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困境剖析:高端、海外、創新三重挑戰下的突圍之路
曾幾何時,OPPO在手機市場中可謂是風光無限。憑借著獨特的營銷策略和出色的產品設計,OPPO 收獲了一大批忠實用戶,市場份額在國內乃至全球都名列前茅。
記得2016年,OPPO R9系列手機一經推出便迅速走紅,那句“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的廣告語更是深入人心,該系列手機的銷量突破了2000萬臺,成為了當年最暢銷的手機單品之一,也助力OPPO拿下了中國市場份額第一的寶座。
在5G時代的布局上,OPPO同樣積極。早在2015年就建立通信標準團隊,參與3GPP 5G標準的制定,向3GPP遞交了超過2000篇的技術提案,成為3GPP中貢獻最大、最有影響力的手機廠商之一。2018年,OPPO更是實現了多個業內“第一”,如成功實現全球首個基3D結構光技術 5G視頻通話演示、首個打通5G信令和數據鏈路、率先實現OPPO手機的5G上網以及全球首個5G網絡下微信的多人視頻通話,在5G技術的賽道上搶占了先機。
高端市場:突破乏力的困局
然而,曾經在手機市場風光無限的OPPO,在高端市場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幾乎處于缺席的狀態,與這些競爭對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全球高端手機市場中,蘋果和三星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據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的數據顯示,2024年高端智能手機銷售份額為25%,同比增長高達8%,其中蘋果以66%的市場份額遙遙領先,三星以18%的份額緊隨其后,華為憑借著不斷的技術突破和創新,以7%的份額位列第三,成功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而小米也在高端之路上不斷探索,逐漸嶄露頭角。
(一)產品定位模糊與缺乏差異化
OPPO旗下擁有多個系列的手機產品,在定位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缺乏明確的差異化特點,難以在高端市場中脫穎而出。
Find系列作為OPPO的高端旗艦系列,本應承載著品牌的頂級技術和創新理念,但在實際市場競爭中,卻未能展現出足夠的差異化優勢。與iPhone、華為Mate相比,Find系列卻沒有一項能夠做到極致,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導致在高端市場的競爭中處于劣勢。
Reno系列定位為中高端機型,主打輕薄設計和影像能力。然而,在這個價位段,競爭對手眾多,且各有特色。vivo的S系列同樣注重輕薄設計和拍照功能,以出色的外觀設計和優秀的自拍效果吸引了大量年輕用戶;小米的Civi系列也在輕薄和影像方面發力,憑借著高性價比的優勢贏得了不少消費者的青睞。Reno系列在與這些競爭對手的較量中,由于缺乏獨特的賣點,難以突出重圍,吸引更多高端消費者的關注。
A系列作為OPPO的入門級產品,主要面向對價格較為敏感的中低端市場。在這個市場中,消費者更注重手機的性價比和基本功能,對品牌和品質的要求相對較低。A系列雖然在價格上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在配置和性能上與同價位的其他品牌產品相比,并沒有明顯的優勢,無法為OPPO在高端市場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此外,一加品牌作為OPPO旗下的高端子品牌,雖然在性能和配置上表現出色,但在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方面,與蘋果、三星等國際品牌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
(二)折疊屏市場的尷尬處境
隨著智能手機市場的逐漸飽和,折疊屏手機作為一種全新的產品形態,成為了各大手機廠商爭奪的新賽道。
然而,OPPO在折疊屏市場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Find N5雖然在輕薄設計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展開后機身厚度薄至4.21mm,閉合狀態下機身厚度薄至8.93mm,機身重量低至229g ,成為了當下折疊屏手機中的輕薄王者,但在其他方面卻存在著諸多問題。
在市場份額方面,根據IDC的數據顯示,2024年第四季度,中國折疊屏手機出貨量達到250 萬臺,在連續9個季度的高速增長之后,首次同比下降9.6%。不過,2024年全年中國折疊屏手機出貨量約917萬臺,仍同比增長30.8%。
在折疊屏領域,華為以近50%的市場份額保持優勢;榮耀穩居第二位,市場份額20.6%;vivo憑借X Fold3系列位居第三位,市場份額11.1%;小米依靠豎折產品占據第四位,市場份額7.4%;OPPO雖一年未發布新品,但仍獲得5.3% 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五位。
OPPO Find N5在折疊屏市場中的競爭力不足,市場份額較低,難以對蘋果、華為等競爭對手構成威脅。
海外市場:增長瓶頸的挑戰
印度,作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市場,一直以來都被各大手機廠商視為必爭之地。OPPO也不例外,自進入印度市場以來,憑借著出色的拍照功能和時尚的外觀設計,吸引了大量印度消費者,曾經在印度市場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然而,近年來OPPO在印度市場的份額卻出現了大幅下跌。根據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的數據顯示,2024年印度本土制造的智能手機市場整體出貨量同比增加了6%,但OPPO的出貨量卻同比下降了34%,排名滑落至第四。
