學會通過查看產品的配料表、營養成分表等信息來辨別產品的優劣。同時,我們也要積極行使自己的監督權,對發現的食品安全問題和虛假宣傳行為及時向有關部門舉報,共同營造一個安全、健康的消費環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