首先,印度市場的需求變化是一個重要因素。隨著印度經濟的發展和消費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印度消費者對于智能手機的需求也在不斷升級。他們不再僅僅滿足于手機的基本功能,而是更加注重手機的性能、品質和品牌。其次,印度政府的審查也給OPPO帶來了不小的壓力。近年來,印度政府對中國手機廠商的審查力度不斷加大,頻繁出臺各種政策和法規,限制中國手機廠商在印度的發展。
此外,OPPO自身的策略調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在印度市場的表現。為了應對市場競爭和成本壓力,OPPO對其在印度的代工模式進行了轉移,這一調整雖然在短期內可能有助于降低成本,但卻導致了出貨量的下降和市場份額的流失。
(一)歐洲市場進展緩慢的阻礙
在歐洲市場,OPPO同樣面臨著諸多挑戰,進展緩慢。
曾經,OPPO雄心勃勃地進軍歐洲市場,試圖在這個高端智能手機的重要戰場中分得一杯羹。2018年,OPPO的新旗艦手機全球發布會在法國巴黎開辦,這一舉措被視為其打入歐洲市場的強烈信號,此后OPPO也不斷推出與市場需求匹配的高端系列產品。
然而,現實卻給OPPO潑了一盆冷水。由于與諾基亞的專利糾紛,OPPO在歐洲市場的業務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從2021年開始,諾基亞先后在印度、法國、德國、英國等9個國家和地區對OPPO發起專利訴訟,且在每一起訴訟中都申請了禁令。受此影響,OPPO在歐洲市場的業務出現了收縮。
雖然OPPO回應稱當下智能手機行業相對而言并不處于一個擴張的時代,重點市場會階段性的調整和傾斜,但對歐洲市場的關注是堅定的,未來也將精準、高效在重點市場投入,但不可否認的是,專利糾紛已經對其在歐洲市場的布局和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
除了專利訴訟,歐洲市場的運營成本高也是OPPO面臨的一大難題。歐洲地區的人力成本、物流成本、營銷成本等都相對較高,這使得OPPO在歐洲市場的運營成本大幅增加。而高昂的運營成本必然會壓縮OPPO的利潤空間,導致其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
技術創新:錯失先機的遺憾
在智能手機市場,技術創新是推動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然而,近年來OPPO在技術創新方面卻顯得力不從心,無論是硬件性能的提升還是軟件生態的構建,都未能給消費者帶來足夠的驚喜。
從硬件性能提升方面來看,OPPO在處理器、內存、存儲等核心硬件配置上,常常表現得中規中矩,缺乏突出的亮點。以OPPO Reno系列為例,該系列部分機型在處理器的選擇上,沒有緊跟行業前沿,與同期其他品牌的同價位機型相比,性能上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使得消費者在運行大型游戲、多任務處理等場景時,可能會感受到明顯的卡頓和延遲,影響了用戶的使用體驗。
在拍照方面,OPPO雖然一直強調其影像能力,但在技術創新上卻逐漸陷入瓶頸。早期OPPO 憑借美顏自拍技術和出色的拍照硬件配置,在手機拍照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其他品牌紛紛加大在影像技術上的研發投入,OPPO的優勢逐漸被削弱。如今,OPPO在拍照技術上的創新更多地依賴于第三方供應商,缺乏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這使得其在拍照效果和影像算法上難以與競爭對手拉開差距。
在軟件生態構建方面,OPPO也存在著諸多不足。ColorOS作為OPPO手機的操作系統,雖然在界面設計和用戶交互上有一定的優勢,但在系統的流暢性、穩定性以及功能的豐富性上,與蘋果的iOS和華為的鴻蒙OS相比,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再加上,OPPO在折疊屏手機這一新興領域起步較晚,與華為、三星等競品相比,OPPO在折疊屏技術上存在明顯的差距。而OPPO在折疊屏市場的滯后,也對其品牌形象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消費者的認知中,折疊屏手機代表著高端、科技和創新,是手機廠商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的體現。
OPPO在折疊屏市場的表現不佳,會讓消費者對其品牌的創新能力和技術實力產生質疑,從而影響其在整個手機市場的品牌形象和口碑。
破局之路:OPPO 的未來展望
面對當前的困境,OPPO并非毫無破局的可能。
在高端市場方面,OPPO需要進一步明確產品定位,突出產品的差異化特點。Find系列應聚焦于高端旗艦市場,加大在芯片研發、影像技術、軟件生態等關鍵領域的投入,提升產品的性能和品質,打造出具有獨特競爭優勢的高端旗艦產品。
在海外市場,OPPO需要加強本地化運營,深入了解當地市場的需求和文化特點,制定更加精準的市場策略。此外,OPPO還可以加大在歐洲市場的營銷投入,通過舉辦產品發布會、參加國際展會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產品影響力。
在技術創新方面,OPPO需要加大研發投入,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建立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OPPO可以在人工智能、物聯網、折疊屏等前沿技術領域加大研發力度,推出更多具有創新性的技術和產品。
OPPO在高端市場、海外市場以及技術創新等方面面臨著諸多挑戰,但也存在著不少機遇。只要OPPO能夠積極應對挑戰,抓住機遇,采取有效的破局策略,就有望實現新的發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重回手機市場的巔峰。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